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2.
包拯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楚申包胥之后。(《包拯墓志》《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曾祖母,追封荥阳郡太夫人;祖父士通,赠太子太傅;祖母宣氏,赠冯翊郡太夫人;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赠太保;母张氏,赠□阳郡太夫人。世系如下:  相似文献   

3.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4.
史戈 《江淮文史》2008,(4):166-172
包拯是北宋一代名臣,他所享有的崇高历史盛誉,是罕有伦比的。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即使是从政之后,也多年在地方任职,对于人民的疾苦,对于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决定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儒家理论中的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对民本思想作出解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观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徭薄赋,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5.
略论包拯反腐败杨国宜包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人、其事日积月累,形成了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影响巨大、意义深刻的包公文化。直到今天,包公现象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上的包拯,可贵之处甚多,反腐败就是其中之一。一、包拯笔下的腐败现象根据《包拯集编年校...  相似文献   

6.
包拯与肇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肇庆社会仍然是落后荒凉之地。宋代肇庆一度是中央政府流放有罪官员的重要场所。但这些官员被流放南下,往往都是身兼官位的,这就为他们在肇庆地区施展改造社会的才能提供了条件。他们在肇庆地区的工作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拯就是其中较名的一位。  相似文献   

7.
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李元紘和北宋的包拯都是封建时代的清官,他们的事迹也颇有相似之处。但包拯的廉正名声几乎妇孺皆知,而对李元紘则知之者甚少。这是因为包拯的事迹,通过小说戏曲的穿凿附会,在民间广为传播,而李元紘的事迹仅有正史记载,没有通俗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包拯,北宋著名的官僚。千百年来,他以仗义为民请命、与民伸冤除害闻名于世,因而受到百姓持久不息的爱戴与敬仰。有关他的事迹在民间口碑相传,世代不衰,并敷衍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4,(2):94-94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相似文献   

11.
近千年来,在戏剧、小说和人们的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不是偶然的。据旧文献记载,包拯的的确确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清官,他曾经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在积弱积贫最为严重的宋仁宗执政时期,包拯也和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分子一样,针对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良主张,以求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包拯的改良主张,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富国强兵”又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包拯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和范仲淹所提出的十大改革项目的基本内容相同,又和稍后于他的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许多相同之点和若干联系。于此也可证明,包拯是那个时代士大夫改革声波中的一员。可惜的是,包拯在这些方面的业迹还很少见之于介绍。在这里,笔者拟就包拯的时代和生平,包拯的政治、军事主张,包拯的经济改良措  相似文献   

12.
包拯长得其实并不黑。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此时,包拯39岁。老大不小的年纪,却是第一次入仕。距离他本人即将获得的著名"青天"称号并不遥远,但距离他当上开封市长、名副其实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却还有20年。  相似文献   

13.
包拯,老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其大名可谓妇孺皆知,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社会上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欧阳修,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与包拯两人年龄差不多,包拯大了8岁,包拯仁宗天圣五年(1027)考取进士,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按理说,两位北宋巨人本应惺惺相惜。其实不然,欧阳修根本就看不惯包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4.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死溢孝肃,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包拯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宋以来,他一直成为人们所崇敬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表亦服其重名。”南宋则称其“间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①;或调“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②这说明,包拯的美名从宋代就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所以,在宋代出现了“开封府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③的现象。另据《包公正传》(中…  相似文献   

15.
包拯和欧阳修,是北宋仁宗年间的两位名臣,也是两位清官。可是,就是这两位清官之间,却产生过尖锐的矛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不仅震动了当时的朝野,直至今日回顾此事,仍然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场风波,是由欧阳修挑起的。他首先对当时正得到仁宗皇帝信任,事业十分顺利的包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1059年3月(嘉祐四年)包拯任御史中丞。当朝有位任三司史的张方平,由于利用职权贱价收买他人的房地产,包拯弹劾张方平失去廉耻,不宜身居高位,由宋祁接任三司史。宋上任不到20天,包拯又指出宋祁游宴太多,铺张浪费,不懂理财。同时…  相似文献   

16.
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相似文献   

17.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名臣。今年是他诞生一千周年。包拯来到世上一千年,却被人们颂扬了九百六十年,而且今后还会被人们永远颂扬下去。今天我们纪念包拯,不论史学界法学界还是文学、社会科学界,都不能无视或者小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不仅中国人需要他喜欢他歌颂他,海外也有不少人研究他歌颂他。他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少有的清官,对于贪官污吏他是可怕的形象。而对于小民百姓,他则是黑暗中的一轮太阳。在包公身上,既体现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体恤民情等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与愿望…  相似文献   

18.
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刘五书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期为儒家文化的创立时期,第二期为宋明时期的理学,现代则需要第三时期。其中,宋代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弘扬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论包拯的职官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拯针对北宋仁宗朝所出现的官吏人数不断膨胀、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所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和积贫积弱之忧,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并从具体的官吏选拔、任用、考课、升降和致仕等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振兴朝纲的建议和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职官管理思想.尽管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包拯的职官管理思想带有一些封建忠君报国和维护北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成分,但如果剔除其封建糟粕,就其思想的形成而言,在今天仍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洪梅  春玲 《文史春秋》2010,(1):62-62
<正>在中国历史上,包拯不仅是一位铁面无私、执法严谨、疾恶如仇、除奸爱民,有"包青天"之誉的清官,还是一位改革图新、注重吏治、任人唯贤的政治家。仁宗皇祐二年(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