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地方"思想。  相似文献   

2.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相似文献   

3.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民间宗教活动中的"打猖"为例,基于治理的视角,论证了民间宗教"隐喻的隐喻"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制"。这种"复制"具体表现为:在治理背景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和由乱至治;在治理空间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权力空间设置;在治理目的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民本思想;在治理手段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流动机制和"国家"的惩戒机制;在治理合法性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授权模式。中国的民间宗教并不等同于"社会",也不等同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合谋"而"互构"出来的"第三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生肖排列属鸡,俗称"鸡年"。在浩翰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鸡"字的佳联妙对,读来趣味横生,回味无穷。宋人刘邠到一友人家,见群鸡啄食,友出句:"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刘对句:"鹤渴抢浆,命仆将锵惊渴鹤。"出句"鸡"、"饥"同音同调,"吃"、"食"叠韵,"拾"、"石"同音同调;对句"鹤"、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造字,"生"乃"人"与"土"之交叉结合。"人"为生命,在"土"之上,"土"为基础,能生万物之"土",称为环境。故环境诞生生命,生命不离环境,二者相依相存为"生"。  相似文献   

7.
祝伟慧 《风景名胜》2008,(12):28-29
泉,意为"水之源"。在汉语言的文字描述中,"泉"由"白"和"水"二字组成,"白水"也可意为纯净的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水常常与"好运气"相联系,而"泉"与汉语言文字"全"同音,可与"完整、全面"联系起来,因此,"泉"意味着各种好事像叮咚的山泉水那样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8.
论文主要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文报刊有关"女招待"的报道,梳理这一时期"女招待"职业的兴衰与殖民地政治经济及与政府限制措施的关系,探讨其如何被"色情化"和"污名化"以及"女招待"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显示,新马华人"女招待"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新马经济不景气,为吸引顾客,咖啡馆、茶馆等服务行业竞相雇用"女招待"。二是殖民地政府禁娼,一些娼妓转向咖啡馆、茶馆充当"女招待"谋生。"女招待"的职业定位是以女性魅力招徕生意,从一开始就被"色情化"了。"色情化"的结果,导致这一职业的"污名化",女招待要承担"伤风败俗""诱人堕落""祸水"的污名,成为殖民地政府限制和禁止的对象。当局的出发点是道德、禁娼和治安,而不是"女招待"的权益,也不将"女招待"视为正当职业,于是,不是"色情化"主要推动者的"女招待"承担了最大的"污名",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医存废之争的医界俨然势如水火,对立的中西医阵营却出现同声附和"国医科学化"倡议的声音,并围绕"国医"走向"科学"的可能与前景展开热议。"国医科学化"的倡议,旨在借科学之"术"解中医之"困",并有"领导世界医学走一条新的径路"之深意。中医与西医的殊途同归或方枘圆凿,不仅牵涉中医界的生存与志业,而且与整个医界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关怀密切相关。因存在"以甲律乙"、"定其一是,去其众非"等缺陷,"国医科学化"难免陷于"存之不欲"、"废之不能"的险境。"国医科学化"论争,折射出当时医界对待"科学"与"国医"的焦虑与两难。  相似文献   

10.
先秦大儒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但他的语境中的"礼"与以往儒家所指不尽相同。对于荀子来说,认为人性自然趋向于"偏险悖乱"的"恶",故而必须导其向"善"转变。"善"的表现即是知悉与掌握作为大利的"礼"的分际。为此,荀子提出"礼者,养也"的说法,以"礼"、"义"为调节人们欲望,供给人们需求的最高方法。也正因为荀子对"礼"的本源有这样的认识,故而他提出了独特的礼"三本"说。以礼为"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荀子以"养"言"礼",与孟子对"礼"的起源的观点相比,有着重大差异,决定了他始终不能脱开"利"而言"礼"、"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世间文化,叙"天"、"地"、"人"耳。古今故事,说"天"、"地"、"人"之相互演绎。谈"地",当离不开山与水。而"山为地之胜",是故,"山文化"贯穿人类始终,源远流长。古今多少事,都在"谈山"中。斗转星移,乾坤互换,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前人平川建都,今世无山不城。前人曰:"山高路远,山穷人贫";而今说"山青水  相似文献   

12.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3.
编纂二轮地方志遵循"生不立传"、"述而不作"、"不越境而书"、"宜粗不宜细"、"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等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编纂原则应当与时俱进,提出"生人入志"、"述而有作"、"通变则书"、"实话实说"、"横不缺变项,纵不断革线"。使志书充分反映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韩"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韩、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9,(3)
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枚"南夷长史"印章。铜质,正方形,桥纽,白文,篆书:"南夷长史"。通高2.2、长宽2.2厘米。刻工较差(图一)。居住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统称"西南夷"。其中,又把居住西部的夷人称为"西夷",居住在南部的称为"南夷"。"南夷"所在地区称作"南中"。  相似文献   

16.
论者解读"守道不如守官"分歧的核心在于对"官"与"道"关系的认识,其具体纠结之处在"不如"二字。考察"道"与"官"在先秦文献语境中的词义,梳理"守官"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是进一步明晰杜预以"君招当往,道之常也。非物不进,官之制也"注解"守道不如守官"的可行路径。孔子强调守官,对应事件实为守礼,亦即守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一词,起源于希腊语historia,意为"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被大致"切割"成两种形状,一是作为主流的"断代"划分,即将历史分隔成"线状"的古代、中古、近代、现代;二是非主流的"片状"划分,如将世界各区域划分为"文化"或"文明"进行考察的"文化(文明)形态史"。历史研究有三个必备要素,即史实、史料、史家。由于史家必须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因此史家治史所采取的基本态度,一是"叙述",一是"解释"。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外妻"初见于睡虎地秦简,指隶臣"外妻",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又有"奴外妻"。"外妻"之"外"指妻与夫的身份存在良与贱、庶与奴的差异。隶臣"外妻"特指隶臣自由民身份的妻。秦及汉初"隶臣"的性质可按来源不同分为"刑徒"和"官奴婢",有"外妻"者身份一般为"刑徒"。隶臣"外妻"需提供隶臣"从事公"时的衣服,后改为"冗作"而官府"勿禀食"。隶臣家庭有一定财产,其经济收入来源于从事商业活动及雇佣劳动等。隶臣"外妻"所生子女承袭出生时其父的身份。"奴外妻"特指私家奴的自由民身份的妻。私家奴与"外妻"在身份上虽有奴庶之别,但私家奴对"外妻"有夫权和家长权。奴与"外妻"的婚生子女身份从父,但奴对子女无父权。"外妻"现象是秦及汉初"良贱为婚""庶奴为婚"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秦晓华 《江汉考古》2008,(1):117-120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矢"、"寅"、"黄"三字同源,皆源于"矢"。笔者对《甲骨文合集》中的"矢"、"寅"、"黄"三字作了穷尽式的调查,从分期的角度辨析了三字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黄"字从"大"而非从"矢",与其它二者不存在同源的关系。另外,有学者所言的"寅尹"应该都是"黄尹"的误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