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为立夏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80-80
今日立夏。古有言: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尔雅》释言:"夏,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喜欢这个长大的意思。带着一份拟人的心思、关切的温情。就是在慈爱的希望的眼神里长来的那样的一种欣慰与如意,是初初实现了的那样的一种满足与美好。  相似文献   

2.
麦蚕     
正"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这首竹枝词,描述了旧时立夏日习俗:秤人、食草头摊粞、吃麦蚕。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疰夏病。春夏之交的立夏日,是夏季的开始,所以预防疰夏的活动大多放在立夏这一天。古人认为,从这天起人们将经受酷热的考验,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孩童可能会得一种名叫疰夏的疾病。《清嘉录》记:"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疰夏。"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体乏无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当时的医术难以从根本上治疗这种疾病,于是各地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预防疰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立夏     
每年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节气,今年立夏为5月5日。养生有道养生有道立夏时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劳逸结合,尽可能地让肌体和精神获得充分的放松;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2,(5):158-159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时间在农历四月上旬,公历的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的开始,立夏是重要的节气点。中国入围绕着立夏节气,形成了系列的礼仪制度与养生民俗,尤其是立夏的吃食,特别有讲究。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金寨革命旧址群"主要是以"立夏节起义"为主线组建的红军队伍和红色政权建立的旧址群。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  相似文献   

7.
面对东汉末风俗日益败坏的局面,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风俗和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一,应劭首次提出以"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为宗旨的风俗观念,极大提升了人们对风俗在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认知。其二,应劭更注重对下层民众风俗和时俗的认知,使得风俗概念更加具体化,更加切近现实政治,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其三,应劭提出风俗存在两种形式——"本俗"与"正俗",进一步丰富了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内涵,也为其"辩风正俗"提供了阐释与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第二轮志书断限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风俗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记述。认为风俗类的篇目"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妥当"。主张注意记述的全面性,门类设置齐全,涵盖风俗各方面;在章节后设附录,补充正文不足。注意记述新出现的风俗和传统风俗形式中新增加的内容,体现风俗时代特点。注意记述本地风俗和外地的不同之处,记述本地区内的特异风俗,体现风俗地方特色。注意记述风俗事象的模式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封建时代生活图景,同样也有异彩纷呈的民间风俗。其中的新娘"开脸"风俗、"收屋婚"、"兄妹婚"均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民间风俗及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0.
经过汉初诸家争锋,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移风易俗理论也随之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对汉代社会种种恶风恶俗的批判,儒家士人希望以礼正俗,从而达成强干弱枝、崇本节末等目的,使风俗淳美。而其关键则在于国君需以身作则,各级官吏当不兼二业、直言强谏。换言之,儒家的风俗理论不仅是要引导百姓,也要藉此讽谏君主。当然,在此过程中风俗概念及其理论也产生了一些转变:首先,先秦时人多以"乐"移风易俗,风俗意近,而汉人则以风为本,以俗为末,强调以礼正俗;其次,汉人对"俗"多有微词,视其为"礼"的对立面;再次,因对"俗"的否定,汉人进而对原生性风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最后,对地域性风俗的否定源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论需要与"中国"崇拜。  相似文献   

11.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2022,(2):95-102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东汉中后期的各种鄙风陋俗,王符吸收两汉"诸子"的"移风易俗"思想,通过分析民间的风俗事象,剖析政治与风俗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以德化俗"思想,将法家思想引入"移风易俗"领域,形成了以"德法兼综"为原则的"变风易俗"思想。该思想包括"以德化俗""以法治俗""选贤易俗""重本抑末以易俗"四个方面,使得风俗秩序与政治秩序达到和谐与补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贪婪腐朽的统治者恰恰是这些鄙风陋俗的始作俑者,注定了他们难以践行"变风易俗"思想,要真正改善风俗就只能依靠改朝换代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三月立夏种花勿算早(花:指棉花),四月立夏种花勿等草(草:指绿肥,即使绿肥并不茂密也不要再等了,赶快种棉)。立夏三朝裸麦香(立夏节三天内元麦扬花飘香。裸麦:元麦),小满三朝枷头响(小满可以收割脱粒了。枷:一种麦秸脱粒的工具)。立夏西北风,小麦要撞钟(指小麦籽粒粗壮,可敲钟)。立夏到,蚕豆炒(蚕豆可以吃了),梅子吃得光光叫(梅子也可以吃了)。小满在初(指月初),麦收勿富(勿富:喻没有好收成)。  相似文献   

14.
摩(日侯)罗     
宋代有一种风俗,在"七夕"晚上,供奉一种泥塑的婴孩,叫做"摩(日侯)罗",据说是妇人宜男之祥,宋室南渡,北地的风俗,也随之南迁,于是江南一带也盛行"摩(日侯)罗",杭州市至今有条"孩儿巷",就  相似文献   

15.
立夏     
《风景名胜》2014,(5):12-12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2014年立夏为农历四月初七,公历五月五日。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锨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风俗姓"地":基本的地情元素首轮修志完成之际,关于风俗篇属于静态内容,在首轮下限后变化不大的提法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造成这样的局面:据《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46部志书篇目中,单独设置民俗篇目的只有9篇。对此,笔者认为,风俗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基本地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国情、省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我们必须认识风俗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认识它在此轮修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2012,(5):12-12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今年立夏为5月5日.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算,有组织地开展了两轮(第二轮尚在进行中)。从这两轮修出的志书来看,多数市县志风俗篇的篇目和记述中,都存在一个普遍性的倾向:有"民俗"而少"民性"的内容。风俗篇是志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大编。无论是以"风俗",还是以"习俗"来命篇名,其内容都应当包含民俗和民性(民风、习性)两部分内容。从《新华字典》(1999年修订本)中,可以查出下列与"人群"本身性情有关的若  相似文献   

19.
秦刻石新论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社会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盛行"仁让之风"、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婚姻门第是其中主要的几种社会风俗。这些社会风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明清徽州家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可低估。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家谱宣扬了"仁让"之风,通过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也利用家谱维持婚姻的门第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