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 《湖南文史》2010,(5):33-33
青天白日旗原是孙中山早年的亲密同伴陆皓东为兴中会所设计,计划在1895年广州重阳节起义中使用。起义流产,陆皓东被捕遇难,成了“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此后孙中山参与发动的历次起义打出的都是这一旗帜。至于取义,他解释说:“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赤帜,亦为三色,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相似文献   

2.
民国国旗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 山组织兴中会之际。在2月20日于兴中会香港乾亨行本部举行的会议上,孙中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蓝底、中置一向四周射出叉光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之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陆设计的旗帜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少不一,缝制者看不懂,不知如何缝制。孙中山为此作了一番解释: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个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的比例尺寸。以后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就是按陆皓东设计、孙中山确定的比例尺寸制作的。可惜,广州起义国杨衢云运送时间差误和泄密而失败,陆皓东等被捕殉难,青天白日旗当时未能使用。 不过,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和南洋各埠创立中和堂,都是使用的青天白日旗。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再次讨论中华民国国旗的形式。孙中山主张采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历次武装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的国旗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之际。2月20日香港中环坍顿街13号乾亨行兴中会本部举行的会议上,孙中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的蓝底。旗中有向四周射出叉光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的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陆设计的旗帜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少不一,缝制者看不懂,不知如何缝制。孙中山为此作了一番解释: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旗的比例尺寸。以后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就是按陆皓东设计、孙中山确定的比例、尺寸制作的。可惜,广州起义因杨…  相似文献   

4.
柯云  丽阳 《文史月刊》2009,(9):33-34
早在1895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会议上,他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之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为此并作了解释说:“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个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的比例尺寸。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捐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历史功绩是人们所共认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作用,是同国内民众的支持和东南亚、美洲各地海外的爱国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后来在回忆辛亥革命时,曾把爱国华侨誉为“革命之母”。历史事实证明了赋予爱国华侨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青少年时就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同年赴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立总会,并当即与陆皓东等筹划在广州起义。革命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经费问题。怎么办?深入华侨群众,唤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历史丰碑,镌刻着一位伟人的名字。回眸百年沧桑,让我们走过海内外纪念地,重温孙中山救国救民的风雨历程。 广东中山翠亨村 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自清代至民国,翠亨属广东省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县,现为中山市)永宁乡大字都,一度属翠亨村镇,现属南 镇。翠亨离县城26公里,离广州110公里,南行37公里便是澳门。翠亨村四周层峦叠翠,人杰地灵,曾培育了陆皓东、杨殷等多名著名人物。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中无田产,其父租2.5亩祖尝田耕种…  相似文献   

7.
散叶     
<正>孙中山:"打麻将很像我们的革命起义"孙中山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四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继续叫他们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像我们的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孙霄 《岭南文史》2011,(3):15-2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一生中,为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共和之理想,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先后领导了十次反清起义。其中,1895年策划的乙未广州起义由于组织工作不严密而流产了。但孙中山认为“此为中国革命军举义之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流亡海外,他们一面鼓吹中国革命,一面等待时机发动和策划新的起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同盟会六次武装起义的分析,重新考察清末革命团体与秘密会党之间的关系。本文视角有别于"孙中山中心史观"或"革命派中心史观",认为传统所谓"同时起义"和"粤桂滇三省起义的领导机关"并不符合历史情况。其次,促进起义开展的组织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孙中山等同盟会人士构成的"设计组织";天地会等秘密会党首领组成的"执行组织";华侨、日本后援者构成的"援助组织";有些清军将领及其所部组成的"辅助组织"。其中,设计组织应该对起义的失败负根本性责任。又次,这种武装起义的结构与同盟会的前身兴中会时期基本一致,均是以天地会等秘密会党首领为媒介形成同盟会与会党之合作关系,在合作中,秘密会党同样具有反抗清朝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张匹青生于1878年9月,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八期。在东京他和廖仲凯等同志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了震惊世界的辛亥武昌起义。他追随孙中山先生19个春秋。辛亥革命后旋又参加讨袁等北伐战争,当蒋介石发动4.  相似文献   

11.
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广州起义(俗称黄花岗起义)失败了。起义虽然失败,但孙中山认为起义的影响很大。“现时各省民心之望革命……若大旱之望云霓。而十  相似文献   

12.
傣族同盟会员刀安仁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但辛亥武昌起义后,未能参加九月初六夜的腾越起义。因此,起义成功后出任新建革命政权腾越军都督府都督的不是刀安仁,而是发动和领导这次起义的张文光。刀安仁在腾越"自称都督"不足一月,期间也无所谓对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蔡锷向南京临时政府状告他唆使永康刀上达"肇乱",鼓动土司闹分裂,谈不上"诬告陷害"。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因为刀安仁是傣族,便罔顾事实,而凭空塑造其"高大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是蒋翊武和孙武。然而他们并非第一个提出以武昌为起义地点的人。由于诸多原因,许多近代史书籍均未明确指出这一点。笔者披阅多种文献资料,终于找到答案。第一个力排众议,多次向孙中山先生及其他同盟会领导人建议在武昌举行起义的人是杨时杰,他因而被孙中山誉为“武昌首义之首”。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后,徐绍桢以新军第九镇统制的身份率军起义,又统率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出任北伐军总司令和南京卫戍总督,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护法运动起,徐绍桢奉孙命回国,躬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诸役,先后任总统府参军长、练兵督办、广东省长和内政部长等职,又代表孙中山与直皖奉军政要人会谈,为孙中山穿针引线,合纵连横,是前清反正高官中唯一能长期追随孙中山并得到孙中山信任的人物,其特殊作用是孙中山周围人物所无可替代的。孙徐关系,以合作为主,也有分歧。无论分合,都有因可循。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1981年第5期)登载了吴金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美洲华侨》一文.该文认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走遍了加拿大和美洲东部各地”,“继续筹款,准备再举”.这种以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仍到过加拿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资料记载,孙中山生前共去过加拿大三次,然均在黄花岗起义之前.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事业,多次组织过武装起义。为筹措起义经费.孙中山先生飘洋过海,四处奔波,得到了海外华侨倾心相助。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内部分化状况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同盟会是由一些革命团体凑合起来的松散的革命联盟,它内部政见纷云,党派林立.因此,武昌起义后随即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坚持革命,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张议和为焦点的激烈斗争,致使同盟会迅速从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分化:思想上,一些成员被立宪派所同化,共唱“非袁莫属“论调,反对孙中山北伐的主张;组织上,为猎取个人权位而分裂成许多流派,在南京政府中与孙中山为难.在诸多压力下,孙中山无法独行其政,不得不将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即成为世界注目的人物。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旗手,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和孙中山先生密切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辛亥革命和“三&;#183;二九”黄花岗起义90周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就有一批福建青年和闽籍爱国华侨,向应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号召,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9日,福建省福州的革命党人在当地同盟会组织领导下,武装起义一举成功。13日成立了福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主持省内军政事务。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领导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中,为革命党人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战略,这就是一地起义、各地响应的战略,孙中山也称之为“一夫发难、各处响应”。他的文电、讲话对这一战略的阐述颇多,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是一地起义、各地响应战略的实践。探讨这一战略,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孙中山的军事思想,进一步揭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