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林 《巴蜀史志》2012,(6):60-62
川南叙永、古蔺、兴文等县的苗族风情多姿多彩,特色浓郁。苗族同胞的节日很多,如踩山节、赶苗场、芦笙节等等。川南苗族踩山节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送亲伞的秘密 送亲伞,送亲伞,花花绿绿新崭崭,遮住新娘半截身,要想瞧她难上难。——瑶家婚俗歌 瑶家送亲姑娘用花伞遮住姑娘,送出了门向新郎家走去。为何用花伞遮住新娘,秘密何在?  相似文献   

3.
瑶家之忌     
吴诗四 《广东民俗》2000,(3):31-31,34
在五岭山脉北麓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至今仍保留着如下古老的瑶家忌俗。  相似文献   

4.
达努(瑶族)     
在一个大灾年头,有个叫达努的瑶家兄弟,为了找条生路,他离开了故乡到远方去。不知走了多少路程,有一天,太阳将要  相似文献   

5.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二月二”又叫做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等,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相似文献   

6.
影像站     
《文史天地》2009,(10):82-85
中秋节,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名。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节日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秋收拜土地神的遗俗。  相似文献   

7.
正嘉黎县是茶马古道重镇和汉藏官道上重要的驿站所在地。茶马古道在当地话中叫"哲别郎(木)",意思是赶骡人的道路。清代以前的嘉黎,古称"拉里",非常繁华。嘉黎当地牧民祖辈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汉裔人家"非常多,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无异。当年的老拉里宗(今嘉黎镇一带),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关帝庙和谐并存。过藏历年时,藏汉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每家每户"拜年",用的也是汉语"拜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10,(5):55-55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已节”,又称“女儿节”。在济南某酒店,举行一场着汉服、习笄礼的女子成人仪式,济南一所学校高三学生在众人的祝福中,行三拜大礼,谢父母养育之恩,长大成人,开始承担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拜上帝教新论张晓思,胡维革太平天国革命与拜上帝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拜上帝教创立在太平夭国起义之先,史学界一般皆认为拜上帝教是发动太平天国起义的工具。其具体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洪秀全立志反清,而创拜上帝教作为发动的工具。这样,拜上帝教的创立完全是...  相似文献   

10.
大禹赶石的故事 大禹圣人凿开了三川东面的山岭,把积在三川的水全部引了出去。但居住在山两面的百姓却来往不便了。人们站在黄河两岸的山上,对面可以说话,但就是过不去,大禹圣人看到了这个情形,想在寺沟峡山谷上修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的百姓,又设了祭坛,祭祀上天,请求天庭赐给赶山鞭,上天就给大禹圣人赐了条赶山鞭,大禹圣人得到赶山鞭后,从积石山上往下赶石,大禹圣人赶石时,不叫赶石,而叫赶牛,他把所赶的石头,吹了仙气变成了石牛往下赶。  相似文献   

11.
正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是由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以龙舟竞渡为主题的文化生态休闲娱乐活动。在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推动下,西溪龙舟文化节已经逐渐成为杭州人过端午的一项新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除了包粽子、佩香囊、挂上艾草招福驱邪……这些固有的风俗外,杭州人过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节庆内容,那就是去西溪湿地赶一趟龙舟文化节。西溪湿地的水道纵横、水  相似文献   

12.
在陕西省大荔县有个拜家村,全村居民均姓拜,笔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幼时即闻拜姓是元朝附马拜柱的后裔,拜姓居民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可是长期以来,拜家村的拜姓居民在填写各种表格的“民族”栏内都填的是“汉族”。为此,笔者翻阅了《大荔县志》、《续资治通鉴》、《大荔乡土志》以及“文革”后幸存的拜家村拜姓《八家户》户谱等有关资料,印证大荔县的拜家村是个蒙古族村,拜姓居民是蒙古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日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与历史文献相结合,认为霍尔果什山口、库尔帖节克山口、布才拱拜孜以及乾隆纪功碑址四个重要地标确定了清朝版图全盛期的帕米尔高原西部、南部国界线,纠正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嘉庆二十五年同一地区的国界线画法失误,以及地图集各时期全图帕米尔国界的画法由来。  相似文献   

16.
溪音 《文史天地》2003,(5):64-64
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  相似文献   

17.
《文史天地》2014,(5):94-94
正"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几乎每朝每代的宗族礼法上,对此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那么"九拜"是否连续拜九次呢?"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不仅名称各异,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顿首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  相似文献   

18.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宋元时代是一般性节日,明朝以后中秋地位显著上升,清代以来便成为传统三大节日(即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中秋节的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地区,祭月拜月、祈婚嫁子嗣、燃宝塔灯等仪式,人们将这一传统节日演绎得如此的生动而浪漫。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作,生前未刊。据莫友棠《屏麓草堂诗话》,林则徐诗作的早期结集,有《拜石山房诗集》、《黑头公集》二种,惜未见传本。流传于世的《云左山房诗钞》,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林则徐家人所编刻,颇有选节,本非完帙也。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  相似文献   

20.
在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就要杀一条牛、一头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很隆重。为哪样要奠祭娅拜?一讲起她来,大人小娃都会掉眼泪呢! 这事不知发生在哪朝哪代了。那时,这地方的人,大部份居住在丫翁山上的毛根寨,官家经常派兵到我们壮族寨子扰乱。毛根寨的娅拜,见官兵经常来烧、杀、抢、掠,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非常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