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紫金庵,又名金庵,当地人称为金庵寺,在太湖洞庭东山西塢,离震澤县政府所在地約十里許,四面環山。山門横書‘古紫金庵’四字;進山門,沿階东上數十步便到大門,过天井,即为正殿,古塑罗汉像便供在这个殿中。寺中現存最早的碑記为乾隆二十六年‘紫金庵净因堂碑記’,嵌在正殿前壁外面的左旁,右旁也嵌有碑座,但碑已軼去。据碑所記:‘吾山招提蘭若,不下數十家,但其幽折而寂靜者,莫如紫金庵,今相沿称金庵,創自梁陈時’。‘太  相似文献   

2.
灵岩寺塑像是我国古代塑造艺术作品保存下来的重要遺迹之一。一般傳称为宋塑。在庙宇內的塑像,先后被发現并傳称为宋塑者,有长清灵岩寺,角直保圣寺,太原圣母殿,无錫紫金庵等处,在这几处中,圣母殿的为女像,保圣寺的由于殿宇塌毁,只保存下来五軀,在紫金庵与灵岩寺是保存比較好的两处,但无論历史价值或艺术技巧,灵岩寺的都超出紫金庵。从灵岩寺这一部分优秀的古代塑像作品中,可以窺知古代塑造家們的造型技巧和創造丰富多样性格特征的才能,对学习古代优良傳統和民族形式,以及在尝試人民喜聞乐见的彩塑創作过程中都是宝貴的,值得借鉴的参考資料。  相似文献   

3.
卢向阳 《东南文化》2001,(6):70-75,77
紫金庵位于苏州西卯坞,四面环山,山道绿荫,蜿蜒平坦,果林遍野,葱郁竞姿,清香飘溢,群鸟争鸣,山林一片幽静。苍松青竹簇拥着黄墙古刹,山门横额镌“古紫金庵”,四字苍劲雄健。  相似文献   

4.
张萌萌 《丝绸之路》2009,(14):69-71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极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反映,更是无数艺术家辛勤创造的成果。生动逼真的佛教塑像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丰富的塑像代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宗教雕塑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萨、供养天、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为主,在形象和塑造风格上,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前代塑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样式,逐渐创造了中国佛教塑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德化窑白瓷,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品种。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如玉,特别是瓷塑观音、佛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我馆历年来征集收购了不少德化窑白瓷塑像,现选其中十四件有款识的代表性作品介绍如下。一明代塑像 1.罗汉立像(图一) 高23厘米。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袈裟随风飘动,右肩上放几卷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胎质厚重,洁白  相似文献   

6.
灵岩寺千佛殿彩绘罗汉像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老化和环境因素导致塑像出现了各种病害,威胁其安全保存。病害调查、病害产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是塑像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X-射线衍射(XRD)、离子色谱(IC)、显微拉曼光谱(μ-RS)、超景深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多种分析技术,探讨了罗汉像各种表观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研究表明,塑像酥碱区域含有较多硫酸盐和硝酸盐。硫酸盐随温湿度波动,反复结晶—溶解中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力不断破坏地仗,使之酥碱。硝酸盐腐蚀地仗,并与其他可溶盐一起不断粉化、破坏地仗。酥碱病害继而引发了彩绘层起甲、龟裂、甚至脱落。塑像额头、头顶等易积灰区域的起甲、龟裂病害与降尘有关。灰尘层中的Ca2+、SO2-4与水形成含水硫酸钙引起的体积膨胀应力传递到颜料层导致了开裂、起甲。  相似文献   

7.
于硕 《华夏考古》2021,(1):90-95,105
陕北安塞樊庄石窟第2窟西壁和南壁下方雕有两组玄奘取经浮雕.第一组为负笈僧人与挑担挑夫,四壁雕有罗汉,应以取经故事表现位列五百罗汉之一的玄奘.第二组位于水月观音下方,计九人一马,表现了迎接玄奘取经归来的场景.本文拟以樊庄石窟浮雕为个案,探讨陕北宋金石窟中唐僧取经浮雕融入水月观音变相初期的图像风格,以及此类图像在北宋、金、...  相似文献   

8.
(一)宝通禅寺习称宝通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是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洪山古名东山,故寺原名东山寺。关于宝通寺最早的记载见于《洪山宝通寺志》:"按稽鄂渚黄鹄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黄鹄亭,相传刘宋时始建寺。唐贞观间,额曰:弥陀寺,面南,山门西向。"由此可见,武昌东山于南  相似文献   

9.
1993年12月25日晚.一个昏暗的月夜。几名歹徒越墙入院,把资寿寺三人士殿罗汉塑像从颈部锯断,顷刻间,18尊国宝身首分离,惨遭破坏。消息传出.全国震惊。资寿寺位于灵石县城东8公里苏溪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寺创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历经地震、战乱、宋、元、明历代几度修基。现存寺内建筑、塑像、壁画、石刻等,几乎都是明代遗作。寺内各殿塑像俱全,其中地藏殿内十殿阎王,各殿胁侍菩萨和三大土殿内观音、文殊、普贤、金刚、夜又尤其是十八罗汉像塑技颇佳。它们塑法精炼,衣着流畅,躯体肥瘦适度。目光…  相似文献   

10.
正地处苏州城西南太湖边的洞庭东山与太湖中的洞庭西山(现称金庭),古名莫厘山与林屋山。莫厘山以隋初丞相杨素部将莫厘驻兵而名,林屋山则以有林屋洞故名。明初因林屋洞中有金庭玉柱,称洞庭山。明王鏊《震泽编》载"稍东为洞山,林屋洞在焉,有金庭玉柱。"山之东称东洞庭山,简称东山,是太湖东北部的一个半岛;山之西世称洞庭西山,古称包山、西洞庭,是太湖东南部的一个岛屿。1956年苏东(苏州—东山)公路通车及2016年太湖大桥建成,东山和西山直接连通。  相似文献   

11.
保圣寺在江苏吴县甪直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寺内罗汉塑像的发现和保护为人们所关注,但对于同样重要的大殿却未予重视,以至最终遭到损毁。保圣寺大殿为北宋中期江南木构殿常,现仍保存有部分较为翔实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本文根据已知史料,分析并复原保圣寺大殿,以此增进对宋代江南木构建筑的认识,并作为现存极少的江南北宋木构建筑的一个补充,可见自五代以来江南建筑的地域做法和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东山,又名栖霞山,相传此山原有苗王墓,故俗称“老王山”,海拔约1200米,位于今贵阳市东里许,与贵阳黔灵山东西遥相对。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本朝郡人知县陈昌归隐于此。”嘉靖《贵州通志·山川形胜附》也载:“东山·在治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对天的崇拜源远流长。相传,舜曾在圜丘祭天。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用于祭天的祭坛,是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时期的祭坛遗址。  相似文献   

14.
丰产巫术与祖先崇拜——红山文化出土女性塑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发现了原始社会红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遗址。在遗址南部的石圈形台址周围的黄土层中,出土了二十余件陶塑像残块。经复原,这些塑像分为两类。一类是裸体的”小型孕妇塑像”;一类是着衣的“大型人物坐像”。前者有两个:裸体,腹凸起,臀部肥大,有表现阴部的记号,其中一个打磨光亮,似涂有红衣。后者亦为女像:盘腿正坐,着衣。整个人像攥拳、盘膝,左右手交叉,符合人体比例,大小约当真人二分之一,逼真自然。很有动感。无独有偶,一九八三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  相似文献   

15.
<正> 谈及中国的肖像雕塑,喜龙仁(OsvaldSiren)曾指出,一件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如何体现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或意识状态。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有一尊佛教罗汉塑像,就具备了这一特征。彩塑栩栩如生,可能是依据某位受人崇敬的僧人形象塑造出来的(图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宝应县县城中心和县城城东两工地1995年10月和1996年5月先后发现两处宋代墓群,抢救性地发掘了21座墓葬,共出土漆器、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砚墨类文物二百余件,特别是 M11墓出土的“东山贡墨”和 M2墓出土的“千岁墨金”铭文墨,尤为引人注目。“东山贡墨”,牛舌形,长14.9厘米,宽3.9厘米,厚1厘米,残重40克(图1)。正面阳文楷书“东山贡墨”四字,其字四周饰阳文平行双线方框,背面素纹。此墨似为模铸的松烟墨,从字表面有金的痕迹来看,铭文皆为涂金。“千岁墨金”,牛舌形,长1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残重20克(图2)。正  相似文献   

17.
李丹 《丝绸之路》2011,(16):67-68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相传其发源于甘肃天水。在天水地区,目前已发现了许多原始文明遗址和历朝历代伏羲造像,如大地湾陶壶上的伏羲雏形、麦积山伏羲女娲画像砖、伏羲庙伏羲塑像等。这些遗址和造像都反映了伏羲形象在天水地区随时间的变迁逐渐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贵阳东山一名栖霞山,山下原来有一名“诗女子墓”的土丘,碑阴刻有集唐人绝句二首,诗文十分哀怨: 闲同姊妹到山家,云澹风凝日已斜;袖里添香三百斛,随风散作白莲花。遥指红楼是妾家,乌衣巷口夕阳斜;自恨身轻不如燕,衔起香泥葬落花。民国《贵州通志》,不因事属无稽,仍然沿以入志,有人推测:所谓“诗女子”其人,生前或许富于才华,溘然长逝,她父母不忍弃置,又不愿彰其姓氏,仅刊其遗墨以殉。而事有凑巧,有某者笔记云:东山未废前,原三圣殿前面,供有白衣大士塑像一尊,和通常慈容悲悯,妙相庄严的塑像,迥然不同,乃是一个烟鬤雾鬓,风致嫣然的青年女子。清贵州学使  相似文献   

20.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勤劳、美丽、善良的纳西族姑娘,她朝踏晨露,晚披彩霞,辛勤地在西山边开出了一丘丘四季丰收的梯田。她头顶骄阳,脚踩荆棘,放牧在东山之巅,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