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代的琼州方志,均记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有琼州守臣王光祖,但经过考证,发现实为淳熙年间之守臣,各种方志所记“开神应港,建六瑞堂”均为淳熙末年之事。其致误或始于元末明初《谪宦、诸老儒之家存残篇遗集》,并为王佐《琼台外纪》所采,唐胄正德《琼台志》承《琼台外纪》之误,其后历次修志因之。  相似文献   

2.
《快雪堂法帖》,为涿州冯铨所刻,五卷。卷数虽少,然大部以真迹摹刻,而且刻手为铁笔名家刘雨若,故此帖久为世人所重。以后冯氏之子不能守,分之为二,皆质于州库。州牧黄可润购之运至福建。以后黄氏子也不能守,总督杨朴园购以进奉,遂入内府,作快雪堂藏之。原有木刻三版,以后都换为石。此帖有三个名称:因冯氏为涿州人,故早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在今福建尤溪县城南,至今仍保存着一些遗迹供人瞻仰.1.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关水南公山之麓,原系邑人郑义斋别墅,朱熹之父朱松去尤溪县尉之职后馆寓于此,朱熹诞生于此,幼年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和祭祀朱熹,特在此建造“南溪书院”,《尤溪县志》载:南溪书院始建于嘉熙元年(1237),即朱熹离世37年后.原为县令李修捐金修筑,并建房三楹,启祀朱松(韦斋)朱熹父子,宝元  相似文献   

4.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因“伪学”之禁。曾于庆元五年(1199年)初,由古田杉洋经宁德石堂和闽坑岭龟山寺,进入长溪县境访友避难。在时为长溪县治的今霞浦县境停留近半年。  相似文献   

5.
朱熹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对经书典籍都有研究,但对《春秋》多次指其“难看”“难读”“不可晓”.通过分析朱熹对《春秋》性质、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春秋》与“三传”的关系、解读《春秋》之方法的理解,可以看出朱熹以史解经,以理判史.《春秋》之“难”一方面是《春秋》经文本身简略,难于考证;另一方面是《春秋》诸家注疏多有臆凿之...  相似文献   

6.
谈谈张难先的『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难先文集》系张难先先生的长孙张铭玉先生及其夫人傅蟾珍伉俪根据家藏旧籍及手稿编成,经我删减、整理、校订,并获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资助,得以正式出版。这本文集是一位辛亥老人整理的人生记录,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少与恶社会斗,长与恶政府斗,拔剑揭竿,祸闯千百侥幸过”,一生坚持斗争的艰难步履,也读到了他“八十者能知七十之非,九十能知八十之非”,一生不断进步的心路历程。民国时代张难先与石瑛(蘅青)、严重(立三)被鄂人称为“三怪”。张难先自己认为,其实他们三人并非有什么怪癖,而是很“守常”之人,只是在那个社会里,这种不合时宜的作风常常见恶于世,得不到好结果。守常者被世俗之人视为太愚又太迂,可笑复可怜,当然为世所怪。在编这部文集的时候,张难先先生的那种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品质,敢与恶邪抗争、敢与权势较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7.
肇域志     
〔湖北〕武昌府古荆州。楚鄂邑。熊渠立子红为鄂王。汉以下为江夏郡。刘表将黄祖守之。〔吴大〕帝初都焉。陆逊、诸葛恪、滕牧皆守之。孙皓又尝都焉。及晋伐昊,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江夏。东晋时,桓石仁、谢尚、庾翼屯守。齐刘怀珍言于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镇之。梁武帝自襄阳起兵东下,攻围二百余日,方降。梁末,北齐得之,遣幕客(慕容)俨守。陈霸先将侯瑱攻围六月余不下。复(后)三国和通,乃归梁。  相似文献   

8.
朱熹《周易本义》是最著名的解《易》著作。但有两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一是其学术渊源,众说纷纭;二是《周易本义》之《贲·彖传本义》有云:“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此“先儒”为何人,是一桩千古公案。经比对研究可知,“先儒”乃朱熹五世族祖、北宋著名学者朱长文,《周易本义》的直接渊源是朱长文著《易经解》。  相似文献   

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俞正燮:“名者,文字也.”“古谓文字为名,北朝人犹守此义,屡见于《魏书》(癸巳存稿》卷十二)按:俞以“名”为文字之义在句中一以贯之,固然以曲代全,然以此义释“名可名”中之后一“名”字,义则甚合.“名”为文字,俞氏广引《文子》、《淮南子》、《周礼》、《礼记》诸书证之,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相似文献   

10.
战斗在鬼子眼皮底下的“拉雷手” 地雷战究竟有没有效果? 为了给这样的疑惑一个圆满的解答,让我们先从当年民兵队长宋芹玉给伪军上一堂“地雷课”的战例开始说起吧—— 1943年8月的一天,21岁的邢东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民兵联防大队大队长宋芹玉,俘获了当地伪治安军司令部的上尉副官纪守章.之后,他装扮成纪守章,骑马来到黑山村碉堡.  相似文献   

11.
清初江西南昌、瑞州、袁州三府粮赋独重于他地,其原因有四:一是由于金声桓的叛乱,致使全省“田地荒芜,升科多属虚额.而南、瑞二府尤甚.”二是元末陈友谅占据之时地少兵多,重敛倍征.三是户口减少,而粮额不变,甚至反而增加.如瑞州府元至治间编户144954,至明弘治间仅编户74244.自元至明,田粮额增一倍,户口却逃亡一半,造成了向以14万之户,完成12万之粮而成为以7万户之民完成22万之粮的现象.袁州府户口减损之数亦与瑞州府相等.“额载之粮未减毫末,人愈少而赋愈觉其重,则钱粮愈觉其难完.”直至终明之世,仍因循成额.延至清初未改.四是袁郡之斗与官斗不同,因明初欧祥归附投献册籍时.误以2升之乡斗,报作官斗之10升.所以南昌、瑞州、袁州三府成为江西省粮赋数额最重的地区.因此.入清以来.一些地方官便依靠“斑斑可考”、“昭然可证”的郡邑志书,详细查考宋、元、明三代粮赋人口等情况,亦即利用志书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地情调查.详陈重赋颠末.据理直言.奏请清廷豁免浮粮.其中瑞、袁二府的浮粮是先经巡抚蔡士英奏准豁免的.“将瑞属之粮二十二万四千之浮数.仍复宋元一十二万五千之原额.”使得瑞、袁二郡三百年之积困得以解决.“民困顿苏,亦永无逋赋”.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美术中多闻子图像及其信仰——以夏鲁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多闻子”(rnam tos sras)是梵文Vaisravana的意译,汉传佛教音译作“毗沙门”.因多作为天王之一,又常意译为“毗沙门天王”或“多闻天王”.一、汉、藏文经典中的多闻子多闻天王来自欲界六天之四王天,《立世阿毗昙论》卷四载:由乾陀山有两顶,中间为毗沙门国.西晋译经《阿育王譬喻经》(Asokāvadāna)提到,多闻子被派往印度北方护持三宝之法宝(Dharma).由于护持佛法有功,被佛祖释迦牟尼赋予“长生、财富、健康、快乐、荣誉”.他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遍闻或多闻[1].有关天王或多闻天王信仰的较早汉、藏译经典不少于三、四十部[2 ];其中最早专门提及多闻子信仰的应为《大吉义神咒经》.据此判断,多闻子崇拜应在5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在佛教经典中;而多闻子形象可能略早于此在印度祭祀仪式中已出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敖簋铭文中“戎”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敖簋铭文的释读,郭沫若先生认为“子牙父”即齐鲍叔牙,并根据该器器形、铭文字体等判定其制作年代应在春秋齐桓公时期,此说可从。刘丕烈先生认为“子牙父”为鲁叔牙,“戾敖”为鲁庆父之子公孙敖。其断代与郭说基本一致。本文以为“子牙父”应是齐鲍叔牙而非鲁叔牙,仍以郭说为是。但郭说以为铭文“戎献金(铜)百车”的“戎”指匈奴,则不可信。笔者根据铭文透露的齐、鲁关系,判定此“戎”应指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曾谋之于鲁。“戎献金”作为贡纳,当是齐出兵征伐的结果。文中对前两说之误,有所考辨。  相似文献   

14.
依托郡守称谓系年进行出土文献年代推定是一种重要的定年方法。打破以往定年研究重在单一文献或朝代的做法,尝试结合简牍、封泥、碑砖等数据,长时段考察秦及两汉甚至魏晋郡守称谓及相关用语变化,发现郡守称谓有四个变化点:一、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十二月至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二月之间“守、大守”并称变为“守、泰守”并称;二、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三月至九月之间“守、泰守”并称变为纯称“守”;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之间纯称“守”变为“守、大守”并称;四、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之间“守、大守”并称变为纯称“大守”;五、魏晋时期逐渐普及改称“大守”为“太守”。郡守称谓及相关用语系年可用于重新推定一些出土文献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臧孙钟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在江苏省六合县程桥东周墓中,曾出土编钟一组(九件),钟的正面均有铭文,文字为反书,其中最完整的铭文共三十七字,铭曰“隹王正月初吉丁亥,攻敔中终(文日)之外孙,坪之子臧孙,择氏吉金,自作(仑禾)钟,子子孙孙,永保是从”(见《考古》1965年3期).六合古名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墓葬地点,正是吴国西伐楚和北进中原的要地.钟铭中自称“攻敔”,铭文中“攻敔”、“攻吴”或“工(?)”经各家考证,都是属于吴国制造的器物,自不待言,墓主人臧孙,应是当时吴国驻在边陲的重要人物,由于吴史略而不详,尚无可考证.钟铭上自称是中终(文日)之外孙,《尔雅·释亲》“女之子为外孙”,则中终(文日)应是死者的外祖,以其外祖冠在铭文上,尚属首见,其人应是吴国极其显贵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最近从《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上读到了薛文灿同志的文章,知道新郑县于1964年7月在小乔乡出土了四件北齐的石造像,特别感兴趣。关于这四件石造像的情况,薛文灿同志均作了详明的介绍,只是个别地方,有些差误,兹订正如下: 一、天保三年造像发愿文“唯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应标点作:“唯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二、天保三年造像发愿文“仰愿皇祚兴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慎子”条下班固自注云 :“名到 ,先申、韩 ,申、韩称之。”申 ,即申不害 ;韩 ,即韩非。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早已辨明申不害早于慎到。那么 ,班固为什么说慎到“先申、韩 ,申、韩称之”呢 ?纵观《汉书·艺文志》 ,类似的体例还有如下几条 :(一 )《列子》八篇。名圄寇 ,先庄子 ,庄子称之。 (二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 ,先庄子 ,庄子称之。 (三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 ,韩子称之。 (四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 ,魏人 ,在南公前。 (五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 ,南公称之。 (六 )《尹文子》一篇。…  相似文献   

18.
银塘村,位于闽南山城——漳州市华安县丰山镇。它是宋朝皇族后裔聚居的一个神秘村落。全村划为四个角落,三个角落各筑有条石砌成的四方形古楼堡,名为“千秋楼”、“日新楼”和“安庆楼”三座。有宋、明时代构筑的“赵氏祖庙”大宗和小宗祠堂九个及佛庵十处(现仅存庵及庙三四处,大部分只存残垣),故古谚语有:“十庵九祠堂,有女不愿嫁银塘(意谓新娘子苦于进庵庙跪拜)。”银塘古楼堡,现已成为研究宋朝历史的珍贵史迹,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19.
微子封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国于宋等,都非事实,而且造成商汤之亳与微子封邑的长期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20.
《答陈齐仲(书)》长期以来被引用,都作为朱熹反对研究草木器用等客观事物之证,其实,这是误解。如将此书与朱熹稍早所写的《吕氏〈大学〉解》并观,便知它们全是在抨击佛教所主面对草木器用等,通过内心冥思苦想,以求“忽然悬悟(顿悟)”之说,而坚持格物致知,即认为对“眼前”万物之研究,虽分先後缓急,然全都必须有一逐渐积累过程,方能“一旦豁然贯通”,求得其“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