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英松溪横笛图轴明绢本设色纵116.4厘米横65.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仇英(?-1552年前)摹古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仇英的拿手戏是青绿,以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取胜,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松溪横笛图》取唐人“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画中山水、人物、树木、造型写画工整严谨,处处用心,无一懈笔。山石以“小斧劈皴”为之,刚硬强劲,敷以“小青绿”设色,意境幽深雅逸。仇英 松溪横笛图轴@新华…  相似文献   

2.
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看《乐舞图》。石椁东壁这一幅刻出站着演奏的乐伎12人,自上而下排成三列。上列左起第1人所用乐器为笙,以下依次为排箫、大筚篥、铜钹、横笛、小筚篥、云和(2件)、琵琶(2件)、五弦、竖箜篌(图二五)。北壁那幅刻出坐着演奏的乐伎12人,所用乐器依次为竖箜篌、五弦、琵琶、筝、笙、横笛、排箫、筚篥、铜钹、槃鞞、腰鼓和贝(图二六)。转到西壁上。则刻出舞伎6人,也排成三列,双双相向而舞(图二七)。其装束为中夏传统式样,皆着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出差到大足。县文化局的同志在陪同我们参观石刻之前,赠给我们一本名为《大足石刻》的精美画册。在浏览中,一幅“吹笛女”(图)深深地吸引了我。 图中吹笛女倾斜的身躯极富动感,安祥而甜密的神情、微闭的双眼,说明她已完全陶醉于音乐的优美旋律之中。那悠扬的笛声,仿佛正伴含着晚归牧童的讴歌,引来百鸟的鸣啭,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之中……。我不禁为古代雕刻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杰出的表现手法而拍案叫绝。但当我的目光停留在“‘吹笛女’横笛(实际是筚篥)独奏,……”说明词时,我茫然了,笛子和筚篥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为何将笛子和筚篥混为一谈呢?  相似文献   

4.
唐苏思勗墓壁画舞乐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1960年1期发表了"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该墓墓室东壁绘有舞乐图一幅(见考古1960年1期图版4),墓内并出有天宝四载墓志一盒.舞乐图"右面置一黄毯,上为一组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分前后两排,前排三人跪坐,分持竖笛、七弦琴、箜篌等乐器;后排立二人,一人吹排箫,一人以右手平伸向前,未执乐器.左面亦设黄毯,毯上乐队由六人组成,亦分前后两排,前排三人跪坐,分持琵琶、笙和钹,后排立三人,一横笛,一击拍板,另一人以左手平伸向前.乐队皆男性."(见简报).中间是舞蹈者,立于黄绿相间的毯上,着长  相似文献   

5.
在云冈石窟第9窟后室明窗西壁上,雕刻了著名的“普贤骑象”图。这幅作品高约2.4米,宽约1.6米,面面中心为骑大象的普贤菩萨行走于山峦间,左上角一身为普贤撑华盖的飞天,右上角引路者为一对分别演奏琵琶和横笛的飞天乐伎人。《法华经义疏》卷12中说:“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十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注经解云:  相似文献   

6.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馆在安阳洪河屯村发掘了一座北齐墓。该墓随葬品共77件,其中饰以乐午图像的黄釉瓷扁壶4件。现就扇壶的乐午内容初步分析如下。扁壶腹部的乐午场面由五人组成: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反首回顾,作午状;左边二人,有髭须者吹横笛,另一人侧身目视午者,双手扬起作拍伏;右边二人,一人手执琵琶,横抱于怀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午者,双手击(?)(图一)。五人均身穿窄袖广  相似文献   

7.
北齐黄釉瓷扁壶乐舞图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馆在安阳洪河屯村发掘了一座北齐墓。该墓随葬品共七十七件,其中饰以乐舞图像的黄釉瓷扁壶四件(图一,并请参阅《文物》:1972年第1期图版柒)。扁壶腹部的乐舞场面是由五人组成的: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反首回顾,作舞状;右边二人,有髭须者吹横笛,另一人侧身目视舞者,作拍手状;左边二人,一人手执琵琶,横抱于怀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五人身穿窄袖广衫,腰间系带,着半筒高靴,头带胡帽,容貌均深目高鼻,完全属于当时的西域人形象。这是北朝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文地理》2013,(5):15-15
在西藏的唐卡画家圈中,有一位被视为“另类”和“疯子”的艺术家——边巴。在他的唐卡作品中,你会发现,怫祖菩萨被代之以藏族少女形象,佛教法器变成了横笛、吉他,曼荼罗坛城上飞出神八火箭,地球上也会有佛的慧眼在注视着天下众生。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秦蕙田以《五礼通考》名世,是书引用礼图文献数种,如聂崇义《三礼图》、杨复《仪礼图》等。其引礼图或言撰者,或不言撰者,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立说皆以经史为据,体现了清儒重考据的治学风范。今以征引聂崇义《三礼图》为例,考释其礼说内容真伪。  相似文献   

10.
焦树峰 《吐鲁番学研究》2022,(1):76-82+155+162
莫高窟第390窟开凿于隋朝,四壁下部供养人可能是对隋仁寿年间颁送舍利活动的图像反映。南北两壁的男女两列供养人手捧供器,在琵琶、箜篌、排箫、横笛等梵呗声中迎接舍利,和文献中记载的佛事仪轨相符合。通过第390窟的南北两壁的男女供养人壁画,我们可以在图像方面为了解仁寿年间长安地区的建灵塔等佛教活动的盛况,这是仁寿年间颁送舍利活动在敦煌和长安地区的群体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铺生动的形象史料。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5,(6)
帛书《去(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是一张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共有图像四十余幅。图前没有总名,每幅图侧均有简短标题。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是属于西汉早期的导引图。导引图帛画幅高约53、宽约110厘米。图上所绘人像高9—12厘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以黑色线条勾画轮廓,填以朱红或青灰带  相似文献   

12.
李杏 《收藏家》2000,(7):37-39
《潘雪石生平图传》现藏于中国文物研究所。《图传》为长方形摺装册页,纵33、横55厘米,现存23开。前有副页2开,每半开左为书,历为图。图为粉彩绢地、工笔绘画,以绢覆托背面;书为纸地,书体或行或楷,大小不一,推测或为潘雪石即兴所书,以宣纸覆托。《图传》以“诞生图”始,“祀先图”终,当为潘氏生前绘就。册中第四十四图绘潘氏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最后一次南巡时在江南接驾情景,由此推断《图传》创作于康熙来年。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到这样一类画面,一高鼻深目之人,手执弯钩,或骑于象背,或站于象首或象尾,作驯象状,本文称之为"驯象图".此外,还有一种骑象图,画面中一象缓行,象背承载数人,其外围祥云、异兽、瑞鸟等,构图与"驯象图"类似,当亦属于与驯象相关的题材.  相似文献   

14.
“盖天说”与汉画中的悬璧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墓葬内发现的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帛画、漆画内容中,常见有绶带悬挂的玉璧图、四灵玉璧图、羽人玉璧图、大傩玉璧图以及阙门玉璧图等,过去一般把画面中的玉璧作为装饰或陪衬来看待,未予重视。近几年除有的学者对其中几幅较为特殊的“龙璧太一”、“后土制四方”图等进行了考证外,还有许多玉璧图尚未论及。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玉璧在墓室画面中所表示的广泛意义也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敦煌遗书的重新梳理,从王朝地理资料搜集的角度,对唐代以前图经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目前的资料尚不足以推测汉隋之间图经的体例等问题,大体上仍属于王朝疆域地理资料搜集的一种手段。至于唐代,当地图造送制度正常运行的时候,亦可能要求随例造送文字性质的图经,两者属于不同形式的地理公牍,地图为正,图经为附属。图经之循例或不一定如闰年图那样固定。随着制度运行的涣漫,文字形式的图经因编造的技术性低,往往循例抄录即可,成为塞责之手段。但为解决地理地形问题,或将已绘之小幅地图附上,即成后世所谓先图后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上八宝图文/葛磊在中国古代建筑或家用器物上,常常可见到一种八宝图的图饰,美观大方,吉祥如意,寓意深刻,别有情趣。古代民居建筑八宝图中的八宝,是指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等八种祥瑞之物,大都出现在居室的门楣砖雕或门扇屏风上。它们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梳理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和题材、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考古学的观察和探讨。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常见长方形或方形砖石墓,壁画题材主要有墓主人并坐图、日常生活图、孝行故事图、宗教题材图、宇宙星辰图、题榜类等。山西地区的元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山西社会主流文化——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任伯年《人物图》,习惯上将其定名为《金谷园图》或《东山丝竹图》。本文认为其描绘的内容实为苏轼与侍妾朝云的参禅故事,应将其定名为《玉局参禅图》。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在总统府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他开会时的神态或趾高气昂、装模作样,或垂头丧气、黯然神伤,演绎出一幅幅政治百态图。  相似文献   

20.
正《稚川移居图》表现的是东晋著名中医药学家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还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乐远、陶复初、钱岳等7人的题跋,据介绍,这7人都是与元代画家王蒙同时或稍后的大学者、大画家或大诗人。此外,《稚川移居图》上还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王蒙共画了两幅描述葛洪移居罗浮山的画,还有一幅《葛稚川移居图》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是中国画表现山水技法创新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