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新生 《丝绸之路》2012,(14):33-35
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在春秋时期,祖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长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至明代,我国已有20个诸侯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修筑长城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中华民族2000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从战国到清初2000年中逐步修筑完成的,其中规模最大、修筑长城超过万里的是秦、汉、明三个朝代.而这三个朝代的长城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甘肃境内的几处万里长城起点及玉门关的所在说明甘肃河西地区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沿阵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2.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战争防御工事以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产生于战争,战争使互相防御设施应运而生。在秦、汉、明代,中国归一统,当时各王朝为了防御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侵扰,就大规模地修筑起长城与烽燧。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朝代都不同程度地修筑过长城和烽燧。据统计,长城与烽燧分布的省区遗存已有万余里,烽燧数万座。地处祖国前哨的河西东端及其东边紧连的宁夏中卫,自古就是一条重要军事要塞,境内遗存不少长城烽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丝路咽喉,境内长城,时间跨度大、长度长、内涵丰富,是我国西部长城的代表。由于多种原因,世人对于甘肃长城的面貌大都没有完整的认识,很多人一提起长城,概念里便是东部的明代砖长城。而实际情况则是由于沿线地理复杂多样、地形狭长,甘肃境内长城因地制宜,其墙体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结合前人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拟对甘肃长城墙体形式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甘肃山丹境内明长城遗存及勘察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成 《丝绸之路》2009,(12):30-33
我国的万里长城历史悠久,举世瞩目。修建长城一直是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至明代的历代王朝为保护疆域完整、抗击和防御外敌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军事战略防御工程。而甘肃省山丹县境内的明长城作为目前我国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存之一,堪称是黄土夯筑类长城的一座大型“露天历史博物馆”,对研究明代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建筑艺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一段长城在水、风、雨、日光、地震以及过往车辆引起的震动等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损坏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修复保护和管理整治,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参照有关历史文献及长城勘察技术资料,试就长城的修建过程、战略防御功能及其文化、科学价值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相似文献   

6.
《旅游纵览》2011,(12):6-6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石家庄11月19日电(记者白林)近年来,河北境内一些长城上不但垃圾堆积,而且城墙破坏严重,不少地方由于私采滥挖矿山资源,造成长城严重损毁。文物部门认为,多措并举保护长城,刻不容缓。河北长城资源调查显示,在河北境内,仅就长城墙体保护状况来说,80%以上为"较差"、"差"甚至"消失",敌台、烽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在平灭六国、南征北战以后,形成了空前的大帝国。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西北领土安全,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加以修葺,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西北地区主要是修葺战国时期秦昭王的长城,同时又修建了临洮以北,经过"榆中"到宁夏、内蒙古的长城沿河防御体系,当时的修建方式利用洮河与黄河的水环境"因河为塞",修建一条线性防御工程。说甘肃没有秦始皇时期长城的观点是需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文化类型的分期,分别介绍了丝绸之路甘肃段内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几处文化遗存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总是感到来自北方的压力,从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的目的,一直被认为是防止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屏障”^[1]。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山西省忻州市境内长城,始筑于北魏。  相似文献   

10.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及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作用,破坏严重,急待抢救性保护。为此调查了各时代长城的分布、保存现状。经分析表明其发育主要病害有表面严重风化、基础掏蚀凹进、多种类型裂隙、崩塌和坍塌及人为破坏,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土坯砌筑托换加固地基、静压注浆加固地基、锚杆锚固、裂隙注浆、表面渗透注浆、小锚钉锚固注浆工程等长城遗址的保护加固技术。以汉长城广昌燧和战国秦长城马家山段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遗址的保护加固。结果表明,所用方法对土建筑长城加固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省境内历代长城遗址总长度达3654千米,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研究发现,后世遗时代下甘肃省境内长城遗址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和村民保护意识的薄弱,部分长城遗址遭到毁坏,文化价值没有得以全面体现.因此,本文从甘肃省境内长城文化价值内涵进行扩展,加强与周边村镇城市景观区...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是了解我们居住地球的演化历史、认识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的"物证"。截至2012年7月,共有962项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745项,自然遗产188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9项,分布在157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长城保护方案及有关批复意见的系统梳理,重点从勘测、勘察、设计定位与保护原则、工程技术手段及设计文本与图纸等方面对目前勘察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根据不同结构类型的长城,还对现存主要病害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抽样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保护规划体系、立项审核、保护维修工作原则、勘察设计要求及项目实施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哈尼梯田圆梦金边2013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索安一锤定音,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光荣的世界遗产大家族。至此,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45个世界遗产,而且是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以农耕为主题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令世人惊喜地发现,在中国的西南一隅,居然还有如此鲜活的世界遗产,如此震撼的文  相似文献   

15.
杨永生 《丝绸之路》2011,(22):33-36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本文简述了国家对长城资源的调查情况以及酒泉市历次长城资源调查与分布情况,分析了酒泉长城资源的文化价值,阐述了酒泉对长城资源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酒泉长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羽 《丝绸之路》2021,(1):137-140
甘肃位于我国古代内地与西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长城的遗存最多,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甘肃省有关部门探索研究,对河西长城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高媛  李翠霞  李韵 《旅游纵览》2023,(23):148-150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本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秦皇岛段)的建设为切入点,对长城(秦皇岛段)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设计、整合与创新,以期发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余泽岚 《世界遗产》2014,(11):90-93,10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不仅有“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组成了奇秀深幽的天然山水园林,还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武夷山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如反映4000多年前古闽族文化的架壑船棺,以及其后的反映闽越族文化的古汉城遗址.武夷山更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达50余年,著述讲学,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四处双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是我国长城第一个大规模修筑期,各国为了战争和防御的需要,不断地修筑长城,长城的军事作用在当时得了充分的发挥。目前我国长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日渐湮灭的危险。本文通过对战国几条战国长城的介绍来分析我国长城目前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神州民俗》2010,(3):63-63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从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获悉,在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连同我国申报的其他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道获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