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超杰  连颖俊 《文物世界》2010,(4):37-39,28
<正>北魏晚期,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前后,洛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窟造像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石窟的开凿,同时在洛阳城的周围,还有很多中小石窟的开凿,共  相似文献   

2.
龙门石窟是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自北魏开凿以来,就有人进行记录,最早记录龙门石窟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后,宋朝欧阳修的《集古录》等辑录了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目录或录文。解放后,龙门石窟的研究走向新的道路,许多学者从艺术史、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些讹误,现仅就本人浅见所及列举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遗像题材称谓错误龙门石窟大部分中小型窟龛有造像题记记载施主造像动机、洞窟开凿及完工年代,有的还记载造像题材。但是在研究、介绍龙  相似文献   

3.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1):32-51+147-148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下半叶。窟内有坐佛六尊,为表现过去世的六佛,其造像风格和北魏首都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第一、二期相似,主要受印度与中亚风格的影响。大窟形制具有独特之处,留有现存最早的规整倒凹字形坛,为研究山西地区北魏中期石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因资料的缺乏,其渊源还有待研究。第2窟约开凿在7世纪下半叶,为唐代流行的倒凹字形佛坛窟,其形制与造像风格受到长安与洛阳的影响。第3窟约是北齐作品。  相似文献   

4.
龙门1034窟     
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 1034窟的客观报告,探讨了洞窟的开凿简史,并对一些造像题材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5.
马朝龙  李随森 《文博》2009,(6):403-406
龙门石窟在开凿时利用丰富多彩的彩绘颜料对窟龛和造像进行了装饰,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现存彩绘装饰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总结了龙门石窟彩绘装饰的一些特征和规律,并就龙门石窟彩绘装饰的时代和成分等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9月6日至9月12日,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河南省洛阳市,参加“龙门石窟1500周年庆典暨国际学术讨论会”。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余万尊,碑刻题记2860余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龙门石窟经受到自然浸蚀和人为的破坏。1953年中央文化部批准成立了“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今名“龙门石窟研究所”)。1961年,国务院将龙门石窟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龙门石窟的保护与研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 1 2公里的伊河两岸的崖壁上 ,这里古称“伊阙”。《水经注·伊水》云 :“两山相对 ,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 ,故谓之伊阙矣。”约自隋炀帝时 ,遂称龙门。伊阙山地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工程则肇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公元 493年 )的策迁洛阳。其创始窟即是名为“孝文窟”的古阳洞 (旧称“石窟寺”图一 )。本文仅就孝文帝与古阳洞的营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图一 古阳洞石窟龙门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这是目前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但对古阳洞的确切创始之年 ,至…  相似文献   

8.
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相似文献   

9.
前言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佛教造像的舞台也从大同转移到洛阳。一般认为造像样式中国化(下称“汉化”)过程始于云冈第六窟,此后为龙门石窟所继承,并取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在以宾阳中洞和莲花洞为代表的龙门北魏诸窟中完成。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二氏卓越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上的①,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水野、长广二氏在《龙门石窟研究》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龙门的线刻艺术,指出“龙门北魏窟可以说是云冈造像的延续,但是,必须认识到在其它方面则另有基础”,其后,吉村怜氏基于云冈与龙门天人图象…  相似文献   

10.
洛阳龙门西山北端现龙门石窟研究院所处的红石沟北崖中段近巅处一个小平台后部崖体上,开凿一小型窟龛群(图一)。  相似文献   

11.
28号窟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龛窟,但对于石窟的开凿年代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弄清楚此窟的开凿时代,对于我们研究广元乃至四川石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足妙高山摩造像第2号三教合一窟,刻释迦、老子、孔子于一窟。正壁为释迦结跏趺坐,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左壁为老子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侍者。右壁为孔子,头戴冕旒,垂足端坐,左右各立一弟子。这是宋代三教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学者多有论及。惜对此山开凿者(冯楫)的生平事迹、造像渊源等均未作深究,故不免泛泛而论甚至有讹误之嫌,笔者因作是文,以助其深入研究。妙高山宋代造像共8龛窟,第2号为绍兴十四年(1144年)作,第5号水月观音洞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作,余均无具体年代。清人李型廉《游妙高山记》云:“…  相似文献   

13.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4.
郑霞 《文物世界》2009,(6):36-38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3年),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共计有400余年的雕刻历史。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项一峰麦积山石窟万佛洞(第133窟)10号造像碑,是北魏太和十年(486)至太和十八年或景明三年(502)所作,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佛教碑刻造像中的艺术精品。造像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正面造...  相似文献   

16.
<正>北魏洛阳城自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始,历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等,至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前后共计41年时间,经历了始建、繁荣、废弃几个阶段。龙门石窟自太和年间开凿,迄至隋唐盛期,位列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其中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对了解洛阳城的丰富内涵、龙门石窟的造像沿革,具有重要价值。一、北魏洛阳城建与同期龙门石窟之沿革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洛阳城故址之上的又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开凿于安史之乱时期史朝义显圣元年至二年,由史朝义政权下的平山县官吏和普通民众集体出资建造,是一处民间性公共佛堂。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保留了大量造像题记,为研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佛教及开窟造像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其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石窟开凿年代、主要题材和石窟特点等内容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9.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