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俄罗斯民间文学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与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说唱等一样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并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据苏联一些学者统计,从十七世纪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约四千条以上。如果以十九世纪语言学家达里所辑《俄罗斯民间谚语汇编》为例,其中包括各种俗语和警语在内,则在三万条以上。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所有谚语都收集进去。谚语和俗语,语言通俗简炼,内容丰富,差不多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风貌、历史事件、人们的劳动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俄罗斯民族特征……谚语所  相似文献   

2.
满族谚语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清王朝覆亡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满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而改用汉语汉文,从此,在满族文化艺术领域里,本民族特色日见模糊。例如,就其民间谚语来说,在满族中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均为汉族谚语。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断定满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我们恰恰可以断然下结论:满族启古就有自己的谚语;满族的谚语蕴藏在他们所遗留的满文古籍文献之中,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生活习俗,又表现政治经济等方面,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得以流行。近几年来,我们在翻译、整理满文古籍和满族民间文献资料过程中,搜集到数量不少的满族谚语。虽然有的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色,但究其渊源,大部分来自民间,就是后人记录时赋予了书面语特色。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它简练通俗,含义深刻。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比喻的谚语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易懂。 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审美观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风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炼有意义的语句,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通过谚语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精神面貌。从三个较为典型的英语谚语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的“注重个人主义”、“求变”和“拜金主义”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所有形式或体裁的民间文学,口头性无疑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娱乐性特征更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为娱乐而创作的别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除去歇后语、打油诗、谚语、谜语、民间笑话、绕口令、顺口溜之外,还有膏药词、囔白话、绞儿、谣词等几种河西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娱乐性是它们创作、产生、流传和演变的唯一宗旨。  相似文献   

6.
我省的民间谚语十分丰富,门类也相当繁多,其中有一句最为古老的谚语,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它叫“沉东京,浮福建”。这句谚语不但反映出福建地理的变迁,而且还具有考古上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在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文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智慧文学更是世界古代文学中的奇葩。谚语格言是苏美尔智慧文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多数来自于民间的口头创造,少数来自一些被吟唱的经典作品。在广义的谚语格言集中,还包括少量的动物寓言。最早的苏美尔谚语格言集发现于阿布萨拉比(Abu-Salabikh)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普尔古城西北)出土的一批早王朝时期的泥板文书中,其年代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哲学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对结合民族素材讲授哲学原理作了肯定的回答,并就如何结合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谚语等民族素材讲授哲学原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马晓燕 《丝绸之路》2012,(16):56-60
回族民间文学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是回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渊源流长,伴随着回族发展的历史,像口头禅一样,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的一些文化现象。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这里的民间谚语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因此,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情。本文根据笔者历年搜集整理的第一手资料,对临夏回族谚语的价值、内容、特色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间化具有渊远的历史,谚语作为客家民间的一种特殊化形式,所包含的内容淋淋总总,它是民间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族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谚语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永恒话题,它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客家人、土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都深深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族发展和社会现代文明的冲击,滋养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也在不断消失,那些土生土长、饱含民族情感的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悄悄的淡落下去.本文通过对宁夏满族民间艺人纳幸元先生对满族谚语说唱形式采访实录,透视并赏析宁夏满族谚语中的民俗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给研究满族谚语的专家们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著名的藏族民间史诗,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据专家研究,这部史诗的雏型形成于藏族氏族社会开始体解、奴隶制国家政权正在形成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规定,我们大体可以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非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一类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工艺,如刺绣、剪纸、雕刻等。江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有特色。如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全省搜集了2亿多字的资料;民间音乐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歌,全省发现有12800多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上、下卷)的就有1399首;民间  相似文献   

14.
在谚语的珠海中,存在一种论说谚语的谚语。这类谚语,从诸方面论说;合起来,就是一篇“谚语研究”。谚语是什么?谚语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这种话,概括性强,注重哲理,意在讽诫。“最崇高的思想寓于最简短的语言之中。”便是谚语定义的好注脚。谚语乃人类经验的储藏室,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蒙古族言:“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彝族讲:“前代人不说‘尔比,(谚语、警句),后代人难聪明智慧。”不少谚语论说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哈萨克族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别的民族则说:“谚语——语言中的盐。”生动地说明谚语精粹、隽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是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问题。维吾尔族从来都关心生态环境,是一个喜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观念。在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谚语中,表现出极为深刻的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有着宝贵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回味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间的歌谣、谚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心态的大聚焦。唐武则天前后(650—750),流传于民间(主要是京洛一带)的歌谣、谚语,褒贬人物、评议朝政,体现了当时百姓极强的参与意识,显示出他们对时风污浊的嘲讽和无奈。(1)公元649年5月,贞观天子唐太宗病逝在终南山翠微宫,太子李治继立,是为唐高宗。永徽初年,高宗踵贞观之治余风,朝政清明、万民同乐,在地方上出现了一大批泽被乡里、誉满朝野,为百姓传颂不已的良吏。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县令权怀恩“为政清肃、令行禁止”,唐朝开国后任职京城县令的官员没有人能超过他;权怀恩…  相似文献   

17.
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在唐代文化典籍中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的典型,如当时民间谚语中就有"扬一益二"之称①,而且构成了一种文化情结,体现出时人对扬州历史和风尚等内容的理喻.同唐帝国的京都长安、洛阳相比,扬州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意蕴,这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编写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的广州市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民间歌谣集成,从1986年起,全体会员为完成这一艰苦而巨大的工作而努力。1989年编辑出版了广州市民间故事集《羊城人仙神》(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这本书的社会影响较大,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还有香港、澳门的大学图书馆收藏。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间学是民间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民间学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话题,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客家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都深深受其影响。同时,它更多地左右和教育了众多客家妇女,客家民间学与客家妇女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反映了客家各种女性形象及其化内涵。本重点从客家民间学,如山歌、俗语、谚语等入手阐释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成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专著。它主要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是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全书内容丰富,史料可靠,结构严谨,叙述有方,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更为可贵的是,这部仅十二卷、十二万余字,分量并不太大的史书,却采录了大量流传民间的诗歌谚语来帮助叙事说明,刻划人物,描述心态。它成了《华阳国志》的一大特色,在众多史书中可谓独树一帜,开了将诗歌谚语入地方史志之先河。这是作者常璩对我国历史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