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上.游牧族的大草原成为一个年轻浪人跌扑而入的家园,而当那些陡峭的风景渐次进入那骑马而来的男人沧桑的双眼,一种更其陡峭的人生,凸显了生与死的戕残。我倾心于仆入别处的故乡,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阅灵魂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上,游牧族的大草原成为一个年轻浪人跌扑而入的家园,而当那些陡峭的风景渐次进入那骑马而来的男人沧桑的双眼,一种更其陡峭的人生,凸显了生与死的戕残。我倾心于仆入别处的故乡,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阅灵魂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3.
贾伟  李臣玲 《攀登》2016,(4):77-82
青海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三一"总体要求,其中,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基于此,本文从历史上青海省最为著名的小高陵村及其小高陵精神为田野调查的切入点,梳理了小高陵精神形成的历史,讨论了小高陵精神时代价值,挖掘其所蕴含的青海精神,认为小高陵精神诠释了"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5.
李小平 《区域治理》2022,(11):21-24
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打造全国文化高地是河南文化发展建设的战略要求.本文分析了河南打造文化高地的基础与优势,对河南打造全国文化高地的战略性对策进行思考研究,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河南文化高地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3年2月,廊坊师范学院金久红副教授访问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谈论中国史学史的治学与学科发展问题。乔治忠认为研究中国史学史,应当追求独得的思考、独到的考订,做出深层次的探索,这就必须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具备系统、优长的知识结构。中国史学自古兴盛发达,令史学史学科资源富饶,理应成为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显学。将中国史学史筑成一个学术高地,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梳理和总结历史学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整个历史学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史学存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两条相互联系、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发展轨道,历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即求真与致用的矛盾,就交织于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互动之中。从这种思路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历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加强统一战线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统战文化高地的建设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自身优势及发展举措、对策,希望能够推进重庆统战文化高地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领导给新人培训时说,你们在北京工作,老家肯定有许多人找你们帮忙.他们觉得你在北京,就可能认识总理。的确,旅游的、学习的、开会的、看病的、上访的.总有那么点事儿让人家想起——我在北京有人呢!  相似文献   

9.
陈莹 《丝绸之路》2011,(2):114-115
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文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应然和实然的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从来都是通过确立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产生的,它是推动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怀疑和抛弃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生活危机的出现,以及作为生活危机之表现的人文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12.
P. J. Heather 《Folklore》2013,124(3):366-367
  相似文献   

13.
M. M. Banks 《Folklore》2013,124(2):309-310
  相似文献   

14.
15.
16.
《Folklore》2013,124(1):324-330
  相似文献   

17.
18.
19.
《Public Archaeology》2013,12(1):21-33
Abstra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discusses two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field archaeology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The dominant approach is that of ‘official archaeology’ rooted in professional rescue (or contract) work and represented by bodies such as English Heritage, county archaeology units and the Institute of Field Archaeologists. This ‘archaeology from above’ threatens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fieldwork, since state legislation and other bureaucratic controls are being used to restrict access to archaeology to an elite of self-accredited practitioners, and a persuasive and sophisticated ideology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s being deployed to legitimize this policy. This attempt to universalize the practices of professional rescue archaeology is academically incoherent and politically undemocratic. An alternative ‘archaeology from below’ is proposed in which fieldwork is rooted in the community, open to volunteer contributions, organised in a non-exclusive, non-hierarchical way, and dedicated to a research agenda in which material, methods and interpretation are allowed to interact. These points are illustrated with detailed references to the experience of ‘democratic archaeology’ on the author's project at Sedgeford in northwest Norfolk in 1996–9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