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梳理了越南有关华侨华人的词汇与分类,对有关华侨华人易混淆词汇进行了辨析。通过对越南史籍的文献统计梳理、华侨华人称谓的比对,初步探究出其命名规律与特定含义:一是对旅居越南的华侨华人以"唐人""北客"等为泛称;二是依照中国朝代、方位、区域以"宋人""清人""北人""广东人"等来命名;三是以特殊的名称"艚人""明乡人"等来指称。界定华侨华人与越南人共同使用的词汇十分重要。"北人""汉民""华民"等称谓在中国语境指代中国人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越南语境下却指越南人。厘清越南文献中涉及中国人的称谓,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基础,对研究越南华侨华人的社区生态与对居住地发展的贡献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陈丽 《神州》2012,(9):173-174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把新词放在句子或课文中才能准确传达它的含义。在语境中教学词汇有三个优势:首先,评估一个词的含义在规定范围内的学习,发展战略,如预测和推理而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的学习进步,因为他们灌输的态度,自力更生的是的标志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2):96-96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车明怀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致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相似文献   

6.
颜欢 《黑龙江史志》2013,(11):153-153
本文首先阐述了前人四川方言"不存在"的研究成果,接着引用电视剧《卫生队的故事》里"不存在"的例子,进一步介绍了"不存在"的6中语用含义。笔者发现"不存在"是一个用法较广的词,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含义,体现了特定方言的语言魅力,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椎髻"一词作为明确的发式名称最早出现于两汉文献,而三国以后,其则分为具体指实与蹈虚泛称两途。从文献和考古材料对比来看,椎髻具有男、女两个系统,其女性"椎髻"更应归于"垂髻";而男性"椎髻"则逐渐由发式的实指,转变为对西南地区族群的贬抑性的文化特称,这与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思想和中原地区冠礼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7,(3)
"文明"的语义不可能是单维化的,在中国古文化中,"文明"的释义更倾向于道德伦理和教育层面,即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德治教化。在西方语境中,"文明"一词的含义历经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中世纪及其以前的阶段,用停留于道德表层的"礼仪"来诠释"文明";文艺复兴时期,用"礼貌"来释义"文明";18世纪伊始,"文明"的解释变得更加多样,主要涵盖了智识、心理、价值和技术等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文明"囊括了物质和精神、个人与社会等维度。而当代的"文明"内涵则更偏重于网络、生态和教育层面的推衍。  相似文献   

9.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相似文献   

10.
理解古籍,若脱离时代背景及具体语境,其含义往往游移不定。《史记》《汉书》中"非吏比者""文无害""百二""十二"四词自南北朝以来出现了诸多解说,究其根源,即在于此。"非吏比者"当是"非"和"吏比者"并列的两个词语,同时修饰三老和北边骑士。"文无害"则是秦汉时人对于"文法吏"的品评用语,含义是"深明文法而不刻害"。"百二""十二"应该解释为"百之二倍""十之二倍",才能体现出田肯强调齐秦地势险固且相当的原意,而此时"百之二倍(为二百)""十之二倍(为二十)"的实质其实是一个比值为二的比率,其中的"百""十"并没有数学上的含义,只是用于文学修饰。  相似文献   

11.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语境下,色彩词是怎样命名的?相近意义的色彩词有没有语义流变或焦点?同音异字的汉语色彩词组与色彩词的语义比较是怎样的?本文将探讨色彩词的建构与文化影响,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了解和探讨瓷釉色彩的深层含义,以便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色"由代表高贵、尊严的民族象征色彩词,转成与色情淫秽之指代并列共存、具有内在含义矛盾的词汇,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与现实中国社会政治互动的产物。作为负面贬义的"黄色",表现出传统词义的一种变态,在社会环境演变和语境变量中,因经历所指和能指的开张组合、伸缩变化,与西方语词"黄色新闻"等概念中的黄色原义也有脱离。考察"黄色"内涵迁延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这一转变得以完成的时代因缘和文化意蕴,可以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予人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把履历叫做"脚色",简称"色"。"履历"一词始于北魏,其意是指人的资格、职位和经历。填写履历书或履历表则源于唐宋,其中要详细叙述祖籍、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年龄和形体相貌等,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证明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员经历,以便升迁任用。清代的赵翼《陔余丛考》说:"宋太宗谓宰相曰:朕欲择转运使,所患不知其人履行,可令德骧(雷德骧)录京朝官履历功过之状、以便引对。"从前人记载看,古人填写履历似乎更重形体外貌。清钱泳《履园丛话》载:胡希吕视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民族虽然形成很早,但民族意识较为淡薄,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是一个"自发"的民族实体,而不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国的民族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据郝时远研究,中国古代汉语中虽然有"民族"一词,但"就其含义而言,既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第63页),与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相去甚远。现代中文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1837年(道光十七年),  相似文献   

16.
<正>在西方话语里,Civilization(文明)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概念。它曾把世界切割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据考证,最早使用civilization这个词的是法国人奇波拉(1749-1791),他曾指出,"文明"所指,并非某特定阶层的专有行为,而是一种本质性道德。同一时代的法国财务大臣杜尔哥(1729-1781)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1723-  相似文献   

17.
袁兆霆 《沧桑》2008,(4):157-158
"共和"是个意译词,其含义来源于英文republic一词。republic又来源于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的拉丁文译名《res public》。其含义有两层:一是这个美好的词所描绘的美好目标;二是为达到这个美好目标所做的特殊政制安排。古典共和国以阶级的划分和参与为基础,而现代共和国以政府职能的划分为基础。前者必然要求代表某个阶级的那个政府部门参与政府的一切职能,后者则强烈主张将各个政府部门限制在其适当的职能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tiyin"一词由动词词干ti-"说"+-yin(副动词的附加式)1,在整个阙特勤碑铭中总共出现过六次,在暾欲谷碑铭中出现过三次,且含义不尽相同,而在现代突厥语中,ti-"说"的副动词形式为"dp",并且使用的范围和含义十分广泛,本文将通过古今突厥语言的对比研究去探索tiyin一词的用法及其功能,试分析该词与现代突厥语dp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地名的含义,往往与其历史背景有关,就广州而言,本地的"楚庭"、"羊城"等地名,都值得注意。而本文则拟就"番禺"地名之含义,略做分析。"番禺"一词,在早期文献中已经出现,用法之一为人名。如《山海经·海内经》之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更为常见的用法,则是用为地名。如《淮南子·人间训》有秦军南下,而"一军处番禺之都"的记载。《史记》则有"南海(郡)僻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历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应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摒弃"历史"这一术语原先的含义。现代历史观念兴起于欧洲,与文明的演进有着密切关系,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一度成为一种终极的评判标准。当前需要重新审视"历史"一词的含义,以一种新的方式统合过去、当下和未来这三种历史时间形态,从而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偏狭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