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解决,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做的更好,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而人的价值是贯穿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沧桑》2009,(2):59-6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梨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进入新世纪,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首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认知与抉择     
<正>人生在世,无法回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这三种关系。你是如何认知(看待)世界、他人、自身的,常常也就怎样处理这三种关系。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理解、判断的过程及结果,它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方向选择,继而主导着人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仁人志士感同身受,苦苦寻求救世良方。  相似文献   

4.
李维意  阎长锁 《攀登》2010,29(6):63-66
“两个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实现“两个和解”的内在机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由“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实现“两个和解”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小茹 《沧桑》2010,(2):162-162,177
当前全球性问题已是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现实难题问题。其实质是由于人类短视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危机。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在形成的全球化大背景与传统的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现实产物,表明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普遍建构新的共生理念,在共生理念的支撑下协调处理好全球化下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克服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人对自然的依存性,人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的治理等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维度入手,透过心理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剖析。并在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启示,以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性问题已是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现实难题问题。其实质是由于人类短视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危机。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在形成的全球化大背景与传统的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现实产物,表明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普遍建构新的共生理念,在共生理念的支撑下协调处理好全球化下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克服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科学的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强 《黑龙江史志》2008,(18):13-14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他的"仁者爱人"的和为贵思想、"君子以义为上"的义利观、"修身正己"的道德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家庭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鑫 《沧桑》2008,(6):166-167
人的全面发展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本文认为,应当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河人对死者的处理方式、墓地随葬品以及墓地地表一系列遗迹等象征物,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之间的特殊处理。本文用象征人类学,通过对小河墓地某些特殊符号的识别与解读,来分析这些符号的象征形态和功能,侧面展示小河人的信仰世界,对了解史前人类的象征符号体系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经济规划与法思维关系,以及运用法律人思维和法律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经济规划的作用来改进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使经济规划与法律思维有机统一,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是本文的主旨要义。  相似文献   

13.
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是费尔巴哈人学与马克思人学的分水岭。费尔巴哈人学的独到和可贵之处在于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三重维度来探索人的完整性,但由于它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它所描绘的“完整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相反,马克思人学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意识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学,因而马克思所诠释的“完整的人”是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4.
吴楠  彭波 《攀登》2013,(5):46-49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自发与人为并存、分化与依赖并存、自由与平等并存。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恩想的当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朱瑞 《攀登》2001,20(4):39-42
本认为,以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导致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西方生态伦理学分别从人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的“生态价值”等观念,为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一种人民当家做主、合乎人性、互惠互助的社会制度。由于这三点,社会主义社会就应该既是富有活力的、也是保持稳定的,既是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的又是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的。这样一种活而不乱、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我们党要努力构建的一个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代生 《攀登》2007,26(4):5-7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党内和谐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吴广 《黑龙江史志》2014,(3):296-297
芦笙是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巴梭芦笙会中辨析了芦笙节文化具有"和解"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功能和教育社会成员学习如何调节这四对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晋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古代先民遗存的碑记崖刻真实反映他们生活的轨迹和人文习俗。在林林总总碑刻中,以反映晋江先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碑刻最具代表性.内容涉及水、土地、林木、山体、海港等方面。晋江先民以树碑立约的形式来保护生态环境,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