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国英 《神州》2012,(15):3
《喧哗与骚动》作为表现内心世界的小说,是以近乎完全不觉醒的意识开始,以完全觉醒而告终。本文通过对《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叙事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尽意识流技巧之能事,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以揭示人物在每一个注意焦点的不同心情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程鹏  俞泉 《丝绸之路》2010,(6):69-70
长久以来,由于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陌生,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传统的视野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误读或望文生义也就在所难免,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亦是如此。作为福克纳史诗作品之一的《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乔伊斯的笔法,所不同的是乔伊斯以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流浪经历为隐线,福克纳则是以《圣经》的历史作为小说的隐含结构。因此,对基督教的了解,对《圣经》故事的谙熟,成为理解《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南方种植园大家庭的没落。小说的结构安排、意象和《圣经》中的故事有某些暗合,而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他们正是违背了基督教导世人的“彼此相爱的原则”,在无爱的世界里挣扎,或堕落,或消极逃避,最终走向毁灭。小说在深刻地抨击罪恶的种植园文明和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的同时,体现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余淑芳 《神州》2012,(15):61-61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伍尔芙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创造风格著称。她对小说在形式上进行不大胆的创新和开辟,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独特体验又使她发出不同于常人的感慨和幻想。她的作品突破传统的写作手法,略过实物繁复的描写而转向意识世界的精细刻画。《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荚早期的意识流作品,堪称现代主义与意识流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新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发表于1927年,当时她正在创作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因此评论家们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最初属于《达洛维夫人》的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强调现代小说应描绘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而《新装》虽然描写的仅仅是发生在半个小时内的故事,但主人公的思绪一直流动不止。伍尔夫既是女性主义作家,又是意识流大师,所以笔者尝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女性主义意识流来分析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6.
张帆 《神州》2013,(8):4-4
《追忆似水年华》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自传还是渗透着作者个人阅历的个人小说?多次出现的名字"马塞尔"真的是小说里面"我"的名字吗?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著名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凭借对心灵追索的细致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同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撇开可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媲美的社会图景描绘不说,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全书以第一人称进行  相似文献   

7.
陈宝 《丝绸之路》2012,(12):87-89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17年里,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重要人物,王蒙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独树一帜。具体表现为他的意识流小说灵活运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内容上独特且深刻,带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意识流手法。  相似文献   

8.
肖莹 《环球人物》2013,(2):83-85
王安忆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更极少接受采访。即便如此,她的名字仍然是媒体的宠儿,她每部作品的面世,总能吸引到密集的关注与目光。2012年年底,一条消息快速传播开来:王安忆的最新小说《众声喧哗》将于2013年1月8日推出,当当、卓越等网站已开始预售。8日当天,《众声喧哗》在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正式亮相,淡蓝的底色上,一  相似文献   

9.
卢薇薇 《神州》2012,(11):4-4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充斥着众口一词的颂歌,女性性别意识失落沦丧。而宗璞的小说《红豆》以引人注目的女性视角,真实地探索了女性委婉细腻的内心和柔情;并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叙述了女性经由革命获得解放的人生抉择。本文意在结合《红豆》的时代背景,通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之作,它的叙事中心是凯蒂及其女儿的堕落,凯蒂作为在作品中被他者反复诉说的中心人物,她的形象因此具有了异常丰富的内涵,成为福克纳笔下容易引起争议的众多女性形象之一。论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力图说明凯蒂的纯洁、高尚和无辜,在没落的南方世家成长起来的她,只不过是家庭、时代和命运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孙立群 《神州》2012,(34):5-6
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现代性叙事策略的模式化,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家们日益陷入世纪末的失语困境。本文通过从戏仿策略与历史时空、生命体验与现代诗性话语和零散诗意与多语喧哗三个方面对甘肃作家马步升的长篇小说《青白盐》在语言上的探索与开拓作一简要文本分析,试图说明这一部小说是在世纪末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方杂语喧哗的语境下,当代作家力图摆脱语言困境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李泓彦 《神州》2011,(15):91-93
本文对森鸥外小说《雁》中女主人公小玉的自我觉醒历程及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着时代背景,探讨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关纪新先生新近问世的专著《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以“满族小说”为出发点和核心研究对象,贯穿清代到当代的所有满族小说,重新梳理了“满族小说”这一概念,建立起满族小说的前后相继的脉络.本书旨在于揭示清代之后,满族文化如何与汉文化并行交汇,互相影响并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高沁 《丝绸之路》2009,(14):91-92
本文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带来的革新作用。分别从文本隐含中的元小说性、混淆小说叙述者与阅读者身份、“套娃”式叙事模式三个角度入手,揭示《堂吉诃德》的现代小说性质,进而探讨其在现代叙事技法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资本主义呈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民众的日益贫困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导致了震惊全日本的"米骚动"的爆发。"米骚动"席卷了大部分日本地区并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激发了日本民众的政治觉醒,促进了日本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朗  汪明 《湖南文史》2013,(8):12-15
20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革”中觉醒过来的人们还沉浸在伤感和反思之中,以控诉“文革”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汪曾祺捧着《受戒》等一系列带着“抒情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从天而降,温情恬静的小说情调很容易勾动了人们内心的乌托邦向往。  相似文献   

17.
尹传芳 《神州》2013,(17):28-28
苏童的小说《园艺》以解放前富贵人家孔先生的家庭悲剧为题材,从人性的角度揭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包括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与冷漠。  相似文献   

18.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黑人女性西丽从习惯于被压迫转变为自由独立的新女性的自我成长经历,堪称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在《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借助色彩象征体系,大量运用颜色表现主人公西丽的生活,突显揭示小说主题,其中紫色是艾丽斯·沃克色彩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中心颜色。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色彩象征体系,重点分析紫色在西丽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南方派作家,其主要著作《喧嚣与骚动》反映了他的妇女观以及旧南方传统道德观和清教主义教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南方妇女过着非正常的生活。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喧嚣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夫人和迪尔西的不同命运的细节可看出福克纳的女性观:他深刻地同情以迪尔西为代表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赞扬拥有简单的人性、爱和同情心美德的女性,但也痛恨以康普生夫人为代表的顽固不化、保守落后的女性。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小说《园艺》以解放前富贵人家孔先生的家庭悲剧为题材,从人性的角度揭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包括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与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