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颖 《中原文物》2012,(2):63-67
南阳汉画是汉文化的载体,展现了瑰丽奇异的浪漫主义世界。汉画中的神仙世界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反映了汉人浓厚的升仙思想,神灵大都以人兽同体的形象出现;人神杂处的世界是一个怪诞奇异、富于幻想的世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透露出汉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南阳汉画艺术与远古图腾、原始歌舞、商周文明、楚文化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汉代画像中"祠主受祭图"和"升仙图",来探讨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同时从"蜕世"到"飞升"的向往与构建来简要揭示汉代早期民间信仰的生死观的变迁,以及这种观念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在汉代墓葬画像中,显示出人们对于早期宗教思想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知感。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是汉代工匠雕刻于祭祀祠堂、地下墓室建筑构件及棺椁四壁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王母图像是徐州汉画像石常见雕刻题材,巧妙的构图,精湛的雕刻,展现了汉代艺术家对西王母神话的艺术再创作和再加工,同时也展现了汉人对死后升仙和昆仑仙境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4.
杨锡开 《丝绸之路》2014,(14):38-39
在反映战争内容的汉画像石上,胡汉战争图居多。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在临沂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所见周礼遗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具体考释了汉代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投壶"等画像,认为这些画像所反映的献挚礼、献俘礼、投壶礼皆为周代遗俗.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鱼车图",很多学者认为是河伯出行图,但笔者认为"鱼车图"和文献记载的河伯出行形象不符。琴高骑鲤鱼升仙的故事在汉代已很流行,"鱼车图"应当是模仿这一故事。坐在鱼车上的尊者应当是墓主人,驾鱼车而升仙。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石棺画像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对南溪县长顺坡砖室墓出土的4具东汉晚期石棺的画像进行了深入考释,认为其画像内容和组合均体现出神仙仙境与墓主升仙的内容,而且从各类画像内容的相互内在联系和造棺在石棺上布置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也均是以让墓主升仙为目的。其中3号石棺右侧画像中的升仙图,较完整地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升仙过程,这对于汉代升仙思想和相关行为方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画像石中,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像,以山东嘉祥武氏祠为最多,而且大多附有榜题。5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出土和收集了大量的汉画像石,除沂南汉画像石墓有少量带榜题的历史故事画像外,其他画像石中,历史故事题材的不多,有榜题者尤为罕见。《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中介绍了4组带榜题的历史故事,其中刻于第6石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为常见题材,另外3组刻于第2石,自右而左分别为"(女丽)姬计杀申  相似文献   

10.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邹城卧虎山M2石椁墓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墓内南石椁的画像曾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石椁画像的布局和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内壁画像表现的是以升仙为中心的祥和场景,注重画像的叙事性和连贯性;外壁画像表达的是震慑鬼神的驱鬼主题,强调了布局的对称性和内涵的统一性。在第宅化特征下,该石椁将打鬼和升仙这两种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此外,画像中子路与西王母并不构成组合,对其他疑似二者组合画像的分析,表明子路并非西王母的配偶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依据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形制、石刻画像利用率的高低、画像内容的类别题材、配置组合、雕刻技法等几个方面,与本地区有纪年的及其他画像进行比较分析,对该墓的年代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和推测。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画像中有为数不少表现道教主神、升仙、驱鬼逐疫、炼丹、秘戏等与民间道教有关系的图像,道教在东汉民间有很大的传播,道教汉画像表现了汉代先民对早期道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试析汉画像中戟的图像马华民戟是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较常见的图像。朝的研究除了涉及汉代冷兵器发展情况外,还涉及到汉代社会等级、思想意识、军事制度等问题。本文仅对汉代朝的形象、形制、工艺、效能等问题探微钩沉、求教于方家。一、汉画像中戟的表现形式与作...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墓葬中的绝大多数汉画均与墓葬有关,有些明器是服从于墓葬而存在的,如墓前雕塑、帛画、漆画、画像砖石等等均与汉人的墓葬主题有关。本人在《论汉㈣像石中“祭案”与“庖厨”的意义》一文中曾经提过:这个时期,人们在死前就为自己造墓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汉代的石椁画像尤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以绘画雕刻的形式为死者刻上丰盛的宴席食物、乐舞娱乐和神仙境界,再刻上各种保护神,守护死者来世中的“幸福家同”。人们认为理想的来世看来不过是生活本身的镜像,更倾向于永久的幸福可以在死后来实现——在死后和来世中升仙。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中的“捞鼎”图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现的是王权的更迭,更是两汉时期社会信仰意识的集中体现。画像中“鼎”的捞起与失落这一过程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具有灵魂重生和生命复出的隐喻。捞鼎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汉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汉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熊图像为研究对象,对图像的内含、意义进行梳理与考释,熊不仅表现的是图腾崇拜,更是两汉时期具有重要地位的特殊形象,背后关联着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出《太平经》和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鬼神意识和升仙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元世祖朝政治制度的"内蒙外汉",可从官制、军制、宫室视朝与帝号等得到解读。无论中央、地方官制或总体构成、议事方式及长官成分,都显现蒙古俗占据内核,汉法因素多是外围。元宿卫军和镇戍军的蒙、汉混存、军队编组、最高指挥权等"内蒙外汉",也比较突出。两都宫室、岁时巡幸和"视朝"等,汉、蒙杂糅,有些隐含的蒙古俗又是根本性的。皇帝名号及国号,同样是"内蒙外汉"配置。"大元"是外在和汉人语境的国号,"大蒙古国"则属内在本质和蒙古人语境中始终未变的国号。推行八思巴字蒙古语,鼓励汉人学蒙语,率多译儒学经典为蒙语,以斡耳朵祭祖和遵蒙古俗祭天为主,太庙祭祀掺蒙古因素及派官代祀等,又体现文化礼俗的"内蒙外汉"。忽必烈之后七位皇帝大抵奉行"内汉外蒙"的第二祖制,武宗、仁宗及英宗略向蒙古俗或汉法倾斜。"内蒙外汉"二元政策,虽易造成嗜利黩武与冗官贪赃,助长民族压迫和统治集团内部分歧,其历史贡献又是主流,基本适应大漠南北游牧与农耕并存格局,有利于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对保持蒙古族的延续性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06,(3):152-159
长生不老和升仙是战国秦汉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怎么才能够成为神仙,进入神仙的世界,和仙人一样过上神仙的日子?汉画像石以图像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长生之道,那就是射鸟。射鸟是汉画像中常见的一种图像,其形式有多种,一般是在一棵大树下,有人弯弓射鸟(图1)。这种图像曾经被人们解释为“后羿射日”,但有些图像中弯弓射鸟的不止一人,则与后羿的传说似乎无法自圆其说。射鸟图像形式先来看看射鸟图像的几种表现形式。目前所见已发表的汉画像石资料中,有关射鸟的图像有32幅。根据这些图像所在墓葬建筑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一件汉代画像砖,画像与之类似的砖在国内外一些文博机构仅有十来件收藏。这类砖的共同特征是表面都有一种骑马射鸟画像,其中七件上有榜题,因榜题以"文山"开头,故将这种砖命名为"文山"画像砖。本文通过出土于河南许昌长葛的画像砖资料,确定了"文山"画像砖的出土地点,同时对骑马射鸟画像和榜题的内容、意义进行深入探究,认为骑者所射之鸟是妖鸟,为代表妨碍墓主升仙的不祥之物,骑马射鸟画像兼具升仙和驱凶辟邪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