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祥仁 《东南文化》2000,(9):102-104
本文对明清瓷器的装饰与信仰民俗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明 《民俗研究》2006,2(1):137-159
生态民俗系自然的生态学与人文的民俗学交叉所产生的学术新概念,是对“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的统称。其中,同食物链诸环节相联系的民俗事项关系亦叫生态民俗链,其与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成、演绎和发展有着深层相关性,受到中外学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自然的和人文的角度,通过苏州、徽州两地民俗文化的比较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彭栓红 《沧桑》2010,(1):245-246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4.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5.
殷家庄位于广灵县城东15公里,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500余年。古村堡南北长280米,东西长210米,地势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呈双手合十状。该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院落80余处。房屋基本上保持原貌,未被破坏,全部为砖木结构,青条基石,白灰青砖墙体,板瓦筒瓦双层覆顶。屋顶起脊吻兽。  相似文献   

6.
赵书 《北京文史》2006,(1):48-4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大爷”。因为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账帖讨债,老百姓需敬神祭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端午节是全国性的民俗节日,但是北京因是首都,又在北方,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北京的端午节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7.
陈建宪 《民俗研究》2013,(3):127-135
秦岭、大巴山两条山脉相夹的谷地,交通闭塞,楚、秦、巴三种地域文化交汇,宫廷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形成了流放文化、移民文化、盐道文化等特殊文化景观和“打待尸”、薅草锣鼓等传统习俗。当地民歌在民俗庇荫下传承发展,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民歌形式和民歌杰作,如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唱《诗经》,通俗文学与孝歌风俗相益的《黑暗传》,富有山地特色的“翻田埂”和盐道情歌等。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精华,它根植于民间沃土,充溢着清新纯贞的气息,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和质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秦树景 《民俗研究》2015,(2):148-154
婴戏纹是一种以孩童玩耍嬉戏时的生动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民间百姓朴实价值理想与审美观念的情感表达符号。婴戏纹最初以民俗观念中的祈子求福为基本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世俗心态与审美理念的变迁,其吉祥内蕴不断丰富扩展并促使自身形式结构逐渐完善。明清时期的瓷绘婴戏纹,在原初的祈子含义之外以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及生活追求的几乎所有吉祥祈愿,且由于受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本身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6,(3):105-111
一、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反映了徽州的“营宅”民俗(一)“天井民居”模式与徽州的“楼居”民俗作为传统民居的一支,徽州民居的群体组合方式符合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体系的群体组合特征,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1”而具体来说,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方式是以多进院落式为主,主要形制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以及变体式三种,在这几种形制基础上又大多建二层或三层楼,因此,徽州民居是一种以“楼居”模式为核心的组合方式。从现存的明清民居实例可以结论,典…  相似文献   

11.
佟养性及其生活于辽东的家族成员,系明末汉化了的女真人,他们仍然保持着与故乡族众的联系.在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前后,佟养性及其家族成员陆续归附后金,形成一支突出的汉族实力,构成八旗汉军中的重要力量,为清朝开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崇德二年(1637),清伐朝鲜时,超品公杨古利阵亡,后被追封武勋王,是清入关前阵殁将领中职衔最高者.其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考证,证实其死于鸟枪.  相似文献   

13.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对于金朝的历史尤为关注。他们把金朝史实应用于各种实践中 ,主要包括论证得到政权的合理性、政权建设、外交活动、训诫满洲贵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密云清代满城发展及其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一方面分析了北京密云县清代"满城"的发展线索,对满城与驻防的关系、建造的过程、内部的结构、形成的原因以及衰落的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研究了满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提出了当前在保护满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祁门县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琪 《安徽史学》2005,(3):72-81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们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祁门县境内,先后发现有132块明清时期的民间民俗碑刻。它或立在村头水口,或立在事发地点,或立在祠堂庙宇,起到告之、提醒和警示作用。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民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宗族条规、山民喜好,如封山、修路、做桥、建祠、续谱、教育、风水等活动,为研究徽州民间民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孔祥涛 《民俗研究》2005,(1):96-104
几千年来,太阳神信仰对于塑造我国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太阳神信仰出现之初,是作为原始宗教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又一直留存在一些民间宗教中。这种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太阳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和集中体现。民俗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说是宗教形态太阳神信仰的辐射与延续。本文拟根据在华北等地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教派的宝卷,对明清、  相似文献   

17.
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州是明清时期运河北端漕运枢纽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来也日益扩展和完善。本文利用文献档案、古地图、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通州城垣、护城河以及城内街巷分布和功能区布局,并重点论述了通州城的主要职能。明清通州城的发展演变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城城垣扩展受到仓储职能的较大影响,城池巧妙地利用运河水系集城防与漕运于一体,城市职能随着漕运发展而日渐扩充和完善。明清通州古城集中反映了北京地区的运河文化,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地,应加以深入研究并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18.
The templ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Suzhou and Songjiang folk religion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wo major types of temple communities were those surrounding a Tudi Temple (Temple of the god of land), those encircling a Chenghuang Templ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and a Mount Tai Temple. Their existence has different meaning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d varying kind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were distinct to the different temple communities. However, the division of temple commun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temple communities compete and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the benefits of relevant groups. This study of temple communities contributes to ou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ies of faith in villag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清初汉军八旗的诸多疑难问题。认为努尔哈赤时期汉族官兵多是“随旗”行走,随旗汉人与旗人不应混淆。入旗汉人载体是包衣等内牛录,对16个外牛录提出质疑;认定六甲喇诞生于天聪朝,是旧汉兵组织。汉军旗诞生时间不是天聪五年,是天聪八年;汉军八旗及其牛录制度的完善化是崇德七年;“三顺王”与续顺公所部“归并”汉军旗,但当时未曾编组牛录。  相似文献   

20.
谱单形制问题研究是满族谱牒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主要对满族汉军旗谱单形制进行一下分类及阐述,并提出研究谱牒形制问题是我们进行家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