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俞前 《江苏地方志》2022,(4):16-18+73
<正>顾颉刚在《吴歌小史》中说:“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指吴语方言地区)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的吴江、常熟、张家港等地都称“山歌”,如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双凤山歌、胜浦山歌等。浙江嘉善地区称为“田歌”,上海青浦地区称之为“田山歌”。苏州地区的山歌分支,芦墟山歌传唱于苏州东南端汾湖流域,白茆山歌孕育于苏州常熟的东南部,河阳山歌以张家港的凤凰镇为传唱中心。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者按:吴歌200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由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组成。白茆山歌源远流长,传唱千年,是古里镇白茆塘畔岸劳动人民讴歌生活、抒发情感长期积累的民间口头文化。白茆山歌曾15次进京,二进中南海,并两次跨出国门展演与交流。古里镇因此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称号。2007年,国家级吴歌代表性传承人陆瑞英在北京大学举行《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2011年,白茆山歌学会会长邹养鹤率领山歌队走上北京大学讲台,江苏小级传承人徐雪元和歌手们  相似文献   

4.
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长篇叙事吴歌中,《五姑娘》《赵圣关》《卖盐商》《鲍六姐》《六郎娶小姨》《沈七哥》《打窗棂》《断私情》等私情山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正确评价这些私情山歌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性描写、性观念。是对整个吴歌作出正确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即想就此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受教于先学和同仁。 一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性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满足生理欲望和繁衍后代的本能,它开始带有更多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带有更浓的感情色彩,并从中产生出了爱情。爱情是“融合了各种成份的一个体系,是男女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是完整的生物、心理、美感和道德体验。只有人才具有复杂而完备的爱的感情。”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一、客家山歌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局限(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  相似文献   

7.
雨竹 《神州》2012,(10):62-67
一支古老的山歌,在赣北山区流芳百年,却不为外人所知晓。它似有楚调的浑厚与苍劲,又似有吴歌的细腻与甜润,每击鼓发歌,迭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这就是武宁打鼓歌,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野山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贵州省安龙县的黑苗这一苗族支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山歌在其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对当地传唱的山歌进行了记录与整理,并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发现山歌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脉络。笔者认为山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展示了黑苗人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如何调适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这对于今天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5年是《东南文化》创刊30周年。30年来,《东南文化》始终将学术性置于首位,立足东南、面向全国、兼顾海外,关注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古代文化艺术等学科和领域的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和重大课题研究,在学术界与期刊界享有盛誉。2009年《东南文化》改版,致力于中国大陆东南、港澳台地区以及东亚日、韩等国家的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探索研究、陈列展示与保护利用的理论研究,以"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引领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为学术使命,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和期刊品质,有效推进了文化遗产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东南文化》将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重要栏目建设,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地履行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0.
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增多,面对城市更新对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企盼,自2016年起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经面世。本文从建筑作品、设计思想、科学与艺术价值诸方面研究了20世纪建筑的遗产价值与当代影响,还从跨学科角度分析了在历史建筑保护重大命题下,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城市建筑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隋唐以来,随着“说话”艺术的发展,话本(说话人的底本)在民间艺人中广泛流传着。明末冯梦龙的《三言》,便是编辑话本而来的。冯梦龙是怎样把话本变成了话本小说的呢? 遗憾的是:《三言》所据的蓝本,长期以来多已佚散。但从《清平山堂话本》和《熊龙峰刊四种小说》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的。将之与《三言》对照一下,对冯梦龙编辑话本的工作,也许可以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亟须加大力量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认识与观念的误区,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完善机制,科学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范围,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1月9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吴歌200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其中由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组成,此次口述非遗主要是对"芦墟山歌"传承人的采访,他们主要是:杨文英:2007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柯金海: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福宝: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7,(6)
近日辑得冯梦龙佚文二篇,题为《春秋愍渡叙》和《梅少司马集序》。序文体现了冯梦龙与麻城之深厚渊源,提供了冯氏《春秋》经学及经世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伊永文先生所著《明清饮食研究》一书,近期由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 中华饮食享誉世界,“食在中国”、“住西洋房、吃中国饭”之说,是对我国饮食的高度评价,这种盛誉至今不衰。今天的饮食成就,是以前尤其是古代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古代饮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因而也自然成为饮食研究中的热点课题。有关饮食史方面的著述,仅笔者所见,就有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赵荣光食文化论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等。明清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长足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与市镇的繁荣,促进了包括饮食业在内的消费行业的繁盛,富贵阶层在饮食方面的奢侈性追求,饮馔与文化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从事较高品位饮食行业人员的大量出现,把中国古代食品制造技术与饮食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颠峰。因而明清时期的饮食及饮食文化,成为今天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逐渐深化,注重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独立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其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文化遗产事业的领域不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其要素、类型、空间、时间、性质、  相似文献   

17.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秦统一岭南以后,湘桂走廊成为中原文化传人广西的主要通道。自宋代起,桂林长期成为广西的政治中心。由于历代地方官员重视文化事业,以及不少文化名人为桂林美丽的山水所吸引,纷纷来此游览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书画作品。这些因素,使桂林成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并使桂林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当代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桂林市志》中的《文化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桂林文化发展状况的志书。较好地反映了桂林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部《文化志》在反映桂…  相似文献   

18.
神性的山歌     
钟健 《民俗研究》2007,(4):119-136
肇始于1918年的歌谣运动,是我国现代歌谣搜集和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间的代表性著作,如董作宾《看见她》、刘经庵《歌谣与妇女》、顾颉刚《吴歌甲集》等,都无一例外地将歌谣整理成固化的文本,随后进行相关研究。抗战时期,出现了陈国钧《贵州苗夷歌谣》、光未然《阿细的先鸡》、陈智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等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根据《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各市推荐,经辽宁省民委研究决定,命名沈阳师范大学、沈阳民族艺术学校、沈阳回民中学、中国锡伯族博物馆、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丹东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阜新民族艺术团、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工团、盘锦市民族文化艺术馆11家单位为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20.
吴超 《黑龙江史志》2014,(24):27-27
由郝建平教授等撰著的《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一书,是目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力作。该书第一次建构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体系,并能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加以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