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咸阳世家"墓志的线索2014年8月,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从南京南郊花神庙村村民手中征集到一块清代光绪甲申十年九月(1884)"咸阳世家"墓志铭,该墓志铭早年在牛首山西南农田改造过程中被发现。牛首山又名天阙山,与钟山、石头山、栖霞山合称为南京四大名山。南朝时牛首山中始建佛窟寺,唐代法融禅师创立牛头禅宗,多位高僧大德曾在此布道传法。南唐时期,后主李煜又在牛首山造寺千余间。明代的牛首山更是伽蓝遍  相似文献   

2.
<正>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10公里处,因双峰突起似牛头双角对峙而得名。作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早在南朝时期就于此开建佛窟寺,至唐代又成为佛教牛头禅宗的发祥地,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今遗留有丰富的古代遗存。近年文物管理部门在牛首山舍身崖发现了兜率殿遗址,并出土了一些带有文字的碑刻和残瓦资料,本文欲对相关情况作介绍和考述。一、兜率殿遗址兜率殿座落在牛首山东峰最险峻的兜率岩(又称舍身岩),地势十分险峻,三面临崖,南侧遥对献花  相似文献   

3.
"春牛首、秋栖霞",这是明清以来南京人休闲度假的口头禅。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寄托了一年的希望。人们选择春牛首,不仅仅是牛首山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山野田园文化、最佳借花献佛的好去处,更是寄托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在牛首山抗击金兵,伟大航海家郑和赐葬牛首山的崇敬和思念。研究南京牛首山的历史,离不开(明)盛时泰《牛首山志》。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首山地区面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4.
牛首山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带江宁区境内,离主城区22里,山高248米,由牛首山,祖堂山,东、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总面积1.4万亩,峰峦起伏,怪石嶙峋,因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上的一对角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春牛首、秋栖霞”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南京的特色品牌,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三处景点都集中在牛首山。近百年来牛首山景区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著名学者朱俣曾两次前往牛首山考察,拍了许多珍贵照片,为我们研究了解牛首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6年本刊第2期《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初探》一文论证了弘觉寺塔地宫为明三保太监郑和部分遗骨归葬之墓,目前位于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实为衣冠冢。本文作为上篇文章的续篇,又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补充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其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说舜掌握权力之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他"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元金履祥《尚书表注》:"沙州敦煌县东四十里有卑羽山,一名化羽山,有三峰甚高,人以为三危。"史载,东汉著名学  相似文献   

8.
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初探葛晓康笔者在考证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文物铭文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宫与明初著名航海家郑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将初步探讨结果公之于众,以求教于方家。一、弘宽寺塔的历空沿革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约13公里处,因东西两峰状...  相似文献   

9.
楞伽寺塔位于苏州西南约6.5公里的上方山上。上方山原名横山,隋建寺庙始呼楞伽山,清易今名,故塔亦俗称上方塔。据清乾隆《苏州府志》。"上方、治平、宝积皆名楞伽。"又《图经续》记载:"楞伽寺在横山,其上有塔,又有宝积、治平相连,皆近建。"可知楞伽寺曾有治平、宝积两寺为其子院。今治平寺建筑经拆除或改建,已非原貌;宝积寺已荡然无存。仅偏  相似文献   

10.
康里子山是元代朝廷重臣和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其名字是"巙巙"还是"巎巎"。今人模糊不清,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元史》特将原来的"巙巙"改为"巎巎",并注名读音"挠",学术界多从之。通过对《元史》纂修者考察、俗体字问题研究及蒙古名字译音对照,可以断定子山之名应为"巙巙"。读音为kuikui。  相似文献   

11.
《梅母太孺人张氏墓志铭》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的一篇重要遗文,未见录于其文集。墓志所记的相关资料,对于考订宁国大长公主和驸马梅殷的家世具有重要价值。张氏葬地所在的上元县凤城乡,是已知梅殷家族牛首山祖茔之外新发现的又一处葬地。  相似文献   

12.
探奇五老峰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部。晋代张僧鉴在《浔阳记》中说:"(庐山)五老峰横隐苍空,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在《虞乡县志》中有"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  相似文献   

13.
拙作《南京牛首山郑和归葬处之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发表后,因该项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故需要对《考证》一的有关章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即《郑和研究》2003年第1期,第39页46行至第40页5行为止,作如下修改:  相似文献   

14.
只有敬亭山     
宣州市北郊敬亭山,突兀于皖南丘陵之地,风光旖旎,安谧恬静。自南齐宣州太守谢眺登临吟咏,此后文人雅士相继登临吟咏,留有大量诗篇,向有"江南诗山"之美誉。据载诗仙李白曾七次(其实远不止七次)飘然敬亭,吟咏甚多,其中《独坐敬亭山》一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越发使得敬亭山名闻遐迩,蜚声海内。缘于对《独坐敬亭山》一诗的向往与追踪,又兼素与诗文有缘,我也曾三上敬亭。  相似文献   

15.
“春栖霞,秋牛首”。这是老一辈南京人挂在口头上的俗语,说的是南京两大值得骄傲的季节景观。岁月流逝,大地沧桑,牛首山因为采矿过度,那里的山头变成了天坑.以致“春牛首”的景致湮废已久,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记忆。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空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医疗工具,是石器时代的产物。古籍中有关砭石的传说和记载很多。医书方面如《黄帝内经》中提到:"东方之域,……其病为痈肿,其治宜砭石。"又:"故其已成脓血者,岂唯砭石铍(pī音披)锋之所取也。"《难经》也说:"畜则肿热,砭射之也。"其他如《山海经》记"高氏之山"和"亮丽之山","其下多针石",据郭璞注,针石就是砭针或砭石的别称。《管子》也有"痤  相似文献   

1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对联,已成为劝人砺志读书的格言。“书山”与“学海”两个词,据说源于汉代扬雄。他在《法言·学行》中曾说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  相似文献   

18.
《尚书·尧典》中"庸违"一词当释为共工之名。其理由有三:一,庸违即康回,《楚辞》中记载"康回冯怒",与历史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相吻合。二,远古时期,江淮荆楚之地的庸人,即"庸违"名称在后裔中的直接遗存。三,从上下文语境而言,"庸违"释为共工之名,文从字顺,意义明了。  相似文献   

19.
锦屏、大像、禹迹三山,均为阆中县之名山。宋·何汝贤著《禹迹山院记》云:“吾乡江山名天下,载在图经者,若锦屏、大像,而禹迹居其首焉。”大像山又名仙穴山,在阆中县城东郊嘉陵江对岸,远视与塔山合为一体,因其山腰凿有高大佛像一尊,故名“大像山”。清人李元著《蜀水经》云:“汉水又北经仙穴山,山在(阆中)城东嘉陵江上,唐高士安隐居之所,有大佛像,有九层塔,亦名大像山,亦名塔子山。”清咸丰年间撰修的《阆中县志·山川志》云:大像山在塔山之右,自  相似文献   

20.
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望山位于今江苏省徐州东,属云台山脉的一支,去古海州城东五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孔望山一名始见于宋《太平寰宇记》卷之二十二《海州朐山县》条: "孔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与郯城相近。当然是孔子之郯之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余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相传云:秦始皇洗头盆,盆边发隐隐,并山上马迹犹存。" 《大清一统志·海州直隶州》条,亦提及孔望山:"今州东南五里,有故城山,俗亦呼为孔望。"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考察及时代等问题,连云港博物馆和俞伟超等同志已详加介绍、论述,本文拟就造像题材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