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6,(5):98-105
元代以来,藏传佛教广泛在西藏以外地区传播,带来了独特的宗教理念和宗教艺术。江南地区寺塔林立,在上海佛塔"天宫"、"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中,诸多藏传佛教文化元素,从较早的元代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文物是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的实证,对其性质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元明清时期汉藏文化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天笑 《中华遗产》2014,(2):74-83
一口青团,满咽清香,是中国南方春天的味道。青团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始创于宋朝,至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当地人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春捣,米粉与汁液在上百次锤击下交互融合,遂成青色。图中这两位浙江主妇正给青团包上馅,下一步就是在青团身下垫上芦叶,上锅蒸制。  相似文献   

3.
湘潭人嗜食槟榔,于当地形成槟榔文化。但槟榔并非产自本地,而是自海南等地贩运而来,并于明清时期逐渐成习。在对湘潭食槟榔起源故事进行民俗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外地食俗如何进入当地社会进行了研究。并在湘潭地方历史背景下,通过起源故事来还原食俗的形成过程,对食俗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潘清 《东南文化》2004,(6):52-58
江南地区具有多方融合、长于吸纳的开放的文化特征,在元代北方民族进入江苏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综合性的习俗,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在专题文章《精致苏州》中,本刊的报道者为我们详尽地勘测了江南古城苏州所占据的那一片"文化高地"。无论是匠心独具、移步易景的苏州园林,还是五世传承、价值连城的过云楼藏书,或是精细入微、美不胜收的传统缂丝技艺,苏州的风物中总是富含文化意蕴。就连青团、糖粥这样的寻常饮馔,在苏州的做法也要格外精致:糖粥里的红豆沙一定要先去掉豆皮,青团的绿色则必须来自浆麦草的汁液。越是日常事物,越要下极致的功夫,这或许是苏州人推崇的文化真髓。比起存留在高文大册中的那些堂  相似文献   

6.
珠海岁令时节食俗是珠海本地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原地区文化及周边文化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它具有多种文化叠合、与信仰生活紧密结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石莉萍 《神州》2011,(12):10-10
明清时期兰州汉族主要节日食俗丰富多样,传统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节日食俗成为烘托节日气氛,凝聚亲情和友情,甚至传承道德礼仪的重要形式,表达了人们酬神祭祖、祈福纳吉、驱邪祛病、喜庆吉祥、团圆美满等美好的愿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独有的墓葬形式,是江南地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土著文化特色的周代文化遗存。如今这些土墩墓历经了三千年的风雨剥蚀和人类毁坏,依然耸立在江南大地的山峦岗地、平原丛林中。几千年时光流逝,土墩墓已成为了世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自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吴越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以及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中国长江流域的古代三大文明。从殷商到春秋时代,江南地区所出产的青铜器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透过青铜器的斑斑绿锈,我们似乎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吴越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辉煌。春秋吴季生铜匜作为这一时期吴文化青铜器中礼器的代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江西地区陶瓷器几何形拍印纹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器表上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釉陶器和原始瓷器,分布区域虽然辽阔,但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过去有人把它作为代表江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原始文化,称为"几何印纹陶文化"或"以几何印纹陶为代表的文化",以区别于其它地区的原始文化。关于它的萌芽,产生,发展、兴盛、衰落以及传播、年代和族属等问题,在考古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恤嫠事业是中国传统慈善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以清代江南地区最具特色。"恤"含有怜悯、救济的意思,而"嫠"旧时专指寡妇,所谓"恤嫠"即对寡妇的怜悯和救助。清代江南地区的恤嫠事业发展兴盛,从官方到民间,均给予寡妇较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寡妇的生存困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即逐渐占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并始终处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沿。明清时代,江南地区为数众多的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商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更引起了为数众多的中外学者的注意。某种意义上讲,"江南"不但成为学者们了解唐宋以后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他们施展"历史学技艺"的学术舞台。然而,天涯之大,何处才是"江南"?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地理学家可能会向我们娓娓叙说秦汉以来"江南空间意涵不断演变的故事①,经济史家则会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江南"到底应该如何界定②,而在思想文化史家看来,"江南更多的可能并不是一个地理实体,而只是一个文化的"地理意象"③。  相似文献   

13.
黄颖 《神州民俗》2008,(1):64-65
文章主要是通过古籍、民俗、民间传说故事等方式证明古代名食青精饭与壮族五色糯米饭间的密切关系,并从中阐述由此而来的食俗中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胡伟 《神州民俗》2009,(8):33-35
语言与民俗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中,长期相互影响、涵化,产生了民俗语言。谐音民俗语言是民俗语言中的重要一类,它在年节、礼俗、居室、婚俗、食俗、商场、工艺品等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火烛社     
正在江南蕴秀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有着厚重的民间区域特色,曾经流传于江南一带地区民间的结社,就是其中一例。后唐诗人王驾,满怀深情,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描述了农民的结社场面:"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由此可见,民间结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江南地区广大农村的穷苦农民,为祈祷火神菩萨保佑一方平安,自发地组织起一种结社,名曰:火烛社。过去江南地区的农民住房很简陋、很矮小,绝大  相似文献   

16.
高明 《民俗研究》2008,(1):193-202
进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发达的商业与印刷及造纸业,星罗棋布、交织成网的大小市镇与其间顺畅的交通,开放新派、自由多元的各种文化思潮,文人、书商与城市居民的热情参与,这些都促成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图书市场的蓬勃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忽然发现他们已置身于一个书籍的海洋之中。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和乡风民俗也发生了一系列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孙景超 《史学月刊》2008,(11):34-40
自宋代以来,苏州地区长期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并且屡有应验。这一文化现象虽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果,但也有着深刻的环境变迁背景,它较为精确地反映了娄江水利形势的历史变迁。在文献丰富的江南地区,类似材料亦不少见,显然,深入发掘、利用此类文献材料,将有利于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风情日常食俗目前,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上个世纪山东与河北"闯关东"的移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全国各地都有来哈尔滨落户的。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高,其中俄罗斯侨民占多数。中原、外侨的生活方式以及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旧时哈尔滨人多以  相似文献   

19.
以往很少有论者专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去把握贾平凹风情散文丰富的意蕴。其实,贾平凹风情散文文本中弥漫着商洛等地多样的饮食文化色调,尤其在日常食俗、家园想象、食中谋道三个维度蕴涵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品格。也就是说,贾平凹是在借助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进而完成其艺术世界的独特构建。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12)
<正>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境内赣江中游吉安县永和镇,分布面积约8平方公里。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落。两宋时期,江西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瓷业兴旺,特别是宋室南迁,带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之誉的吉州,亦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全盛时期。在以禅宗和儒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庐陵文化的熏陶之下,产自赣江之滨的吉州窑瓷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