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一、日中两国的特殊关系1992年,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日本综合评论杂志的论坛上回顾了关于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几乎所有的综合杂志都刊登了为日中友好关系打下基础,包括民间人士在内的"挖井人"的证词。当时,中方的重要证人为孙平化。孙平化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负责中国对日工作的廖承志的部下,曾担任LT贸易廖承志办事处东京联络事务处首席代表,又在邦交正常化前夕赴日,成功促成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访华。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他还长期担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职务。孙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回忆了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前双方的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2.
1983年6月1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廖承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6月21日,日本政府决定授予廖承志“勋一等功旭日大缓章”。6月25日,授勋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日本政府代表古井喜实向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转交了日本天皇授予廖承志的“勋一等功旭日大绶章”。廖承志同志之所以能获得日本政府的最高级奖励,正如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廖承志同志追悼会的致词中所讲:“(廖承志)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一、特殊的家庭出身决定他承…  相似文献   

3.
高梁 《炎黄春秋》2002,(9):68-71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不禁思念起那些为中日人民友好和两国邦交正常化而长期奋斗、奉献终身的日本友人们,人们把他们尊称为中日友好的“掘井人”或“先驱者”,内山完造先生就是最受敬佩的一位。自1913年到1959年的46年问,他由衷地热爱中国,始终同中国人民和中国进步人士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为日中人民的和平友好、日中文化交流事业和日中关系正常化献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非凡贡献,直到他逝世时还要求把遗骨安葬在他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  相似文献   

4.
杨奇 《纵横》2008,(9):14-17
今年9月25日,是我国杰出的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6月10日,则是他逝世的25周年。每当我想起这位革命前辈对港澳工作、华侨工作的教诲,他那庄重而又平和、爽朗而又幽默的音容笑貌,便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5.
桓占伟 《沧桑》2013,(2):16-19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争霸、会盟和朝聘三种主要邦交方式,"义"成为诸侯邦交的基本尺度,并具有信义、道义和礼义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表现,使春秋这个处于分裂中的社会具备了一种共识性准则。不过,诸侯邦交总是以国家之利为永恒目的",义"又必须接受国家利益的考量,这就导致春秋邦交准则的不断变迁,从最初的"大义"为核心演变为后期的"事利而已",从注重综合利益演变为注重经济利益。诸侯之间邦交准则的沦丧终使春秋滑向了战国。  相似文献   

6.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在国民党政府于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中第七项是“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费巩”。17日,《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又指出:“费巩教授自年前“失踪”后至今生死莫卜……我们希望政府首先把张(学良)、杨(虎城)、费巩教授、叶挺将军、廖承志等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1978年9月1日,中日友好协会等团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酒会,共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滨野清吾应廖承志的邀请,率领20人的访华团带着特殊礼品来到会场。滨野清吾与廖承志一见面,就神秘地说:"廖公,看我带来什么宝贝?"廖承志一看,不由哈哈大笑。原来,滨野清吾记着孙平化的玩笑话,带来两大桶日本清酒、喜庆的红  相似文献   

9.
本书由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全国本部编辑,正文前刊载了毛主席一九六一年十月亲笔书赠日本访华朋友们的鲁迅先生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还刊有郭沫若同志书写的一九七二年祝中日恢复邦交的词《西江月》,廖承志同志为纪念日中友好运动二十五周  相似文献   

10.
王延辉 《环球人物》2012,(28):62-63
专家称,中日经贸变冷,将让日本经济增速降至1.5%甚至零随着钓鱼岛主权争议的发酵和升级,中日关系在邦交正常化的"四十不惑"之年伞面降温。日前,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日本非法"购岛"闹剧,势必影响、损害中日经贸关系正常发展。进入9月份以来,来自中国民间和市场的抵制日货行动此起彼伏,如今,中日经贸已经如同寒意渐浓的天气,让人感到冷风扑面。  相似文献   

11.
艾红红  薄璐 《百年潮》2012,(7):59-62
正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廖承志为大家所熟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对人民广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创和领导战时广播事业廖承志早年参加的是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脱离国民党组织,自愿参加共产党组织的社会活动,并于1928年8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2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路线而被张关押并开除党籍,戴着手铐参加了长征。  相似文献   

12.
1951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出国之前,曾在天津审查演出节目。廖承志同志把已经排在前面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改放在后面当压轴节目,并且问我,你知道高元钧吗?我说:不了解,从节目单上看,就他一个人表演,连伴奏都没有。因此,就把他的节目放在前面了。廖承志同志说,你错了,高元钧一个人表演,可以抵得上一台戏,他像个“千面人”,一个人在台上用不着化妆,也不需要布景,同时表演几个人,个个都性格鲜明,演龙是龙,演虎是虎。高元钧和侯宝林说相声一样,把山东快书这种当年在山东赶庙会的民间曲艺,带入城市演出,去掉其中糟粕,又从南京夫子庙的地摊上演到了大城市的剧场,深受人们欢迎。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涉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战略部署以及地缘冲突,更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高度敏感的突出问题。当初中国以"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1972年中日复交进程,日本对华友好力量起到过积极作用。中日两国在解决了"台湾问题"的前提下,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告重建外交关系。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出于维持对华  相似文献   

14.
长征路上的廖承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彬 《文史精华》2004,(4):55-57
1933年3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的廖承志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多方营救后获释。这样一来,廖承志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就不能继续下去了,他便在家中陪伴母亲。一直到8月底,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给他带来了党组织的指示,让他到中央苏区去,后来因为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三通"这一概念首次完整明确提出的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二是在1979年元旦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三是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时明确提出的。据对目前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查证,197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在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三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明确提出"三通"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寻求友好邦交和政治联盟为目的的外交家、探险家,他"凿空"西域,刷新了西汉王朝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原同西域广泛联系的开始,也意味着古代丝路商道的开辟和文化交流的开始,对于加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人类的文明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也是已故大平总理豁出性命,作出决断,而又为之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值得纪念的20周年。 大平正芳是日本战后历史上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胆略的杰出政治家,是前日本首相,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他长期从事中日友好工作。早在池田内阁任官房长官、外相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和廖承志,都是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人物,周恩来对廖承志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终生难忘。而廖承志不负周恩来之所望,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得到周恩来的赏识。周恩来对廖承志提出的正确意见总是高度重视,并给予支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恩来任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廖承志被任命为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他的母亲何香凝)。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华侨工作究竟怎样搞,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任何“本本”作为依据,只能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廖承志出身于华侨世家,又到…  相似文献   

19.
麦群忠 《文史春秋》2004,(10):46-48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女作家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中有两个才子,一个是廖承志,另一个就是朱光。”  相似文献   

20.
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分析中日关系,更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本文仅根据一些一手资料,特别是参与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日方主要代表的日记,概要论述内外因素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