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2003,(12)
考古新收获湖南龙山里耶战国一秦代占城一号井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 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沉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怀化市文物处 玩陵县博物馆四川郸县清江村遗址发掘简报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郸县博物馆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甘肃省文物考占研究所 安西县博物馆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松江区明墓发掘简报 上海博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巴蜀青铜兵器的制作技术及表面斑纹形成机理,采用金相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成都市博物院的几件带斑纹的馆藏青铜兵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件截面样品均为青铜铸造组织,锡含量平均为11%。三件器物表面斑纹层均含锡和铜并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斑纹工艺可分为二类:剑周99-1极可能为直接铸出凸凹不平的剑体,在凸起部位涂高锡合金膏剂,加热处理后得到。另一类可能先直接铸出金属基体,在欲成斑处涂抹合金膏剂或纯锡,加热处理打磨得到。分析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巴蜀青铜兵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带斑纹兵器是巴蜀兵器的一大特色。由于表面有斑纹的青铜兵器锈蚀与一般青铜器锈蚀有所不同,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进行锈蚀机理的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应用矿相分析、SEM EDS、XRD等分析手段对几件巴蜀带斑纹兵器表面与截面锈蚀产物进行分析,并与非斑纹锈蚀进行比较;对斑纹与非斑纹的锈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斑纹的锈蚀产物主要是SnO2,其在兵器斑纹表面形成钝性保护膜,防止其进一步腐蚀,对斑纹下面的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非斑纹层锈蚀向斑纹层下面的基体扩展,膨胀是造成斑纹层凸起甚至脱落的主要原因,对斑纹兵器保护的关键是控制非斑纹层锈蚀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物》1996,(12)
·考古新发现·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赤峰市博物馆 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江苏苏州浒蟹关真山大墓的发掘苏州博物馆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 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战国墓顾铁山郭景斌河南荣阳袭村汉代壁画墓调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荣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山西离石再次发现东汉画像石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徐州发现东汉画像石王黎琳李银德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徐州发现一批散存汉画像石徐州博物馆云南永胜县他番人城堡与坟林考察宋豫秦1995年琉瑞河周代居址发…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宁远县文物管理所新近收藏两件战国青铜兵器,为剑、矛各1件。兵器出土于县城以北30公里的柏家坪镇柏家村,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前往勘查,发现器物出土地点有白胶泥,初步认定为一座被扰乱的土坑竖穴墓。  相似文献   

6.
为支持抚吉高速公路(抚州到吉安)的基本建设,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2011年7月至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乐安县博物馆、抚州市博物馆、抚州市文物博物管理所、临川区文物管理所、南丰县博物馆等组成联合发掘队,对乐安县敖溪镇石田村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7.
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虎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十分引人注目的巴蜀青铜器,特别突出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兵器等器物上,往往铸造或雕刻有一些内容丰富的纹饰符号,这些纹饰符号与单纯的图画或文字有一定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纹饰简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动物、植物、人形三大类。较为常见的动物图形纹饰有虎纹、鸟纹、手心纹、兽面纹和蠕虫纹等,这之中又以虎纹最为常见,无论在川东巴国或川西蜀国都出土有虎纹饰的青铜器。据刘瑛同志的《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中统计,巴蜀兵器上的虎纹饰约三十种。从近年来大量新出土的巴蜀  相似文献   

8.
1999年1月29日,华夏考古学术论坛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第二次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韩国忠北大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中、韩史前文化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月28日~30日)的活动之一。出席报告会的学者有前来参加研讨会的韩国忠北大学教授兼博物馆馆长李隆助先生、忠北大学教授兼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朴善周先生、忠北大学博物馆学艺研究士禹钟允先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勇军先生,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文物学者近5…  相似文献   

9.
在巴蜀文化青铜器中,虎纹是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有虎形(或虎斑)纹饰的巴蜀铜器在全川几乎都有发现,而且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远非其它纹饰种类所能比。除了在戈上铸独立的虎纹外,在剑、矛、钺等器物上,虎纹也居于很显著的位置。据统计,仅巴蜀文化青铜兵器上,虎纹就有三十种,多施于戈援本部、矛(骨交)部、剑身基部,一般为侧面形,有图案装饰性,只刻一耳或两足,有的拖尾张口,有的扬尾张口,尾尖成钩状,有的身有虎斑纹。在川东、鄂西和湘西还发现一种乐器——虎钮(钅享)于。这些铸有虎纹的器物多属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晚期、秦代。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4日,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共同主办为期一天的"婆陵甲萨古城遗址研讨座谈会"在四};D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讲演厅进行。与会的有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四);!省博物馆、四)11大学、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武侯调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杂志社、阿坝州政府驻蓉办、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阿坝州文化局、阿坝村1文管所、阿坝州马尔康县驻蓉办、马尔康县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鄂西境内的长江及其交流清江流域附近进行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批巴蜀青铜器。所出土的铜器按器物的用途可分为:兵器、乐器、容器等。其中尤以青铜兵器、乐器出土较多。现择其几件铜器简介如下。扁茎无格柳叶形剑又称“巴蜀武”剑。在湖北的宜昌、恩施、襄阳等地均有出土。而以鄂西出土数量最多。其中宜昌的当阳、枝江、长阳、秭归以及恩施等地发现的剑又多于其他地区。这种剑是巴蜀兵器的主流。例如1973年——1975年枝江建省化肥厂  相似文献   

12.
雷建鸽 《大众考古》2023,(11):30-33
<正>2018年4—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9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2600件(颗),其中墓地南部M93出土的一件“虢季氏子虎父”铜鼎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巴蜀符号主要发现在东周时期巴蜀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和青铜印章上面。依据不同载体,分析了巴蜀符号的特征与演变。不同功能的器物上的巴蜀符号类型差异明显,当时的人们在使用这些符号的时候是有明确的区分,说明它们的性质、功能应该有所区别。青铜兵器上巴蜀符号可能与古蜀的古老传说和信仰密切相关,当时的人们相信其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增强兵器的神奇威力。印章上的符号可能象征吉祥的喻意,活人佩戴有护身符的性质,随葬于墓中有护佑死者的作用。青铜工具上的符号最大可能是代表所有者或生产者标识性徽记。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0月,象州县运江镇新运村委谢家村西边的柳江河河滩,有群众发现半两钱,并陆续发现青铜箭镞;2018年春节前,象州县收藏家协会会长陆干斌先生向有关文物管理部门报告,象州县博物馆(象州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接到这些信息立即到现场察看。通过走访,确认有青铜箭镞和半两钱等文物,即向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自治区文物局汇报。2018年3月,象州县人民政府发布《象州县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在柳江河象州段内挖掘文物的通告》。通过宣传文物保护法和征集工作并多次进行田野考察、采集,截止2019年底,共计收集到相对完整半两钱14枚,分别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象州县博物馆和广西钱币博物馆。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获半两钱形制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获半两钱2枚(表1);另有半两钱残片1片收入馆文物保  相似文献   

15.
青海的青铜斧和青铜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的青铜斧和青铜钺刘宝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上对青铜斧的解释是: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经常使用的砍伐工具,在西周时代又称为。有圆刃和平刃两种。对钺的解释是: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持以砍斫。盛行于商及西周(见《辞海》历史分册,...  相似文献   

16.
巴蜀印章是古代巴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这类印章与中原华夏族的玺印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印面所铸的并非汉字,而是一些人物、动植物以及几何形等图形。这些铸在印面上的各种图形也见于巴蜀青铜兵器、乐器或容器上。①目前学术界对见于巴蜀印章、青铜兵器等的这类图形仍无法释读,对其性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文字,2.图语,3.符号,4.图腾或族徽。②根据目  相似文献   

17.
萧玟 《考古》2012,(10):80
《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由茂县羌族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发行。该书为大16开精装本,有正文178页,约36万字,文后有彩色图版80版,定价320元。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宁拣选出一批古代青铜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健 《文物》1992,(11)
1980年秋,济宁市博物馆在市废品回收公司拣选出一批文物,其中青铜兵器有40余件,大部分完好,种类有戈、剑、矛、鐏等,已由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现选出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晓峰  李铭  张雯 《收藏家》2009,(12):3-8
在新中国60华诞和全运会举办之际,济南市博物馆推出济南重要考古发现特展。展览由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文物局主办,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博物馆承办。文物展品为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博物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阳县博物馆、章丘市博物馆、长清区博物馆等单位提供。  相似文献   

20.
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殷周以来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地方特色很浓厚的青铜兵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在形态、纹饰、捆扎技术,使用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同一时代的青铜兵器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和探讨巴蜀式青铜兵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我曾对1976年在绵竹县清道乡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巴蜀式青铜剑,进行了合金成分的分析。分析的结果除了具有青铜器应有的主要合金成分——铜、锡、铅外,在微量成分中,还发现了磷元素。这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兵器中,尚未见到的合金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