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文物天地》2023,(1):64-66
藏品档案是博物馆对藏品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科学、分级管理藏品档案,发挥其作用既可对藏品起到积极保护作用,又能解决藏品有效利用和科学保护的矛盾。中国化工博物馆对藏品档案逐步分层、分级、分类的规范管理,以及藏品档案的安全性保护措施,呈现出来的藏品档案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博物馆藏品档案的规范性管理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数字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博物馆为实现新时期博物馆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博物馆教育项目与数字媒体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数字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对其教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我国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四个部分探讨了信息社会里,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应用与管理,从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概念和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藏品数字资源的应用领域与内容;结合以上分析结论,对数字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最后一部分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指出了藏品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和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成芳 《丝绸之路》2014,(14):66-67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围绕藏品开展的。藏品研究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始终。本文以济源市博物馆为例,就藏品研究在博物馆藏品收藏、陈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陈乐 《文物春秋》2015,(1):61-64
数字技术、新媒体应用可以使博物馆无处不在,这就是博物馆泛在性理念。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所做的探索为例,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手段为观众打造以人为本的学习型平台,从而发展出新的博物馆模式和相应的交互手段所做出的尝试。泛在性博物馆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改变了博物馆以往庄严肃穆、清冷高峻的形象,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到亲近,让进入博物馆的观众不单单是到此一游,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并愿意再次走进来,进而逐渐把逛博物馆变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物、记事、记实、记史,是故宫博物院可移动文物全面普查成果报告。彻底摸清故宫文物家底及其来源,为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将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展陈、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数字博物馆正逐渐成为现实。在大力发展博物馆智慧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字博物馆的理论体系和在其基础上研究知识驱动的智慧化管理运行体系,是两大关键所在。而在近期新冠肺火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数字化、云端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且对于智能线上操作更易接受,也催化数字博物馆整体体系的优化和精进,完善数字博物馆的运行框架势在必行。文章以宁波博物院“丝绸之路”系列数字化建设体系为例,对数字博物馆体系下如何进行多方协同创新并有效地进行藏品管理与利用展开研究,探讨行之有效且可推而广之的关键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博物馆,此后各个行业开始效仿建立起本行业的博物馆,目的在于展示该行业遗存物以及文化,这些行业遗存物凝聚了近现代以来我国各个行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可利用资源不足、藏品征集渠道不通畅等原因,导致诸多珍贵文物散落各地,同时藏品体系的搭建也受到制约和限制,长期影响着行业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然而行业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类型中重要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未来均与博物馆事业紧密相连,因此,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许多文物离开母国,成为流失在异乡的"跨国文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而那些尚且未能归国的文物,母国的人们怎样才能一睹其风采呢?安徽铜陵—中国东部一座只有160万人口的小城,决定以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袁杰 《收藏家》2023,(9):2-11
本文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清代花鸟画作品,结合历史背景与史料记载,详尽分析了清代花鸟画名家名品的造型、笔墨、设色、审美以及营造意境等方面的高超画艺,呈现清代花鸟画艺术承前启后、繁荣昌盛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构,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总数超过2000万件,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以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开辟了一块全新的天地。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虚拟博物馆、网络传播、视频播放、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品味不同专题的展品、图书、文献、影像等多媒体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结合这一主题,专家们围绕博物馆收藏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新视角、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博物馆观众研究、博物馆教育推广与公众服务、博物馆库房开放、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渠道服务公众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理念、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移动应用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但也存在着利用率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国内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典型案例,通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需求、定制专属内容服务等,让观众在使用应用中爱上博物馆、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博物馆若要基于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体验,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互动设计来吸引观众,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并利用移动终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藏品管理工作也需更加高效、灵活地进行。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监测,对出入库人员信息进行识别。通过系统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了文物的动态管理、清点及信息查询,加强了环境监测水平以及对出入库人员的控制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引入藏品管理工作中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安全性,更为实现文物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原丰 《东南文化》2021,(4):16-21
搬迁保存的考古遗迹是一类特殊的不可移动文物,因学科研究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当前考古发掘和博物馆陈列工作中都受到相当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类文物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和原真性等特点,在各地博物馆陈列中广为运用,其在博物馆陈列中通常采用复原陈列的方法,策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好展陈体系的融合、展陈空间的利用、展览内容的解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竹 《东南文化》2021,(3):125-130
近年来,我国新建博物馆数量激增,但新馆藏品较难助力其发挥功能,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集多年征集工作经验,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转变思路、创新理念、探索方法,建立征集、策展联动机制,秉承综合性、特色化、前瞻性等征集原则,从无到有地为相关展览构建展品体系,确保博物馆从零展品到顺利开放,为我国博物馆征集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然博物馆藏品中部分标本,在其被征集、研究、馆藏、展示过程中,不断积淀、附着重要的人文信息,成为具有文物特征的自然标本。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对于自然博物馆文物化标本尚缺乏科学管理办法,导致其重要的隐性人文信息得不到规范的管理和传播,不能凸现其实际科学研究价值。对此,应从自然博物馆及文物管理部门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具有文物特征标本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沈焱 《收藏家》2022,(11):17-22
自唐中叶以来,杭州城市日益兴盛繁华。北宋末时,已成为东南最重要的商业都会之一。宋室南迁时,数以万计的贵族、官员和富商巨贾南迁避祸,他们携带家眷仆佣涌入杭城,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杭州的物质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激进的发展。《梦粱录》云:“杭州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  相似文献   

19.
张红霞 《丝绸之路》2014,(22):72-73
当今的博物馆,已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收藏、宣传,而正在努力寻求更有利于文物收藏和保护、更便于观众参观学习的新技术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陇西县博物馆为例,提出了关于县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作为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职能的发挥,而博物馆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存在视听障碍、行动不便等问题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更应该受到重视。文章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阐述面向弱势群体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博物馆教育助力提升弱势群体教育素质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