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申 《旅游纵览》2023,(4):45-47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佤族翁丁村,从原始社会过渡至社会主义社会,其社区管理兼具民族特色与社会主义制度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失权现象,影响当地旅游发展。本文立足于二手资料搜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大量实践,引入Scheyvens提出的社区增权理论,从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4个方面了解影响其社区增权的因素,并进行翁丁社区增权的可行性研究,提出社区增权实现路径,以期促进当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社区居民为代表的利益主体逐渐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如何与相关利益主体协调好利益关系进行社区旅游增权,是促进目的地合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桂林市雁山区草坪镇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现状出发,提出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增权路径与模型,为乡镇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旅游增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旅游增权理论本土化研究——云南迪庆案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左冰 《旅游科学》2009,23(2):1-8
增权是促进旅游发展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权力关系状态的实地调查,探索将旅游增权理论应用于中国旅游实践的框架和途径。研究表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信息不对称、缺乏权利意识和管理技能,社区居民普遍处于被排斥的无权状态,导致了旅游发展中尖锐的社会冲突,成为我国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约束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必须打破不平衡的权力关系,增进社区的权能。其中,明晰资源产权,改革旅游资源租赁使用制度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同时也需要信息增权和教育增权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旅游的制度性增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娟 《旅游科学》2012,26(3):18-26,94
西方研究者认为社区参与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信息、心理、教育和社会增权,而中国现阶段由于产权界定模糊导致的制度性的缺权才是阻碍旅游地社区通过参与旅游获得公平发展的主要障碍,西方国家清晰的产权制度使得其旅游增权理论欠缺了对制度性缺权状态的研究。本文在对制度和增权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划分了4种制度性增权类型,分别讨论了制度缺失和制度失灵两种社区参与旅游的缺权状态,探索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下可行的制度性增权途径,为进一步开展旅游社区增权的实践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区增权是社区参与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是提升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使社区参与真正落到实处,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获益于旅游发展,亟需通过不同层面的增权,凸显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本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并提出通过从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四个不同层面实现增权,探索村落遗产地提高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途径,以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民族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本文整合社会交换理论和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构建了社区增权、居民公平感知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持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新疆喀纳斯社区的3个民族村落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收集363份问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增权正向影响公平感知和可持续发展支持,社区增权是实现旅游公平和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公平感知在社区增权和可持续发展支持间起中介作用,公平法则是居民参与旅游交换的内在机制;公平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可持续发展支持.研究发展了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华  龙慧  郑艳芬 《人文地理》2015,30(5):106-110
以广东丹霞山断石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旅游发展成熟阶段,非少数民族、景区依附型乡村社区旅游参与模式及其增权途径。研究发现,断石村在依靠丹霞山景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历程中,自下而上地自主构建了基于契约平等观的民主村治制度、土地征租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并基于契约信守观自主执行了这些制度,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了外部干预和内部冲突,确保了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决策、管理、经营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增权,为我国社区旅游实践提供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契约主导型社区增权模式"。研究指出,断石村自我增权是嵌入于社区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制度环境下的行动结果,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构建旨在促进社会增权的新制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过往研究将社区旅游增长困境归因于权力关系不平衡导致的社区权益受损或冲突,并通过社区参与和增权解决。然而,社区参与和增权的有效运用依赖于外部条件和社区能力。本文试图从内卷化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旅游增长困境,构建社区旅游内卷化分析框架,并用于解析焦作云台山案例。社区旅游内卷化是社区旅游发展到一定形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变到新的形态,旅游产品或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导致社区内部权力和利益复杂化,社区总体边际收益或旅游效益相对下降。案例研究表明,云台山社区先后经历农业内卷化、去农业内卷化、社区旅游内卷化、以及社区旅游去内卷化4个阶段。各阶段交叠,并具有不同的背景、成因和特点。本研究在去内卷化建议中指出,提升社区内生能力是根本,破解外部条件限制是关键,而政府和核心企业应起示范或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资源整合效应、人员聚集效应,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地开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研究,从增权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居民感知进行解构,通过主成分分析总结出经济收入增权、社会文化增权、自我认知增权3个维度。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3个维度的感知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感知正向相关,且影响依次减弱。期望本研究能够为乡村旅游感知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保障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权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旅游的发展给目的 地社区带来了影响,当地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受者.居民的态度感知是居民对旅游发展最直观的评价,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弱,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对社区旅游的支持度、满意度,进而影响其旅游参与意愿.因此,当地居民对环境适应的感知是衡量社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通过旅游增权,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发展。增权视角下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包括以自增权为核心的内部权能提升、以他增权为保障的外部权能提升以及自增权与他增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潘虹  吴思敏 《旅游纵览》2023,(23):124-126
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其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社区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成效,只有开创出适应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方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此,本文先指出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中的困境,然后阐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机制类型,最后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社区的治理路径,包括法制体系创建、社区利益共享、社区参与主体优化、居民素质提升、当地资源开发等,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剑  赵媛 《人文地理》2009,24(2):120-124
风景区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的损害问题是当前旅游和法学研究中的薄弱领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社区参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贵州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从政治人身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农村社区居民的权益构成。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阐述了土地征用、景区移民、旅游污染、旅游收入分配等对当地农村社区居民权益的损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栓成 《旅游纵览》2023,(5):40-42+47
对辽宁省大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探讨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正面感知明显,尤其在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项目、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生活环境、增强居民法治意识方面更为明显,总体利大于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其影响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影响差异,提出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社区问题,这些社区问题与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所持的态度。该文以无锡市(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在详细的实地调查所得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衡量了马山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及对社区问题的重要性感知,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可信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占浩珍 《旅游纵览》2023,(3):125-127
旅游演艺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传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成公主》实景剧为例,探寻《文成公主》实景剧这一创新性演艺产品对于当地社区发展的支持作用。最后根据《文成公主》实景剧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加强社区文化环境保护、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从而促进实景剧旅游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卓加鹏  张莉 《旅游纵览》2013,(2):163-164
近年来,我省农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了当地旅游发展,但由于在劳动保障、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他们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层次也较低。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法律的具体建议,以促进农村旅游业更加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传艳  李同昇  芮旸 《人文地理》2019,34(5):142-148
以往学术界对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为的空间认知,多从物质空间视角出发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导致在产业自身发展受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空间思想对全域旅游进行文本解读认为:全域旅游在物质空间上从“景区”拓展到“全域”;在抽象空间上结合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旅游活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特征强调社会关联性;在社会实践中将物质和抽象空间统一于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中,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此,全域旅游从社会空间视角定位我国旅游发展问题,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空间公正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最终落脚点和价值诉求,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性,而且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空间人本价值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后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变化。社区归属感能够体现居民在参与旅游后的满足感、舒适度、愉悦感和成就感等,它是整个社区稳定性与和谐性的衡量指标。研究社区归属感既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前后的变化,还可以从中发现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更好地参与旅游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