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302家5A级景区,应用百度地图地理坐标拾取器拾取地理坐标,并将所得数据导入ArcGIS软件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洛伦兹曲线、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所得地理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中国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国5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类型;(2)全国5A级景区总体分布呈现出两个高密度区和9个次级高密度区;(3) 5A级景区在全国的分布总体上东部比西部多,南方多于北方,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多于西北内陆地区;(4) 5A级景区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人文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5)地貌地形、河流水系、交通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5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基尼系数等评价方法,对恩施州A级旅游景区的密度、质量等级和类型、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恩施州区域内景区在空间上总体呈分散分布,景观质量较高,但类型相对单一。笔者基于结论提出统筹全域A级景区建设、加大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丰富A级旅游景区业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地研究河南省北部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以豫北A级景区为样本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豫北地区A级景区以3A级为主,等级结构呈现上下窄、中间宽的"橄榄"状;②豫北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聚集态,空间上呈现西北主自然、东南主人文的形势,并且出现三大分布核心区;③内在因素中的要素禀赋、自然地貌和外在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豫北地区的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对呈现豫北景区的分布现状,以及优化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和刚需,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Gini系数和Kernel Density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延边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如下:延边地区的G=44.17,Gini=0.8766;延边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集中,但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安图县和敦化市、延龙图交界地带;汪清县和珲春市分布呈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平台用户数据为认知城市问题、开展空间治理提供了新路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以日常治理问题为对象,基于留言板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出城市治理问题空间识别方法,利用空间自相关和负二项回归分析,探究治理问题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治理问题热点区集中于开发区及新旧城区交界,冷点区集中于老城核心地带;(2)社会交互因素上,老年群体在线上治理中存在“失语”现象,高学历群体更重视多元包容类问题表达;(3)地理因素上,人口密度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治理问题增加,为高密度城市实现高质量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本文以陕西省A级景区为例,分别计算出陕西省10市1区的5A、4A、3A级旅游景区的景区资源密度、通达度系数,得出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目前现处于点轴扩展模式向网络化过渡的阶段。一、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景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与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  相似文献   

7.
明确城市尺度下旅游景区吸引力分布规律及成因,对于统筹旅游资源规划布局和提高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意义重大。文章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与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城市尺度下旅游景区吸引力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杭州旅游景区吸引力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呈现“一主一辅”或“一主多辅”的聚核结构,且景区吸引力强度表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等级化圈层递减的空间聚类形态;这一规律形成源于景区品质、地区经济、市场潜力、配套业态、交通区位、周边景区密度和CBD趋近度等多维因素的综合作用,本质上则是作为地理要素的城市空间在服务转型导向下,通过资源、经济、交通、市场、配套产业和服务环境等媒介要素,对作为人类经济活动表征体的旅游景区集中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不断适应的结果。文章认为,在系统认识旅游景区吸引力形成的复杂性和多要素共振性基础上,对各驱动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则是提升景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优化城市休闲功能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在网络关注度视角下探究景区的旅游需求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基于百度指数搜索数据,从年、月、季3个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南京夫子庙的旅游需求时序特征,综合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首位度指数、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究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结果表明:2020年人们对夫子庙景区的旅游需求整体低于2019年,2019年和2020年夏季需求较大,2019年秋季需求最小,2020年秋季需求较大;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的地理集中度较高,首位分布明显,需求市场集中在江苏省邻近区域,聚集方向呈“东北-西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在网络关注度视角下探究景区的旅游需求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基于百度指数搜索数据,从年、月、季3个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南京夫子庙的旅游需求时序特征,综合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首位度指数、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究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结果表明:2020年人们对夫子庙景区的旅游需求整体低于2019年,2019年和2020年夏季需求较大,2019年秋季需求最小,2020年秋季需求较大;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的地理集中度较高,首位分布明显,需求市场集中在江苏省邻近区域,聚集方向呈"东北-西南".  相似文献   

10.
杜豪楠 《旅游纵览》2023,(16):36-38+42
伴随着人们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旅游从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百度地图上挖掘出2014—2022年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方法探究当地近9年的休闲旅游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是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2014—2022年的空间格局演化具有由多密度聚集分布向单一密度全域扩散的特点;二是人口规模、A级旅游景区和经济水平三个影响因素对休闲旅游具有主导、推动和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1717、1743、1784、1820年府级地丁税面板数据,建立清代地丁税额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借助空间面板模型,探讨地理要素对该分异特征的影响。地丁税额分布显著受海拔限制,高税额分布于600米以下地区。地丁税额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空间正自相关;局部莫兰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分异,高-高集聚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多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府域;引力模型显示税额空间正自相关格局形成受长江三角洲及北部部分省份的集聚影响最大。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显示,人口与地丁税额呈正相关,海拔、坡度与地丁税额呈负相关。总体而言,地理要素对税额分布不平衡影响越来越明显,显示了国家治理对地方税额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旅游数据足迹的视角下,以世遗旅游地山西省云冈石窟景区为实证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借助爬虫软件,选取相关网络游记文本,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景区游客出游时间集中在5月、8月、9月、10月,平均逗留1天,总体客流量季节性、淡旺季特征明显;②景区客源主要来自山西省内,其次是北京、河北等临近省份;③气候舒适度、节假日等是影响景区游客行为的时间分布因素;物理距离、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游客行为的空间分布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我国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的对象,运用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结构的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对其整体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空间分布构成的原因及空间发展的形式,总结我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大致规律,并且为我国A级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以及开发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覃小华  李星明  陈伟  张祥 《人文地理》2022,37(3):118-13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阵地。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批次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形态,整体体现出以黔东南、滇西、湘西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三批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重心向西方向迁移,分布总体走向呈现逆时针旋转变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向“一核多点”结构形态再到多核驱动的“多地开花式”演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极化现象显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人口分布状况、文化服务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优化及振兴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黄山、西安3组旅游目的地区域的6处重点景区为案例地,使用R指数、G指数、相关分析及Person相关系数,对其历次黄金周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特殊时段内,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由区域旅游各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所决定,即同一依托城市的不同景区,其旅游资源的属性、周边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资源区位共同影响着旅游地客源地结构和旅游者景区选择及空间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客流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形成相关景区的旅游客流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梁会民  赵军 《人文地理》2001,16(6):81-83
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黄土塬区居民点进行空间分布研究,得出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是随机的,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历史继承性也对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并指出在黄土塬区小城镇体系的建设中,城镇布局应主要考虑地形因素,同时也应注意城镇布局遵循经济地理区位论理论,以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旅游景区(tourist attraction),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应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截至2012年底,河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93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13家,3A级景区72家,2A级景区101家,1A级景区2家,A级景区数占全部景区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点既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因素,也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更是旅游魅力的源泉。研究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新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2,26(1):113-118,106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国丽 《旅游纵览》2023,(13):115-124+128
本文以文化遗产地西塘古镇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遗产地游客满意度、地方依恋与重游意愿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拟合度测评和路径系数分析,用Bootstrap自助法检验地方依恋在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除了景区文化对地方认同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游客满意度其他5个维度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对重游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景区景点、景区文化、景区餐饮、景区住宿、景区购物和景区环境6个游客满意度维度中,除了景区餐饮和景区购物对重游意愿没有直接影响,其余4个对重游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4)地方依赖分别在景区文化、景区餐饮、景区住宿、景区购物和景区环境5个游客满意度维度中起着中介作用,地方认同分别在景区景点、景区餐饮、景区住宿、景区购物和景区环境5个游客满意度维度中起着中介作用。笔者将根据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为西塘古镇如何提升游客重游意愿、促进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