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域旅游脚步的不断推进,“中国风”文化旅游成为新的风向与突破口,这种新的旅游风向建立在坚持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并且能够随着目前游客的需求转变。本文首先分析全域旅游视角下“中国风”文旅风向的形成背景,其次阐述其形成原因。最后在“中国风”文旅风向下,尝试探寻可行的基于全域旅游的规划、工作路径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孟田  许丹  张妞 《旅游纵览》2022,(21):133-135+1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文化振兴旅游IP的开发以及实现产业链联动与乡村振兴在价值认同和内涵的需求上是一致的。通过打造百里杜鹃景区旅游IP有利于该地区民族文化和杜鹃花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保护,还有利于提高百里杜鹃风景区的辨识度,为百里杜鹃带来流量、重塑新生命;寻找文化振兴与旅游IP的契合度,可以为百里杜鹃的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有效途径,可以帮助百里杜鹃树立旅游产业发展观念。因此,本文分析文化振兴与旅游IP的契合度,梳理百里杜鹃风景区文化与旅游IP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百里杜鹃风景区文化与旅游IP融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梁芳 《旅游纵览》2023,(19):127-129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旅游资源,依托历史文物旅游资源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对历史的“见证”功能,不仅有利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还能够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历史文物的价值需要通过大众传播来实现,而历史文物又与旅游业存在必然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此,本文以“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展览为例,对历史文物景区中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路径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推动历史文物景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喻彩霞  彭珊珊  李娟 《旅游纵览》2022,(14):89-91+95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娄底段的建设对于整个娄底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带动湖南省娄底市文旅融合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原有长征景区运营管理不顺,继续运营存在一定困难;建设长征景区的资金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产品匮乏;娄底市对长征文化旅游资源的统筹力度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旅游人才专业性不强,对长征文化理解不够深刻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提高认识,深入挖掘长征红色文化的内涵;整合资源,打造长征红色旅游全域精品;共享市场,提高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的经济效益;加大投入,积极争取长征文化景区发展的专项资金;注重人才,加强长征文化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娄底段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旅游》2012,(9):84-85
国家3A级景区——巴东县民族(寇准)文化公园,位于三峡库区巴东新县城云沱小区,占地面积60亩,西连体育场,东接革命烈士陵园,是长江三峡巴东境内文物博览与文化观光的一个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6.
禚柏红  方辉 《民俗研究》2023,(2):11-20+157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并非对遗产保护的“盖棺定论”,而是向大运河保护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从作为遗产的大运河层面来讲,也对其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重大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山东段,亟待按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以更高层次的“国家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鲁风运河”文化品牌,努力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典范”和“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化公园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沉积形成的、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地域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文化关注的不足。文化景观是一种区域现象,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公共事业景观,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成。然而,现有国家文化公园虽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显著的线性特征,却较少有研究关注线性形态特征的文化内涵,也忽视了非线性的、区域性的国家文化公园类型。从文化景观史的视角可以看出,历经长期文化沉积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双重属性,并以线贯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空间特征。其中线贯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区域性则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区域性文化景观体系也具有国家象征与认同意义,区域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应被忽视。基于此,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性,整合线贯性与区域性空间特征是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田甜 《东南文化》2021,(3):131-135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架构自策划初期到落地实施,全方位围绕其定位和宗旨,力求创新展览理念与展示手段,在多重视角下架构展览体系:从文化传播视角全面阐释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从观众体验视角打造新时代博物馆参观的多元体验,从文旅融合视角尝试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综合休闲服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9.
徐丹 《旅游纵览》2022,(24):127-129
数字化技术为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开创了一个新风口,并成为新动能。“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的成功上线,使故宫传统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展示效果有新的突破,同时加强了游客与传统文物之间的对话,让现代人感受传统文化的全新魅力。基于此,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为例,从遗产活化视角探讨文化遗产旅游中文化遗产开发的原真性与感受体验,并挖掘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呈现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价值,重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由此,文化遗产旅游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尝试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突出各类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并将利用与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凸显,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和标志作用。纷纷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但如何建立起以价值传播为核心的传承展示体系,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问题之一。既有的考古工作可以为文化公园的价值凝炼、主题表达以及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但在以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的新一轮规划和建设热潮中,线性遗产本体的保护传承利用,特别是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危险和危害甚至已经出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考量,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公众阐释遗产价值,在实施中如何做到"统分结合"、功能化建设有所侧重以及公益化项目的商业化,等等。将线性文化遗产建设成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标识建设,也必须处理好线性遗产的复杂形象与文化标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相适应的线性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创造性地推动社区居民的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使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均成为遗产价值的传播主体,由此增加国家文化公园的活力和运行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王泽文  高永鹏 《旅游纵览》2022,(19):123-125
文旅融合背景下,秦皇岛市具有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长城资源与旅游演艺相结合,弘扬长城文化,推动秦皇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秦皇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文旅融合为依托,以长城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探究秦皇岛市长城文化旅游演艺发展路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期实现长城旅游演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国军 《东方收藏》2023,(6):101-103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为古代丝绸之路重镇,其境内汉明两代的长城修筑史见证了中国古代西北边防的变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不仅要对长城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保护和管控,更要结合相关文化遗存,提炼地域特色,培育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增强长城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文章立足于武威现存的长城文化资源,把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提出通过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强长城文化研究水平、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鼓励长城专题文艺创作等方式,助力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长江文化”是一个大题目.这里我只想就“考古学与长江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十分活跃,发展迅速.从中显现出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姿百态.换句话说,考古学已经为长江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扇探索的“窗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逐渐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只有站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积极开发具有深厚底蕴的文旅产品,才能创造、凸显本地旅游特色,进而提升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本文立足于江苏省文化旅游产品,探索了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殷博郁 《旅游纵览》2023,(17):180-183+187
沉浸式旅游作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改变了传统时空格局,拓展了旅游内涵。在景观理论视野下,沉浸式旅游能够创造更生动、形象、个性化的意象,多维度激活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满足其深层次的身心需求。北京中轴线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在中轴线申遗之际,如何依托沉浸式旅游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有序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有效引导公众参与是北京中轴线沉浸式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景观理论,通过对北京中轴线沉浸式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提出在合理开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赋能,通过多层次互动性文化体验将宣传教育价值有效融入沉浸式旅游中,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深游客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启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应是国家文化遗产公园的简称,相对于国家自然遗产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一级政府基于保护和展现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需求,依托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由国家划定、国家拥有、国家管理、全民共享并全部或部分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形式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场所和文化产品。国家文化公园有多种类型,除了本身就服务于某个明确功能的线性遗产(包括文化线路)类型外,还有串联代表性物质文化遗产和纪念性遗产以表达某一价值主题的系列遗产类型的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主题公园的属性,主要有历史性和纪念性两大类,此外还可有民俗性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孟庆轩 《旅游纵览》2023,(24):171-173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机构,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价值。加强对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传承、经济的发展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资源及其特点发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一是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开发优质文创产品;二是加强合作与资源共享,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三是博物馆牵手“非遗”,增强文旅融合潜力。  相似文献   

18.
龚良 《东南文化》2021,(3):119-124
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动脉,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体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阐释运河文化和生动展现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博物馆定位为展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其展览以大运河历史变迁为时间轴,空间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适当突出江苏段特质,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的美好生活.未来博物馆将发挥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旅游贡献度,推动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特质的创新性表达,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岳永洁 《旅游纵览》2023,(19):133-135
随着淄博烧烤的出圈,作为流量延伸的博山区饮食受到了游客和网友的关注,也充分证明了流量的底气是文化,留住流量需要依靠文化,因此,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开发博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充分阐释和展现其背后的齐鲁文化底蕴,通过与“陶琉文化游”“孝文化游”“自然风光游”等深层次的融合吸引游客、留住游量。同时,还应积极打造博山饮食文化旅游IP,借助“云旅游”等智慧旅游方式扩大博山饮食文化的影响,加速推进其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夏、商、周三代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由地缘关系而导致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吴、越、楚等,在中原史官掌握着话语权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记为“蛮夷”。对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与地处长江流域的“蛮夷”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乃至冲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早期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动情况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华夏本体文化交融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分析夏、商时的“五服”和周代时的“九服”,并以春秋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诸侯国——鲁国与“蛮夷”国家的吴国之间的军事、文化冲突为例,论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蛮夷”文化冲突的形式与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