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黔灵山旅游业的关系表明佛教徒是黔灵山的旅游者、是黔灵山景点的开辟者、是黔灵山游客的热情服务者,是黔灵山的积极宣传者;弘福寺与黔灵山旅游业的关系表明弘福寺是游人游览的风景胜区、是接纳游客的旅店、是吸引游客的佛教场所。由此可见,贵州黔灵山的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是黔灵山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张建建 《贵阳文史》2010,(5):F0002-F0002
<正>8月26日,借国际知名黔籍音乐家瞿小松先生回筑省亲之机,《贵阳文史》杂志社携黔灵山茶苑共同举办了"黔灵山茶苑雅集·瞿小松音乐作品鉴赏"活动。小松先生以乐会友,与各位来宾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感受;各位来宾乐趣盎然,有喜文爱乐者为本刊撰稿抒怀。张建建先生即为其一。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0,(2):86-86
<正>黔灵山,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竞选生态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贵阳的城市绿肺、城市价值、城市封面!黔灵山之于世界,为城市精神、城市信仰!黔灵山,因了爽爽圣地之名,已不只是贵阳的黔灵山,同时也是中国的黔灵山、世界的黔灵山!  相似文献   

4.
正因黔灵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而建成的黔灵山公园,是国内难得的位于城市中心、真山真水的公园。黔灵山作为贵阳的名山胜景,因常年云雾环绕,俗语说:"筑城有座黔灵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南明河作为乌江南岸支流,源于广顺阿沙坝,经尤爱溪、接摆古水、经一宿河、过天生桥,接茨菇塘水流经花溪区,在湖潮汇大黄泥水、冷饭河入花溪河,  相似文献   

5.
《贵阳文史》2013,(4):F0002-F0002
<正>贵阳位于贵州中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东西较短,四周皆山,是一座在山间盆地中发展起来的城市,贵阳著名的山有黔灵山、扶风山、东山、相宝山等。贵阳四周群山环抱,旧有"五虎三狮一凤凰"之说。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五虎山在治城周遭,山形如虎者五,故名。""狮子山有三:一在治城东里许,昂首扬吻,形态宛然;一在治城西里许;一在治城南三里,形似尤切。""凤凰山在治城南五里,山形如凤舒翼。"现贵阳市计划将城区108座山头建成开放式市民公园。  相似文献   

6.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7.
黔灵秀色     
<正>如果说贵阳市是一位绿衣翠裳的女郎,黔灵山就是她头上的一枚碧玉簪。这座位于贵阳城西北角、号称黔南第一山的名山,以峰峦叠翠、清溪潺潺、树木鸟兽繁多而闻名遐迩。正如清代贵州诗人张国华所咏:"众山环绕此名山,第一灵山万树环。古寺深藏浓绿里,钟声响出五云间。"  相似文献   

8.
赤松在晚年,除了进行多方面的佛教活动之外,多与名士为伴,并作了大量的诗文。赤松所著的《语录》五卷,《黔灵山志》十二卷,则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禅学思想。赤松的禅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黔灵山以佛教禅宗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清代黔灵山写景诗,在展现自然人文景致的同时,以“本来面目”、“明月”、“本源”、“宝光”等象征语汇来体认禅宗哲学中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的内涵与质性;以“幻影”、“游子”、“乡关”等词汇反省本心失落的缘由;以“隔尘渐修”、“骑牛归家”、“截断两头”等象征性话语探讨重现本心本性的开悟方法;以“一切现成”、“拈花微笑”的禅悟观照揭橥禅者回归本心本性时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10.
赤松的启示     
赤松禅师开黔灵山,建弘福寺,到2002年是330周年纪念。按《锦江禅灯》排列佛家禅宗传承次序,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第三十七世传人中有赤松。  相似文献   

11.
王义 《贵阳文史》2010,(6):60-62
闻一多先生在黔灵山所画的两幅作品,从有关资料得知,先生在湘黔滇沿途所作百余幅画,今只存30余幅。这2幅速写是闻一多先生在祖国遭受外敌侵略,人民四处逃难的艰苦岁月中留给贵阳黔灵山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黔诗纪略》卷五)的孙应整,一生著述宏富,见于《明史·艺文志》者有《淮海易谈》、《律吕分解发明》、《论学会编》、《庄义要删》、《学孔精舍汇稿》五种,散见于郭子章《黔书·理学传》、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及毛氏遗稿序者复有《春秋节要》、《四书近语》、《左粹题评》、《教秦语录》、《雍谕》、《学孔精舍续稿》、《道林先生粹言》、《教秦总录》、《归来漫兴》九种。但因其  相似文献   

13.
《黔诗纪略》是最为学界重视的黔诗选本.展贵州明代诗歌状况、取名能诗家之制和存文献是该书的三个编纂目的.三个编纂目的共存使《黔诗纪略》诗学批评功能和文献功能兼具.贵州文献散佚严重,莫友芝保留文献意识强烈是"存文献"编纂目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黔诗纪略》编纂目的的认识情况来看,其"存文献"的编纂目的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但《黔诗纪略》其他编纂目的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傅玉书,贵州瓮安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诗文作家。他在贵州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黔诗纪略后编》卷十一傅玉书传说;“(傅玉书)与犹酉樵(法贤)为亲交,讲求古文家法,得之理实气味之间。诗古体近右丞、襄阳,近体近钱考功、刘随州。吾黔称诗者君采、渔横、碧山、南谋诸公,均不以古文称;诗文兼擅,自竹庄始。”明确指出傅玉书“诗文兼擅”的独特地位。另外,傅玉书辑的《黔风录》,收集贵州诗史文献,开此著作体之先河,由此导引出后来郑珍的《播雅》、莫友芝的《黔诗纪略》、莫庭艺等的《黔诗纪略后编》、陈田的《…  相似文献   

15.
圣泉是贵阳黔灵公园内近年来游人关注点日升的景点之一。过去,我总以为它是沾黔灵山之光而闻名于世的,后翻阅地方史志,才知道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我所想。虽然黔灵山自古以来便矗立于筑城西北,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和贵阳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峰一样默默无闻。明清以前,这里大概是豺狼虎豹  相似文献   

16.
正贵阳山川众多、河流小溪纵横,是桥的故乡。这些桥都承载着贵阳城的人文历史或民俗及传说,是贵阳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跟灵山圣水一样有血肉、有灵魂。贵阳是"贵山舞阳"的简称。福地贵阳,贵山是父,南明河是母。在灵山圣泉的哺育下,这个盆地坝,圣泉为天下奇胜,黔灵山海螺亭小孔,是世界一宝,文昌阁天下一绝,206字的甲秀楼长联是中国楹联的里程碑,六洞桥水的流向奇特,创人间奇迹。贵阳是一朵向阳葵花。花心有民国初年3条河流:玉带河(贯城河)从茶店葫芦山流来,经沙河桥、喷水池,过府桥、狮子桥、六洞桥汇  相似文献   

17.
黔灵弘福寺方丈慧海上人,俗姓吴,名国富,贵州安顺鸡场人。民国五年(1916年)生,幼有卓慧,性嗜禅寂,十岁即投平坝高峰山,礼定安老和尚出家,旋转安顺三堡观音洞修农禅。十三岁至清镇东山寺,依了明老和尚受具足戒,研习戒律。翌年入贵阳黔灵山,就读于贵州佛学院预科班,从果瑶法师和传钵老和尚习禅,以精行慧解大得果瑶法师赏识,以为将来必是中兴贵州佛教的法门大才。民国二十二年经果瑶法师推荐,考入重庆汉藏教理院。院长为太虚大师,上人专习藏传佛学黄教一系,同时精研唯识法相之学,遍阅汉藏佛学经论,于《俱舍论》、《成唯识论》尤有心得,撰成《唯识学上转依义》一文。  相似文献   

18.
丁志安同志的《黔志小笺》一文(见《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年第一期),对明代王士性《黔志》一书进行了笺释。其所征引之书,除《明史》、《滇游日记》、《黔游日记》诸书为明人著述外,其余如田雯《黔书》、李宗昉《黔记》、檀萃《黔囊》、陈鼎《黔游记》、张澎《黔中纪闻》、吴振棫《黔语》均为清人著作。以清人撰作笺明人著述,虽嫌不当,然该文释疑解难,表隐识微,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注释文章。惟作者对是书版本源流并未掌握,尚有个别不该释而释,该释而又未释以及句读错讹的地方。应该指出: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  相似文献   

19.
张巾易 《贵阳文史》2007,(1):F0004-F0004
贵阳黔灵山是中国西南佛教名山之一,有“黔南山第一山”之称,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20.
一把折扇,几多辛酸!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尽在名剧《桃花扇》中. 有"名世一宝""冠绝千古"盛名的《桃花扇》,剧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黔人圈"现象.有人将之归纳为"《桃花扇》里黔人多". 一部著名戏剧《桃花扇》中,竟然密集出现了5个贵州人:杨文骢、马士英、越其杰、田仰、何腾蛟.剧中有正面人物,有中间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