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致忠 《文献》2000,(2):178-199
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 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与行用,都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于印书,也是需要具备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条件的.其中除了要有用来雕版的木材外,还必须具备用来印刷的纸、墨和楷体字.  相似文献   

2.
王明发 《文献》2001,(3):228-234
红印本是我国雕版印刷线装古籍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雕版印刷史上的一种创新,这样的做法首倡于明代,为一部著作雕版完工后用朱色刷印的试印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福建的建安(建阳)、四川的眉山(成都)、河南的汴梁(开封)、安徽的徽州(歙县)、江苏的金陵(南京)、浙江的武林(杭州)、山西的平水(临汾)以及北京都是著名的雕版印刷出版中心.其中,安徽徽州的雕版技术与成就尤其突出.古代徽州,地少人稠、物产富饶,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劳动人民有多种技艺,民间画师雕版艺人比较集中.徽州又盛产纸、墨、笔、砚和木材,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明清时期徽州又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地方的刻书业很兴盛,私家和书坊出版的通俗书籍附有精致的版画插图亦已形成风气,民众所喜看爱读的小说戏曲通俗书广泛流传,给徽州版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正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雕版印刷术创始于隋唐时期甚至更早,虽然宋代人毕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仍作为中国古代印制书籍的最主流的技术方法长期应用于书籍印制过程中。雕版印刷在经历宋、元、明时期的蓬勃发展,至明代中后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又在单版单色印刷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一些刷印新技术,如单版套色、多版套色、饾版、拱花等版印新技术的应用,极大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汉字楷体化、纸张的普遍行用、雕刻技术成熟等前提条件之后,雕版印刷最终产生于隋代,经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全面繁荣,明清时期达到历史巅峰.而雕版印刷品又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其中对净土的信仰尤为流行,且历时长久,自五代大量刊刻的阿弥陀、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等版画开始,至宋代雕刻《竺兰陁心文经》等经文,直至明清大规模雕刻《陀罗尼》等经文,在相关的发愿文字中都出现了倾向于净土信仰趋势.由此可见在中国民间,从晚唐五代直至明清,这种净土信仰的热情在雕版印刷术中是一路传承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是我国古籍雕版印刷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惟一保存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广陵书社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线装书籍,是我国最大的线装书生产基地。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雕版印刷版片,展示雕版印刷艺术成果,扬州市投资了1.28亿元,建设了中国惟一雕版博物馆。雕版印刷博物馆规划面积达2平方米,主馆建筑采用了荷叶造型,  相似文献   

7.
以往学者将印刷混同于印书,因而把雕版印刷的起源定在唐初(或其它时代),是错误的。印刷是把反体翻印为正体的技术,与印章、碑拓和造纸关系密切。从这一意义上,应将雕版印刷起源时间上推到公元五、六世纪。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非遗,薪火相传雕版印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唐代就有了雕版印刷技艺,延续于宋、元、明,至清代达到顶峰。虽自清以来,西方先进印刷技术传入我国以后,传统雕版印刷技艺日渐式微,而在一些印刷业发达的地区,仍然薪火相传,未曾消失。新中国成立以来,雕版印刷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得以复兴。文革期间雕版印刷遭到严重影响,文革后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近日,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同时,投资1.2亿元正式启动新馆工程。该馆作为目前全国惟一保存有全套雕版印刷工艺的专业博物馆,将全面展示整个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史,并致力于古代印刷术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雕版印刷     
韩艳 《神州》2012,(16):60-65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由一般的雕工完成。木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