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3.
4.
桂永清是江西人,黄埔一期毕业,留学德国习军事,结业后,在德国陆军部队中服役,以成绩优异升为中尉,后奉召回国。据说他在一次随蒋视察某地时,蒋遇刺客,桂以身遮蒋致中两弹,重伤几死,蒋视桂为“死士”,刮目相待,桂从此发迹。他于感激涕零之余,曾谱写了一阕《领袖歌》颂蒋为“今日救 相似文献
6.
7.
8.
喜林同志走了,走得是那样的突然,那样的急促。他竟然一句话没说,他没想到,我没想到,亲属没想到,熟悉他的人几乎都没想到。喜林与我同庚,均为夏历戊子年生,正好46岁。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却因无情的肝病夺走了那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11.
12.
当新世纪第六个"9·9"--2006年9月9日来临之际,我们再次想起了整整30年前,一颗巨星的陨落--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位伟人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年也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毛泽东热"。30年后,毛泽东的影响力在世界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刊驻法、德、英等国及国内记者展开了调查,以探其究竟。 相似文献
13.
正1934年9月,我的父亲郑效峰调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任侦察科长。10月,开始长征。为保障总部的行军安全,父亲率队执行侦察开路任务。1935年1月,在赤水时,右纵队红一军团遭遇川军截击,而率队执行侦察任务的父亲首先与敌相遇。他率队英勇作战,组织部队向敌人发起反冲锋,击退了川军。可是,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两颗子弹击中左胸,人当场就昏了过去。有人认为他生还希望不大,主张把他 相似文献
14.
重走当年红军跋涉万水千山的长征路,难!走遍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及红军西路军走过的所有长征路就更难。 相似文献
15.
后记早在孩提时,常听前辈讲述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心中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个梦,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眼看看红军当年走过的路,没想到在不惑之年,这一愿望得以实现。那是在1986年的时候,一次很幸运的机会,我得以跟随来自世界各国40多位著名摄影师一道重走长征路,可以说这次契机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长征归来后将接受一个任务:为中澳合作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长征thelongmarc》创作一幅大画,在画界前辈和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是年冬天,我创作出了长22.5米、高2.4米的大画《万水千山图卷》,在社会上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1934年秋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英勇悲壮、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凡奇迹。 相似文献
17.
正1933年9月,国民党50万大军开始对共产党领导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同时我党又发生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路线,使红军和根据地建设遭受极大损失。1934年10月起,中央苏区的红军被迫陆续进行战略大转移。没有想到的是,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一年、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奇迹。我父亲杨得志自1932年至长征结束,始终担任中央红军第一军 相似文献
18.
“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英国青年”——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这两个词句之间会存在什么联系。然而,当你把它们重新组合后就有了这样一个新闻:两个英国青年马普安、李爱德重走了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英国人马普安、李爱德于2002年10月16日从江西于都出发,用300多天时间徒步穿越11个省,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 他们每天至少得保证40公里的行程,一路上,他们将要征服曾吞没过无数红军战士的原野、急流、沼泽、雪山和草地。2003年10月31日到达终点陕北吴起镇,届时,他们成为继1935以年来自德国的军事参谋奥托·布劳恩(中文名李德)之后第一次徒步走完长征路的外国人。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指导红二十五军走上长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实发生在1934~1935年期间,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从大别山地区开始长征。但江西与大别山区两地相距一千多里,在当时交通阻隔、通信落后、国民党军队封锁和围剿红军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两支红军无法联系。那么,红二十五军是如何走上长征路的呢?程子华生前的一段回忆为解读这个问题似乎提供了一些线索。1981年上半年,我料理完父亲程坦的丧事,即调入民政部。到民政部工作不久的一天上午,程子华部长的秘书白桦通知我,程部长要我去他办公室谈话,我向司长请假后即刻到程部长办公室报… 相似文献
20.
在名人出书热的今天,据说自传类的书已出了不少,我却很少读过.也许是因为比较认同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然而,当读完孝英先生洋洋三十余万言的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哀泪笑洒>之后,方信负责任的自传能够成为人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