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平民立传·为家族写史·为百姓修谱如果说故宫是皇家建筑文化的教科书,那么北京南锣鼓巷就是胡同文化与百姓生活的活化石。为了整合文化资源与引导文明消费,南锣商会着力铸造文化旗舰,继蜚声中外的“北京老物件博物馆”入驻之后,又诚邀北京家谱传记机构合力打造“南锣姓氏家谱文化馆”。“姓氏家谱文化馆”设有“寻根长廊、文化讲座、修谱培训、老物件展览、出书定  相似文献   

2.
家谱和地方志,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构筑中国历史与文化大厦的重要文献支撑。旧时由于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传统文化的覆盖是全方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家谱被焚毁或停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要实现文化兴国的目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让基层百姓以最直接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就是全面启动村志、社区志的编修,让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村和社区修志去取代旧时的家族修谱。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解决认识和思路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家谱编修的传统与家谱的功能意义;其次,要探求村志、社区志对家谱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途径;最后,要有村志、社区志编修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编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上世纪80年代来,传统文化持续复兴,编修家谱呈繁荣之势,或续旧、或新编,产生了大量的新修家谱。这些新修家谱不同程度表现出对旧谱传承创新的同时过度"革旧",致使新修家谱结构过于简单、教育作用弱化且缺乏严密性,影响到新谱质量。  相似文献   

4.
山东曲阜孔府根据民国时期编撰的《孔子世家谱》确证,作为最早定居江南的孔子后裔,丹阳孔氏的始祖是孔子第40代孙孔绚。据统计,两千多年来,孔子后人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逐步遍及全国各地,衍至第80多代,存世者逾300万人。丹阳也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之一,据民国《孔子世家谱》记载,孔绚是唐朝末年进士,唐僖宗乾符三年(877),孔绚死后就地葬在丹阳,其长子孔昌贤不忍离开父亲葬地,遂寓居丹阳。孔绚后代世代定居丹阳,形成孔家一支。《孔子世家谱》同时记载,截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丹阳孔子后裔已繁衍8174人,其中在世的2242人,分布在丹阳的河阳、大泊、陵口等众多乡镇。据悉,自从明朝以来,《孔子世家谱》一直都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目前第七十七代“德”字辈正着手进行新一轮续修。目前,在丹的孔氏后人与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取得了联系,不日将对丹阳孔子后裔展开一次全面调查,把丹阳孔氏列名《孔子世家谱》。丹阳在世孔子后人逾两千@小咏  相似文献   

5.
牛玉瑛 《沧桑》2008,(1):251-253
家谱俗称家史,记载着一个家庭、家族历史繁衍、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新撰修家谱应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从思想上讲,撰修新家谱应有铭流、兴家、育人三大目的。  相似文献   

6.
编修村志记载地域文化和乡村历史,留住乡情,抢救乡村历史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村志编修现成的文字资料较少,因而要重视通过考察和调查收集实物资料,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约写回忆录收集口头资料。村志内容主要包含村庄状况、村民生活、家谱世系等。将家谱内容记入村志,志谱合一,是新修村志的创新。村志篇目应根据村庄的具体事物来设计,类目划分不可过细,标题外延不可过大。村志的结构体式主要有章节体(又分为大编体和小编体)和条目体,鉴于村庄事物较简,采用大编体较适宜。编修村志要注重微观记述,记事、记人、记物要尽量具体、详细、深入。编修村志要与全国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宗谱又称家谱、族谱或谱牒 ,是一种专门记载一个血缘家庭的世系伦次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史类文献。在我国历史上 ,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特别是魏晋九品中正的推波助澜 ,到唐代其政治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真正作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则是明清时期的私修家谱之风。以至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气候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与地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文献。因家谱编写有定式体例 ,内容主要记述家庭的历史源渊、世系繁衍、居地迁徙、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包括…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说故宫是皇家建筑文化的教科书,那么北京南锣鼓巷就是胡同文化与百姓生活的活化石。为了整合文化资源与引导文明消费,南锣商会着力铸造文化旗舰,继蜚声中外的“北京老物件博物馆”入驻之后,又诚邀北京家谱传记机构合力打造“南锣姓氏家谱文化馆”。“姓氏家谱文化馆”设有“寻根长廊、文化讲座、修谱培训、老物件展览、出书定制、礼品销售”等服务环节,主打文化项目有:一、姓氏文化:姓氏寻根、宗亲联谊、寻根游学等;二、家族文化:百年家史、家谱族谱、家族文化堂;  相似文献   

9.
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的历史图籍,但一个时期以来,它曾被视为“四旧”,以致许多私家谱牒毁之殆尽,不想一部徐氏家谱却能幸存,那是本族中人冒着风险,才藏匿下来的,已成唯一仅有的孤本。在我国,家谱的兴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最早始于皇族,且多为官修,专记帝王诸侯世系,此后名门士族,继而各家各族,私修家谱渐成风气。司马迁的《史记》对于“三代不可考的纪年”就是凭藉的“谱牒旧闻”。《史记》中的“世家”“列传”其实都是为帝王将相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开始编修新的家谱。与旧编家谱相比,新谱在编修内容、编修体例、编修宗旨乃至编修形式上都有所革新,并提供了更为详实可靠的资料。家谱在古代主要充当政治和伦理教化作用,在当今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寻根认祖等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要结合对新乡西牧村前后三次续修的尚氏族谱的研究,进行论述,以便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家谱。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所修的家谱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其原因众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民国时期所编撰的家谱实际上是这一时期民国社会的反映,而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迁也影响了此时家谱的编撰.  相似文献   

12.
孙星衍校刻《孙子十家注》时误判孟氏注是《隋书·经籍志》所载的亡佚书目梁“孟氏解诂”。事实上,中唐时期已经没有梁孟氏注《孙子》的流传。《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的孟氏注,自集注本出现以来,凡见诸著录并明确言及注者时,均言其为唐注,十一家注的辑者亦认定孟氏注为唐注。孟氏注的校语中出现了“人不疑”“人不危”的避讳表述,证明孟氏至少参校过唐代避讳改字后的《孙子兵法》文本。就孟氏注而言,孟氏注16处袭用杜佑《通典·兵典》的内容。十一家注中的唐注普遍存在对曹注的义疏,孟氏注也有两处;同时,孟氏注中还有两处对杜牧注的义疏,显然孟氏注晚于杜牧注。多种证据均指向孟氏注为唐注。  相似文献   

13.
宋代谱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鹤鸣 《安徽史学》2008,26(2):17-25
在中国谱学发展史上,宋代处于重要变革、转型时期.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学比较,宋代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在编修宗旨、编修形式、谱图之法、家谱内容、续修时间等诸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国谱学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记叙的是博爱唐村李氏谱系.此谱为李元善所修,仅有手抄本,为李氏族人收存.谱中依据耳闻目睹的资料,记述该村李氏家族发展过程,尤其是对李仲、李岩、李牟与李友籍贯、事略的记叙,材料具体,鲜为人知,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的儒学谱系中,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的“亚圣”得到公认的起初是指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  相似文献   

16.
<正> 家谱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统治阶级纂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的政治统治、族权统治。时过境迁,家谱已失去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命力,但家谱内容的独特性、广泛性、以及可“资”可“信”性,亦非其它历史资料所能替代,家谱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博物馆学角度来看,“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家谱资料,属于文物资料的一部分,应加以保护、收藏。然而,把家谱作为文物资料加以搜集与利用,在博物馆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博物馆对家谱如何搜集与利用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93年5月,笔者应阚维雍烈士海内外亲属请求,为烈士寻“根”,得见民国十年(1921年)刊行的《阚氏宗谱》残本数卷,意外发现该宗谱首卷有两篇序文,一篇是王揖唐撰《合肥阚氏新修家谱序》,一篇是孙中山撰《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两序皆1920年4月写于上海。经检索现有孙中山著述,均无此篇序文,始知该序为笔者首次发现的孙中山佚文。  相似文献   

18.
《纵横》2012,(8):F0003-F0003
一、出书修谱、采编创作、音像制作: 个人出书,历史见证;家族出书,文化传承!本公司首创“三千元五十本起个人、家族订制型自费出书”模式,四年来编辑个人文集自传、家史家谱两千余种.同时提供录音整理、加工润色等文秘、创作服务,提供个人、家族电子相册、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服务,受到离退休老同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9.
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21年农历四月,父亲出生在清徐县西谷乡东罗白村一个靠几亩薄地维持生活的穷苦农民家里。父亲排行老三,村里人都叫他温三货。爷爷一心想让三儿子出人头地,在父亲7岁那年,把他送进小学读书,取名温克让。后来温氏家族修祠堂、改家谱,温家三兄弟按照家谱的“新”字辈,分别改为温新维、温新国、温新民,父亲叫温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