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魔比斯环》8月4日上映《魔比斯环》是中国首部全三维数码动画原创电影,联袂6位大师级国际动漫精英强势打造。其中的领衔者,正是《星球大战》系列的原创作者——法国国宝级艺术家让·纪劳。该片以数学概念中的魔比斯环作为最重要的故事线索,演绎出了一个遥远外  相似文献   

2.
挂着“中国首部原创三维动画电影”头衔,制作费高达1.3亿元人民币的《魔比斯环》赶在8月暑期档上映了。听起来让人满心期待,然而电影上映至今,票房却一跌再跌。殊不知,遭遇相似命运的中国动画  相似文献   

3.
好几位朋友推荐我看《子宫日记》。我承认,从没有一部纪录片如此震动我的身体灵魂。我也不讳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敦促一切已做父母、将做父母和不打算做父母的人,去看这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片子。犹太人和基督徒都认为生命从母腹中开始。《圣经》中最直接和生动的描述,在《诗篇》第139篇。我在孩子出生后,  相似文献   

4.
《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把对我的采访做封面故事,但用《"环球"不高兴》做总标题,我认为不妥。这是把我和《环球时报》脸谱化。我们没有不高兴。中国很复杂,面对的各种问题尤其复杂、艰难,但这是中国崛起和转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中国没理由叫屈。  相似文献   

5.
凯特·温斯莱特无疑是第63届艾美奖最大牌的明星。 颁奖典礼现场,36岁的她紧捏拳头,忍不住大喊“耶”,热烈拥抱了她的伙伴。她的声音颤抖得厉害,让人不禁想起两年前她站在奥斯卡领奖台的样子。“这与我并没有多大关系,这都归功于你,托德!”温斯莱特望向《欲海情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抑制不住激动。  相似文献   

6.
木村庄十二先生在我撰写《东北解放区邮票史话》过程中,原哈尔滨市邮局老职员朱庆林、梁志民二位同志,曾向我介绍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大七一”邮票(即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周年纪念邮票),是当年在《东北画报》工作的日本朋友设计的,梁志民还亲眼看见设计者在邮局后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画设计图的情形。经再三了解,当年在《东北画报》社工作的日本朋友中,有三位是做美术工作的,即高松甚二郎、木村、福原先生,我便去信询问,不巧,高松先生回信说他没有设计过邮  相似文献   

7.
一当年由我执笔,写了《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赵一曼》、《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等书,还参与了小说《刘志丹》的写作。那时认为自己是在做着编辑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到要署名。我干嘛写这些东西?说来话长了。我在学校只念过五年书,抗日战争开始,就跑出来当兵了。我的文化知识,都是从文学作品和其他书本学来的,所以我说我是共产党扫盲扫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知  相似文献   

8.
搁二十多年前,可能连孩之宝公司都没有想到以后会有真人版《变形金刚》的推出。更想不到的是,当动画片《变形金刚》在中国甫一落地,孩子们便都着了魔——嘴里哼上一段插曲,大喊一声"汽车人,变形,出发",然后自配上"嘁嘁库咔"的声音,趴在地上摆个造型。看着因为真人版《变形金刚》  相似文献   

9.
傅谨 《民俗研究》2009,(3):239-245
田仲一成教授发表在《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上的《再论民间祭祀文化在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一文,是对拙文《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的回应。我想再次申明,有关中国戏剧史的起源,我没有什么新见解,也无意多做纠缠,只想就田仲教授的回应,做三点简单的应答。  相似文献   

10.
做有关李一道长的调查时,我还没有来《南方人物周刊》工作,一直也没有能够与他面对面。从我的调查和认知出发,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他的“大神通”,  相似文献   

11.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姚希梅:满意。我个人没什么需要,自己生活没有压力。《人物周刊》:对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姚希梅:我做的算不上什么成就,  相似文献   

12.
《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全书梗概场子由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理论工作室主任董欣宾与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东南文化》杂志副主编郑旗(奇)合著的《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一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关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全新的学术体系。本书对...  相似文献   

13.
简论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秦汉史论丛》第三辑上看到了刘敏同志的大作《西汉爵之类别》,对我在《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中所提出的把“爵分成三大类”的划分法,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汉爵认识的一大进步”。但是,对于我把关内侯划入官爵,提出疑义。并且对于我“为什么将五大夫以上爵分成二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没有给以说  相似文献   

14.
“华”为媒     
《山茶》2009,(11):14-15
没有想到,竟然是《华夏地理》让我和男友重归于好的。 和男友吵架已经好几天了,那天,我独自一人在街上游走,脑中回荡着他给我的评语:不够宽容,不够温柔。思索间,不知不觉走到一个书报亭前,  相似文献   

15.
我爱剪报     
正我的爸爸喜欢看报纸,每年他都订几种报纸,像《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参考消息》等。看完的报纸,就扔在一边,积攒多了,就卖给收废品的人。上了四年级以后,我也订了几种报纸,像《齐鲁少年》、《语文报》等,发现报纸上好的文章,就随手抄下来。后来,功课越来越紧张,没有太多的时间抄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可以做剪报,一来可以积累资料,二来也可以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朋友高士华主编几番来信,让我参加《抗日战争研究》的笔谈。他也知道我个人离这个题目很远,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坚持让我感到这件事情似乎是不可推辞的。对他来说真是"勉为其难",对我来说,只能是外行来做"瞎议论"。读者一不小心碰到了,姑且当作"随便一说"来看待。虽说是外行,但我对《抗日战争研究》还是比较关注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的朋友高士  相似文献   

17.
流行歌曲之王陈蝶衣(1907—2007,其著名的填词作品有《南屏晚钟》、《凤凰于飞》、《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等)早期是个办报人。他15岁就在《新闻报》做实习生,20岁在编辑部做校对,在办报上摸索出一点经验。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陈蝶衣就想自己办一份与娱乐有关的报纸。1933年,年仅27岁的陈蝶衣创办《明星日报》,但由于是无名小报,虽只卖大洋一分钱,也还是卖不动。  相似文献   

18.
1964年4月至5月间,邵循正先生在《光明日报》《史学》双周刊第283和284号上,发表了一篇《论郑观应》的长文。我当时读了以后,曾经写过一封信,打算向邵先生请教。信没有写完就搁下了。最近整理旧稿,偶然发现这半截子信稿,觉得还值得续下去,并且把它发表出来。然而邵先生已经作了古人,我再想向他请教也没有机会了。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信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懋镕 《文博》2006,(6):80
今年五月,我应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邀作短期访问。事后,朋友们问我:阿里山去否?回答:没有;再问:日月潭去否?回答还是没有。问者感叹:那你做什么去了?我说买书啊!此次台湾之行的最大收获是买到了一套刚刚出版的由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编辑的《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编》(下简称《新收》),我非常满意,因为这是一部我心仪已久的书籍。  相似文献   

20.
想写,想耍笔杆,对我来讲,开头完全是种兴趣驱使,约在自己9岁时萌发的。那是抗战年月,我父亲把我从重庆送回湖南老家邵阳花亭子。花亭子有个书楼,是做过前清举入、后又到广西当过一届知县的祖父和我留学美国的父亲及其同辈兄妹讲学、习文处,里面除藏有四书五经及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游》《红楼梦》《薛仁责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等。这些书,不仅使我着迷,且促我产生编故事的“玩”法。我就胡思乱想:有这个“扫北”,那个“征西”……为什么恰恰没有“扫南”的人物?于是我模仿上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