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脸的B面     
毛蕊 《旅游纵览》2011,(11):96-96
<正>现在的上海已自觉不自觉地被塑造成榜样了,尽管她以不可复制的华丽、精致、炫目和同样不可复制的飘忽、冷漠、空洞成为着她自己。然而,以我对上海的感受,认为最可代表她的不是以曼哈顿为样板复制出的半成品浦东,也不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新天地,而是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去上海旅游,如果不串串上海弄堂,就难以理解海派文化是  相似文献   

2.
吴佳伦是一个温婉的女子,2008年,因工作原因来到了上海,她说非常喜欢在上海工作与生活,除了偶尔会烦恼食物安全问题以外,对于现在的大陆生活还是十分适应的。听说我们想要通过台湾人的眼睛介绍美丽的宝岛,吴佳伦很是开心,她说尽管她很早就出国留学、工作,在家乡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她眼中最美、最爱的依然是自己的故乡苗栗。  相似文献   

3.
这张明信片上的人物叫李霞卿,右下角的“李旦旦”是她的艺名。她曾就读于上海中西女校,自幼聪明活泼,多才多艺。1926年,李霞卿的父亲李应生与中国电影事业的著名先驱黎民伟创办上海民新影片公司,聘请卜万苍、欧阳予倩等著名导演拍摄故事片。仍在上中学的李霞卿受卜万苍的邀请,在欧阳予倩编剧的《玉洁冰清》中出演角色,轰动一时。之后,她给自己取了艺名:李旦旦。  相似文献   

4.
母爱是药     
舒仪要远嫁到福州去,她的妈妈是极力反对的:"上海这么大?为什么非要嫁到乡下去?"女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情生活了。但是,妈妈  相似文献   

5.
80后上海女生,从娱乐圈转战商场,游离在交叉路口。她说自己最多算个年轻的创业者,谈不上企业家,但通过一张照片,就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6.
上海,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的反差,这座城市总是散发着自己迷人的格调与风情,中西方元素的混搭;繁华下暗藏着的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历史的乡愁,生命的怀旧;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沉浮与重生;流光溢彩的摩登气息,透露着更多人对她的向往与喜爱。  相似文献   

7.
爱男人,爱做爱,不爱标签;爱自由,爱直言无忌,不爱伪装。她只代表她自己,她是木子美  相似文献   

8.
姚兰 《文史天地》2010,(4):19-24
<正>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  相似文献   

9.
遥远 《钟山风雨》2010,(2):34-38
<正>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她是"明星",岁月不减风华,在三  相似文献   

10.
[给亲爱的观众一封信]她宣泄对现状的不满,既是感性的表达,又是以自己为例。正因为富于感性特征和个人色彩,所以发言全文一经刊出,读者的来信、来电即如雪片般飞来。很快,她给这些关心自己的人一个答复。这就是发表在1957年5月28日上海《文汇报》上的《给亲爱的观众的一封信》。她在信里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可是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各省各地,工厂、部队、  相似文献   

11.
[给亲爱的观众一封信]她宣泄对现状的不满,既是感性的表达,又是以自己为例。正因为富于感性特征和个人色彩,所以发言全文一经刊出,读者的来信、来电即如雪片般飞来。很快,她给这些关心自己的人一个答复。这就是发表在1957年5月28日上海《文汇报》上的《给亲爱的观众的一封信》。她在信里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可是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各省各地,工厂、部队、  相似文献   

12.
张帆是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30年代成 名的著名童星。她出生在上海,从影已有60多个 春秋。由于她天赋好,从小就喜欢歌唱和表演。 张帆13岁那年,本来是上学念书的岁数,可 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停学谋生。小小年纪能在社 会上做什么,即使到商店也只能当一名薪水微薄 的童工。没想到她赶上一个很好的机遇,当时由 黎锦光、黎锦晖兄弟二人所创办的上海“明月歌 剧社”正在招考,他们发现张帆有表演天才,竟 然破格录取。 她庆幸自己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好天地。在 剧社张帆勤奋练功,很快掌握了有关声乐方面的 基本知识,而且懂得了科学发声原理以及嗓音训  相似文献   

13.
于继增 《文史精华》2005,(11):60-64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滩最红火的高产作家。人们对她的崇拜和痴迷,主要是来自这个时期她发表的言情小说;而对她5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经历却鲜为人知。尤其是正当她大红大紫的时候,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却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她告别大陆的前后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海伦·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她曾经积极支持和热情报道中国“一二·九”运动,而“一二·九” 运动的经历对她自己也具有重大影响.1931年8月的一天,伴随着“林肯总统号”客轮的汽笛声,年轻美丽的海伦来到了上海,接着很快就与斯诺熟悉并相恋了.海伦先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秘书,还担任过斯克里普斯——坎菲尔德联合会的驻外记者.作为驻外记者,她真实地报道了当时苦难的中国所遭受的种种灾祸.1932年,  相似文献   

15.
◆称呼上 我曾在上海和广州各生活过几年。走乡随俗,在上海我老婆称我为先生,我则称她为太太;而到了广州,老婆则叫我为老公,我也就唤她为老婆了,  相似文献   

16.
她的出身、命运,以及最终归于的平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上海变迁史。这个写上海的女人带着她的那份上海记忆走了,上海还在变迁中  相似文献   

17.
上海造就了上海人。上海人最大的特点是:精明、圆通、世故。张爱玲如何认识上海人?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论凤姐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府的管家奶奶,是曹雪芹笔下的重要人物。她处事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她为人阴险毒辣,善于左右逢迎;她红颜薄命,在封建社会未能逃脱社会的悲剧,不能主导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她是曹雪芹笔下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聪明能干是主导性格,同时还具有阴险,毒辣,贪婪,残忍。  相似文献   

19.
正赵清阁(1914—1999),河南信阳人,因幼失母爱,处境恶劣。读完高中后,想进美专,但没钱,倔强如风中劲草的她宁愿找工作做,也不肯向后母索取学费。17岁的她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就得到发表。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上海《女子月刊》的重要撰稿人。1934年初春,20岁的赵清阁给久仰的鲁迅先生寄去了自己已发表的诗文,向先生请教。没几天就接到先生一纸短笺,约她到施高塔路内山书店见面。一个晚上,戏剧家左  相似文献   

20.
宋奕  才云 《中华遗产》2006,(3):40-63
列维&#183;伊马斯在上个世纪30年代逃离纳粹魔爪来到上海虹口,最后在这里安下了家。如今。他的女儿莎拉&#183;伊马斯生活在上海。她时常会到长阳路上的摩西会堂走走,也常说:“我出生在上海,没有中国,就没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