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省级志书,有的称通志,意思是指一省通史、通贯全省、通纪古今、变通区划等;有的冠以行政区划名称,直接称省志、自治区志,这是规范称谓。当代省级志书编纂机构存在着机构名称、管理体制、行政级别的不同,政府管、党委管、社科院代管都有,单位级别正厅级、副厅级、处级并存。省级志书体例设计多样,有一卷一志体、一卷多志体、大部类志体和专志丛书体,同时普遍设计有彰显特色的分志。省志理论研究薄弱,但制度健全。省级志书存在着编纂周期长而造成的断限不一,科技、教育、外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分志设与不设凡例、大事记和人物志,主编、总纂虚设影响志书质量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在抽审志稿中发现,有的志稿文字与表格(统计表)的关系处理欠妥,影响了志稿质量的提高。目前志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文表重复。有的志稿,表反映的内容与文字记述的内容完全一致,如出一辙。文表重复不仅浪费笔墨,平增篇幅,而且内容上的重复也是志书的一大禁忌。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横联百业,纵贯古今,其中必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重复关系.在续修新志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交叉关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保证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如何处理志书中的重复交叉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4.
作为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及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志,大多由总述、大事记、人物志、附录和若干部分志组成,横联百业,纵贯古今,其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重复关系.在志书编写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交叉关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重复累赘,文字冗长等现象,影响志书的质量,降低志书的可读性,有损志书的生命力.首界志书的编纂经验也告诉我们,志书的交叉重复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试就志书中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修志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前市县志编修,内容重复是一个比较严重和普遍的现象。主要是篇目设置、内容交叉、资料运用、文字处理等造成的。解决内容重复问题,一是取消门类以外经济综述、改革开放集中记述等综合性类目,解决一些篇目应含类项超出题目范围或分类过细形成的互相包含问题;二是克服内容交叉造成的机械重复、雷同,减少层级综述,处理好述体与正文、正文与附表、大事记与专业志等的关系,科学安排记述内容;三是纠正党委决策与政府施政、生产习俗、出行习俗等内容不当造成的重复。使志书整体上更加精炼、严谨、科学。  相似文献   

6.
续志与前志的衔接问题是第二轮修志工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志与前志的衔接关系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衔接方式、志书内容、志书断限、体例篇目、重复记载内容上。处理好续志与前志的衔接关系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詹跃华 《新疆地方志》2012,(2):33-35,44
地方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某一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记述各门类众多事物的志书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现象。地方志书的交叉是允许的,是志书体例的必然,也是逻辑性、科学性的反映,但是,面对交叉现象出现的内容重复是不允许的。编纂人员应该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内容重复。处理志书内容的交叉重复,应根据不同的类型作出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相应的办法,这样才能避免重复。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修志中,除了精心修改篇目外,就是如何处理志书内容的合理交叉。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 新方志内容交叉问题,是指方志各篇章中互相交叉重复的内容。一部志书,其内容的交叉,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种类繁多,形式多异。较普遍的内容交叉,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属性的交叉。即一事物既属于甲,也属于乙,又属于丙。以水系而言,既属地理,也属水利;既属交通,又属水电。以过去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而言,既  相似文献   

9.
交叉与重复有质的不同,交叉是指志书在记述同一事物时以不同方式在多个地方出现,以体现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联系,是行文的一种艺术。重复是指相同的事物在志书中反复出现,是行文的失误。省志中的交叉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事业)交叉,二是分志内部各篇章节目之间的交叉,三是不同体裁之间的交叉。处理各分志之间的交叉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从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确定事物的主要归属,坚持事以类从,行业归口,详略互见,详主略次,同中见异。处理分志内部各篇章节目之间的交叉,其处理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篇目,二是根据从属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归类记述。处理体裁之间的交叉,要准确把握各种体裁的功用和特点,并结合所要记述的内容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第二轮《广东省志》篇目总体设计原则与特点,归纳总结出广东第二轮省志编修中6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即:关于两轮志书衔接问题,关于全面记述与突出特色问题,关于加强人文内容记述问题,关于处理志书内容交叉问题,关于行业资料难收集完整与下限以外内容的处理问题,关于人物入志与志体改革创新问题。作者结合省志编修实际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全面查阅全国已出版的28部首轮科技志所记述的规划内容得出:首轮科技志书中主要记述了科技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首轮科技志记述规划问题进行研究,阐述写出规划制订中的科技特色,如何体现科技内容等,分析研究如何处理好科技志书中规划记述的四个问题:求实避虚、主线辅线、取舍标准、失败事项的记述。  相似文献   

12.
张凤雨 《中国地方志》2015,(3):21-27,63
志书中的数据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方志界对于志书数据独特的基本特征还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在运用上还缺乏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存在着无章可循、随意处理的盲目现象。造成志书在数据运用上存在着来源不明确、矛盾数据、罗列数据、无意义数据、盲目交叉重复、计量单位混乱、数据表欠科学、数据出处多无说明等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探讨志书数据运用的科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有人总结志书编纂有“八难”,其中之一就是“处理交叉重复难”。由于事物之间,尤其是异源同流事物之间,相邻相近事物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和渗透性,因此,交叉重复现象难免。无论卷篇之间,还是章节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现象。为完整记载某一事物,方便人们应用,适量交叉记述是允许的,但不恰当的简单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劳动,而且使内容臃肿拉杂,损害志书质量。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交叉重复问题。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正>志书内容的重复交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复,是指同一内容,在同一部志书的不同地方,两次或两次以上出现;交叉,是指在同一部志书的不同地方,出现了又相同又不相同的内容。从我省两轮修志实践看,志书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修志工作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往往文出多人,众手成志;加上方志体例要求以事分类,横分篇目,各篇章内容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因此,在编纂过程中,如果编纂者之间缺乏沟通,定稿者又缺乏总纂,志书内容就极易出现重复交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续修志书中,编纂者应设置专章记述中共决策内容,妥善地看待和处理好中共决策内容与其他部类的交叉问题,同时在记述中要牢牢把握志体体裁,使续修志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时代政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及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志,大多由总述、大事记、人物志、附录和若干部分志组成,横联百业,纵贯古今,其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重复关系。在志书编写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交叉关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重复累赘,文字冗长  相似文献   

17.
省志分志篇目拟订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两轮修志相距时间较近,重修与续修模式不同,省志分志篇目设计遇到问题不少。在安徽省志分志篇目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两轮志书篇目衔接、分志体例结构、行业管理机构与体制、条目设置标准和方法、统计志与各分志的交叉重复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记述社会群体,为以往志界所忽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轮修志应当重视记述社会群体,这能更好地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更好地发挥志书的存史功能,更好地促使志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记述社会群体,关键要搞好社会专题调查,要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突出重点,防止记述的交叉重复.  相似文献   

19.
续修志书突出特点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是增强续志“功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续志本身避免与前志内容重复及体裁创新的需要。突出特点必须着力记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变化和发展,处理好更新观念与突出特点、成就与问题、综合性与典型性等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修志,明确地提出了加强经济内容记述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方志“重人文,轻经济”的倾向,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突破.但加强经济内容记述的同时,如何处理人文资料入志,如何处理人文资料与经济资料的关系,目前在认识上还不甚一致.部分新编志书人文资料入志不足,有随意取项现象,有的极为重要的资料也付诸拥如,不予收录.这是当代修志增强志书的科学性及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