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春娟 《湖南文史》2014,(10):38-39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公元218年,曹操就对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墓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又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银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相似文献   

2.
《曹操论集》及近几年一些论著,对崔琰的死因无人专门论述,仅散见于某些论著中的观点也很混乱:或言是因为曹操平冀州后崔琰犯颜直谏而得罪了曹操,曹操“心中不平”,终以“言论罪”杀之;或言曹操“忌刻残忍”,崔琰是其“暴戾恣睢”的牺牲品;或言是因为“误会”被曹操列入所要打击的汉朝遗老而被误杀;或言是曹操犯了杀掉“可以不杀,或不应该杀”者的错误,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威望”。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14,(8):34-35
根据《世说新语·容止》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政治地位提高。北匈奴派使送来了大批礼物并要求面见曹操。曹操认为自己的长相有损国家形象,就叫外貌很合国家口味的部下崔琰穿上他的衣服,扮成“山寨”版的曹操履行外交程序,而曹操自己则拿着刀扮成护卫。之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捉刀”一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郭沫若为了把曹操的奸雄形像翻转过来,创作了《蔡文姬》这个剧本,为曹操涂脂抹粉;又写了不少为曹操翻案的文章,甚至于说他继承了青州农民起义军的传统,几乎要把他描画成一个农民革命的英雄。近年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也对曹操赞颂有加。其文更绝,对曹操之枉杀好人也曲为之解。如说祢衡之被曹操借黄祖之刀杀害,乃“咎由自取”,“自己找死”;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雄豪并起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是因曹操擅长法术、善于用兵,与其谥号“武帝”相符。本文推研众多史料后发现,曹操取胜中原的关键是他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了正确的“用儒”政策,借儒家的大旗笼络了一大批以儒家名士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致使“天下忠正效实之士成愿为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得以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6.
据说,被称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至,并又酷爱曹诗,曾仿效曹操故布疑冢,留下遗嘱要在其故里建造真假两座坟墓,以迷惑世人。所不同的是两千年前的曹操真墓,至今难以寻觅;而冯国璋的真墓,仅仅过了几十年,在1966年后的“文革”期间,就被“红卫兵小将”们找到了。 冯国璋(1857——1919年),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人,人称“冯河间”或“冯诗经”。他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曾协助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曹操这个人,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臉的奸臣。”曹操的形象在封建正統主义文艺作品中,遭到了极大的歪曲,被擦上了粉臉。甚至某些有封建正統思想的史学家笔下的曹操,又何尝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呢!现在有必要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偏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点估价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早在1927年9月,魯迅先生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就說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对曹操重新評价問题。郭沫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分崩离折,军阀混战,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曹操虽然位居丞相,手中握有大权,但他既开源,又节流,厉行节俭,并从自己做起。在《内戒令》里,他对自己的吃、穿、用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他不讲究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尚书卫觊在上表中说“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这可推曹操当时的饮食状况。他也不讲究穿,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历史人物,長期以来一直被歪曲成反面人物,郭沫若同志于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光明日报”發表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給予曹操以很高的评价,接着翦伯赞同志亦發表了“应該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自郭、翦兩文發表以后,全国史学界、文学界和戏剧界展开了对曹操評价的热烈爭鳴高潮。截至六月底止,見于报刊上的文章、报道即达140篇以上。从發表的意見看,除少数同志認为曹操值不得肯定外,絕大多数同志都認为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学家,巷曹操翻案是有必要的。但是在一些具体問題上,分歧仍然很大,这牽涉到应根据什么标准来评价曹操;曹操被歪曲的原因;曹操打黄巾、統一  相似文献   

10.
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11.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应是众所周知的,说的是曹操经过曹娥碑前,见碑上题着八个字,就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杨修刚要说,曹操又不让他讲。走了三十里远,曹操说,“我知道了”,让杨修说出来,杨修说:“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曹操也拿出谜底,和杨修一样。曹操慨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相似文献   

12.
<正>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塑造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实际上,曹操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位热血青年。同时,他还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待业青年”。一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家族。  相似文献   

13.
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提出:“我们今天要从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最受委曲的封建人物之一,几千年来,他被称为“暴君”,在这个称号之下,抹煞了他对历史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公正的,因此,替秦始皇“翻案”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看秦始皇长时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与“孟姜女哭长城”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两个故事,确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除此以外,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15.
对貂蝉其人,史料记载很扼要。《三国志·吕布传》里只一句:“布与卓侍婢私通。”《资治通鉴》里引用了这句话。《三国志·关羽传》里有一段注提到:曹操与刘备合围吕布于下邳,关羽禀告曹操,求娶吕布之妻,曹操应允了;下邳将破时,关羽又一次向曹操提这档子事,曹操忽然间起了疑心,破城后,操先派人迎看,见布妻有异色,遂背弃了对关羽的最初许诺,自己将布妻笑纳收用了。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许劭(东汉评论家,曾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在汝南地区名气很大,经常在家聚集各路英才,论天下大事,评当今名人. 一日,曹操慕名前来拜望,许劭接纳了他.当时曹操还年轻,只是负责京城治安方面的校尉官,没什么名气,每日众人议事,他都虚心倾听,不敢发表意见.这一天,袁绍、袁术等前来拜访许劭,并一起谈论时局.不料,这次许劭点名让曹操发言,曹操矜持一番后,谈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谁知,他的意见与袁绍的意见正好相左,两人争论起来.  相似文献   

17.
我就是我,我就是樊子奇 带子奇从幼儿园回家,路上问他:“子奇,你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子奇回答道:“我将来长大就种种菜,种种米(经妈妈纠正后改为种种水稻),养养花,给花浇浇水,弹弹琴.就好了.”妈妈说:“哇、你这是想当小陶渊明呀!”子奇回答:“我不要当陶渊明,就要当樊子奇.”妈妈的话:子奇一周岁时说长大了要当画家.两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诗人.三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做大事.四周岁说自己长大后要做自己.而期间的生活姿态从入世到出世.从三周岁开始思考:“我是谁?”到四周岁时忽然发现:“我就是我.我就要做我自己.”妈妈的话:小子奇真厉害!  相似文献   

18.
华歆是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的名士、重臣,官至三公。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属于出场不多、但令人印象挺深的角色。在小说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中,曹操要杀汉献帝的伏皇后,皇后吓得躲进殿后椒房内的夹壁里。作为曹操宠臣的华歆,带着五百甲兵进后宫搜查,发现皇后的藏身处,“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皇后恳求饶命,华歆呵斥说:“汝自见魏公诉去!”  相似文献   

19.
曹操纳谏     
曹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为“超世之杰”,但他为人处世却很谦恭,能善待部属之谏。为了广开言路,让部属敢于说话,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后下了两道《求言锄,规定“诸掾属、治中、别驾”,要在每月初一就所存在的问题各自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以供他阅读、善待。  相似文献   

20.
居功忌逞能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战,兵强马壮,处于鼎盛时期的袁绍败给了势力弱小的曹操,一战之胜,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基础。但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许攸的背袁投曹,对曹操最后赢得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作为谋士,许攸的确是个人才。就这场战争,许攸在袁绍那里是出过可以打败曹操的计策的,可惜袁绍非但不用,还由于审配的一个内部倾轧的报告,说许攸在冀州做官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审配将许攸的子侄打下了大狱。袁绍不问真假大骂一通,使得许攸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因而就有了曹操跣足迎友的典故。曹操的确不比袁绍,听说许攸深夜“来访”,竞高兴得鞋也来不及穿就跑出来迎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