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5,(12):12-17
初期关系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  相似文献   

2.
中苏均视日本为远东地区的主要威胁,将对日政策置于各自远东外交政策的首位,因此在两国谈判中优先处理中日关系与苏日关系,结果导致中苏谈判断断续续地进行了5年.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与苏联合作抵抗日本,中国做出妥协,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简言之,中苏各自的对日政策,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谈判和两国关系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雅尔塔协定》与中苏谈判1945年6月27日,中国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及其随员,搭乘一架租用的美国飞机,由重庆起飞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此行的任务是,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苏联政府举行谈判。中、苏两国政府之间曾于1937年8月签订过一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而在此时,为何又要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呢?这要从《雅尔塔协定》谈起。1945年2月上旬,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三国领袖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全文如下:“苏美英三大国领…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的易货援助贷款,并派遣三千多名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以及数百名空军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5.
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李嘉谷一、七七事变后中国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中苏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奠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随即中国政府派遣以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为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为副团长的"考察苏联...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杨杰等和苏联磋商援华事项秘密函电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对中国抗战,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大力给予支持和援助。抗战初期,杨杰先后任国民党政府苏联实业考察团团长、驻苏大使。本组所选者,均为杨杰于1937年12月至1939年12月间为和苏联磋商援华事项与蒋介石等往来的秘密函电,从一个片断记载了中苏两国人民在抗战期间所建立的崇高友谊。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倘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时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援助……?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先后来华的苏联志愿人员约2000名,其中约200名志愿人员在中国战场牺牲。  相似文献   

8.
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及中国由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之后,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次长杨杰率“实业考察团”赴苏,与苏联方面先后商谈四次,以解决中国购买苏联械弹及聘用苏联军事技术人员的各项具体事宜。苏联政府据此与国民党政府进而签定的中苏换货契约,曾以大批械弹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纪念“7.7”抗战50周年之际,特将该记录稿编选公布,供研究抗日战史和中苏关系史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木 《文史月刊》2009,(5):19-20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新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代替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自此,所有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让中国人感到屈辱的不平等协定,都废除了。  相似文献   

10.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和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向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互助条约问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争取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促使苏联出兵参战,成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工作的重点。这一条约最终未能订立,但有关交涉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结束。本文探讨了这两个条约的相互关系及交涉的全过程。关于互不侵犯条约,重在分析国民政府从首先提议,到不愿订立,再到急于签订的种种原因。关于互助条约交涉,则着重梳理其过程,并分析其对中国战时外交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两个条约交涉的不同结局,是由两国战略利益的异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中长铁路归还中国的交涉和谈判经历了艰难的历史过程。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苏两党领导人就开始试探地交流有关包括中长铁路在内的苏联在中国东北特殊权益问题的看法。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等文件,苏联将中长铁路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13.
徐秉君 《百年潮》2014,(11):51-58
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先后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赢得了苏联对新中国的大量援助。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中苏两党严重的分歧,再加上后来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突然撤走援华的全部专家,从而导致中苏关系破裂并一度走向对立。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中苏两国才再度开展军事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4.
刘立军 《文史精华》2010,(12):11-17
卢沟桥事变后,先后有多批国外志愿航空队来华助战。从1937年到1941年4年间,苏联秘密援华志愿航空队首先来华,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不仅有力支持了中国对日空战,而且还创造了二战空战史上的多个辉煌战绩。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与苏联自1950年建立经济贸易关系以来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来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之后又出现了光明的前景。本文拟对这40年的中苏经济贸易关系做一简略的回顾与粗浅的分析,同时对今后中苏经济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即与苏联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1950年4月19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它为两国的经贸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此中苏经贸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方面出现了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7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递交了复照。为了让苏联军事专家了解回国的真实原因,8月4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军事专家宣读了两国的照会。之后,苏联军事专家的撤回工作正式开始,至8月底全部在华苏联军事专家都返回了苏联。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军事专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发展冲击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略尖端武器的研制,但未能影响中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杨雨青 《纵横》2009,(1):46-49
1924年5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签订以后,中国与前苏联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苏联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侦探组织,派遣大批密探到中国进行活动,搜罗及教练各种探访人员,散布各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7年中苏断交之后。苏联为什么要成立密探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认为:对于外交上的“一边倒”,有必要以条约的形式,确立其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再则,在刘少奇1949年7月访苏时,斯大林也承认过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的,并许诺要交回一些在华权益。所以,尽管建国事宜千头万绪,毛泽东还是决定先访问苏联,尽快签订新的中苏友好条约。于是,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一行到达莫斯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形成东西战争策源地。受到威胁的中苏抓紧复交,并形成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外交战略。苏联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倡导建构集体安全体系,防止战争;次则军事援华以拖住日本,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而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寄希望于日苏战争,或推动苏联直接参战;次则获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独力抵抗日本。最后,经过艰难协商,中苏均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军事援华。其中,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培训中国空军,重塑中国空军的肌体,同时,亲自驾机参加战斗,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过渡到相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也付出巨大牺牲,其英勇事迹成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杨斌 《民国档案》2006,(3):126-134
1939年9月9日,中苏签订了《组设哈密、阿拉木图间定期飞航合约》(简称《中苏航空合约》),共同出资组建中苏航空公司,开辟苏联阿拉木图经中国新疆伊犁、迪化(今乌鲁木齐)至哈密航线,经营中苏间的旅客、货物及邮件运输业务,期限10年。1948年末至1949年初,当该合约期限即将届满时,国民政府内部就是否与苏方继续签订有关新疆地区航空合约,曾展开了争论。在决定开始谈判后,双方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谈判条件。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该续约签订经过略作概述,以努力还原这次鲜为人知的外交事件的原貌,并探究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