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年届90高龄的郑孝燮先生将他的大半生致力于城市规划、历史名城和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研究。而今,他仍坚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岗位上,为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古迹奔走呐喊。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美籍农业机械专家韩丁先生在美国逝世。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回想起与韩丁先生相识,和与他在西华黄泛区农场一起工作的日子。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那些美好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3.
为了那些无助的孩子──访拉萨西郊杰素丹珍保育院吴祎杰素丹珍(右一)、“阿妈”(后排)和孩子们在一起。吴摄1994年,一个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们到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的杰素丹珍保育院采访。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官员旺朗先生为我们驾车随行。他说,保育院...  相似文献   

4.
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音。一问,才知道那是陈新桂先生的儿媳的一位朋友从京来沪,她托他来我家取磁带。我给了他4盒录音带──—既不是《济公曲》,也不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而是陈新桂先生生前跟我的谈话录音。那是我写《罗隆基传》时,赴京访问陈新枝先生,他一口气跟我谈了4小时,不仅谈他与罗隆基的交往,而且也细谈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就在我访问他之后不久,陈新桂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媳听说我采访过他,给我写信,问那些录音带还在不在。对重要的采访,我都永久保存录音带。我当即答应复制4盒送她。她收到后,全家细细听了…  相似文献   

5.
10年前,一位名叫井上晴树的日本作家来中国访问。极偶然地,他在大连街头的露天书摊见到一本小册子:《旅顺大屠杀》。书的封面上,那些“日本兽兵”、“屠城之最”、“残暴绝伦”的刺目的字及照片,令其惊异不已。因为在此之前,这位东京早稻田大学学部毕业又素来偏好历史的井上先生,一直自认为对于当初1894年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并非缺乏了解,但是,尽管年近五旬,他却从来未曾在本土听说,  相似文献   

6.
黄炎培先生曾多次拒绝北洋政府的高官厚禄。解放后他到了北京,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同志问他;“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先生回答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正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后来,周恩来同志亲自登门拜访,请他担任人民政府公职,他仍抱衷,不愿为官。周恩来同志求贤心切,一次次登门相请。他见周恩来同志确实以诚相待,又在好友江问渔、杨卫玉等的相劝下,考虑再三,才表示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部之职。比起那些削尖脑袋、钻头觅缝、不择手段地去捞取…  相似文献   

7.
短歌当哭     
公元2000年是个凶年,刚祭别了周振甫先生,接着又走了戈宝权先生、柯灵先生和程千帆先生,再加上前些时先行的赵朴初先生,文坛、学界遭此噩运,斯文难再。 欲哭无泪,就是有泪也禁不得接连而来的许多悲哀。长歌当哭,我已无力长歌,只能短歌而哭一哭程千帆先生。 至今我还未曾见过程千帆先生,因为我不是他的弟子,却对他老人家怀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我知道我的学业与他相比相差奚止千万里,一见面就会被他洞察而无地自容,这就是当我得悉南秀村他的住址时,多年来一直没去拜望的心理障碍。 程先生1978年被匡亚明校长请到南…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革命历史画卷,同时也表露了他的博大胸襟、豪迈气慨和滚烫的诗心,永远激励着后人。因此,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以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如报告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书法等来传播那些震古烁今的诗作。以甲骨文书写毛泽东诗词,早有人尝试过、实践过,但由于难度较大,多是写一首或数首。现在秦世昌先生以2004年长春出版  相似文献   

9.
高梁 《炎黄春秋》2002,(9):68-71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不禁思念起那些为中日人民友好和两国邦交正常化而长期奋斗、奉献终身的日本友人们,人们把他们尊称为中日友好的“掘井人”或“先驱者”,内山完造先生就是最受敬佩的一位。自1913年到1959年的46年问,他由衷地热爱中国,始终同中国人民和中国进步人士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为日中人民的和平友好、日中文化交流事业和日中关系正常化献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非凡贡献,直到他逝世时还要求把遗骨安葬在他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先生原为贵阳中医学院副教授,江苏丹阳人,1917年农历闰2月2日生,现已83岁高龄。他15岁开始集邮,邮龄达68年。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后,历任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并长期担任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贵阳市邮协副会长、顾问。 1931年郭润康踏上集邮之路。那时,他告别家乡到安徽蚌埠五洲大药房学业,每天工作之余就收集从国内外药厂寄来的宣传品、价目表等。他看到贴在信封上的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连…  相似文献   

11.
阿希梅伦博物馆里现收藏近一千件中国的青色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1956年得到的,是已去逝的赫尔伯特·英格瑞姆先生慷慨捐赠的。英格瑞姆是当时很著名的青瓷收藏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有许多著名的英国专家研究中国的早期陶器,他详细地记载了那些他曾在整个欧州所见到的有价值的器皿,这些器皿当中有公有的、也有私有的,还  相似文献   

12.
白寿彝先生和 2 0世纪中国史学有密切的关系。首先 ,他从一个爱国者走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反映了 2 0世纪一批进步史学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其次 ,他以兼擅博洽、专精而又独具卓识著称于世 ,这是只有那些勤奋、多思、富于创造精神的史学工作者才能达到的境地。再次 ,他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大力倡导历史教育、致力于一系列学术组织工作、完成宏伟的世纪工程———《中国通史》的编撰等 ,更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史学家才能做得到的 :作为新时期中国史学的一位杰出的建设者 ,白寿彝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3.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先生的生命终止在福建长汀,到今年(2005)已经整整70周年了。先生只活了短短36岁,而穿过了几乎双倍于他生命长度的无情岁月,留给我们的是怎样丰富而沉重的精神财富呢!历史无情,因为历史往往并不将机会赐给那些试图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但历史也有情,因为历史并不全是以成败论英雄,经过时间和人心的淘洗后,历史还会记住那些真正能够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物。70年过去了,先生被无数次地提及,享受过敬意、仰慕与追忆,也经历了谩骂、批判和仇视;被歌颂过、保护过、怜惜过,也被抛弃过、出卖过、杀戮过、怀疑过……江南第一燕20…  相似文献   

14.
“汉奸黄浚案”是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的一桩大案,近几年许多报刊都对此案的侦破作过披露,但却有些失实之处。钟高玉先生当年曾亲身参与侦破“黄浚案”,我们选发他的文章,意在澄清那些失实的情节。  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自2001年以来,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就夜以继日地造福三晋大地,人们不会忘记当年工程决策者的胆识和心血,也不会忘记那些国内外专家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周其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周其仁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当年,他作为引黄入晋工程体制改革专家组组长,为引黄入晋工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低调内敛、深沉博雅,他的大智大勇、远见卓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在云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在云南王煦华抗战八年,顾颉刚先生在西北甘肃、青海一年,在云南昆明一年,在四川成都、重庆六年。他在西北、四川期间的事迹,我已在本刊1993年第2期和四川的《文史杂志》1986年第4期作过介绍。现在再将他在云南一年的活动,略述于后。早在1937...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苏秉琦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在迎接世纪之交的时候,回顾苏秉琦先生在本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中为中国考古学所开拓的道路,展望这条道路在新世纪可能的走向,不仅是对苏先生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也会使我们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拥有更深刻的思索和更清醒的认识。一也许我们在谈论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之前,还是应该把目光先移向即将逝去的这个世纪,移向苏秉琦先生所作出的学术贡献。显然,我们想要追寻一代宗师的足迹,不仅是感叹他曾作出的那些远见卓识的学科建  相似文献   

18.
1900年,二十世纪刚刚揭开了序幕,向达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土家族一个小官吏家庭里。他一生饱经忧患,遭际非常,艰难地度完了六十六个春秋,最后被摧折于十年浩劫之中。先生是一位正直的爱国的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他一生所走的道路是崎岖而曲折的。他的勤奋,他的博学,他的甘苦,他的高尚品德乃至他的悲惨结局,常常引起人们的怀念和崇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探讨他一生的治学道路及其学术成就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王文泸先生退休后,在一次盛宴中,我真挚地向他敬酒:“我很庆幸自己在王总手下干活。一位下属,如果遇上一位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上司,那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他会不断地追求所谓的政绩,会想着法子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会把下属折腾得生不如死。”他笑着回应:“我也很庆幸咱们在一起共事。如果一位上司遇到一位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下属,那也是倒了八辈子霉  相似文献   

20.
《人物》2018,(1):120-121
李金水先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今年61岁的他精力充沛,面庞饱满,看上去和十几年前证件照上的他并无二致。他讲起过往的故事来语速飞快,中气十足,手掌随着说话的节奏抬起又放下。谈到那些令他感慨的细节时,他的瞳孔会突然放大,直直看着对面的人,即使隔着框架眼镜,依然能感受到他目光的明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