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南方文物》2012,(2):43-52,42
“考古学的区系类型”与“考古学文化系统”都是考古学的重要理论. 提出“考古学的区系类型”与“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中国考古学导向更广阔的空间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都是具有超前意识的考古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化”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考古学文化”也是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核心概念,因为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的科学,在西方一些国家,考古学本来就属于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身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进步,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提出修正.谢仲礼在《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考古学文化新界说》(以下简称《新界说》) 的文章.提出传统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只涉及物质文化,而忽视非物质文化.但“物质文化只能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这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不大相符.于是他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然而,无论是传统观点将考古遗存与物质文化等同.还是《新界说》认为物质文化是考古学  相似文献   

4.
夏商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江淮地区系指南到长江,北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这一地区大部分是低矮丘陵和平原地带,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也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已经发现的材料,证明江淮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有人曾指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东西考古学文化的交汇点”,正说明其所处地位的独特性.本文根据现有的材料,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相当于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些我个人的看法,敬求教正.  相似文献   

5.
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学家之一,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G·Childe,1892-1957)在考古学理论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城市革命”等学说,而且对考古学本身的概念也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论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他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定义和分析.中国考古学文化理论的本源便来自柴尔德.1959年,夏鼐先生向中国的考古学者介绍了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以及文化与族的关系等学说,长期以来这便成了我们进行研究的唯一准则.但是,夏先生所介绍的毕竟只是柴尔德文化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柴尔德的文化观是相当复杂的.从1959年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但中国考古学界对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理论一直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研究,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在整体上剖析一下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观,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对考古学文化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昆叔、巩启明合编的《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1991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8篇文章,分“综述”、“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方法”、“全新世环境”四部分,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环境考古学的性质、定义、内容、研究手段以及考古学文化发展与古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在某些遗址、某些地区的具体体现.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哲学思维中永恒的范畴之一.考古学诞生之初,其主要目标是解决文化的年代学问题,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环境的某些因子被作为参考、借鉴的手段.随着对农  相似文献   

7.
郭立新 《江汉考古》2004,(3):69-74,55
本文系统回顾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时空重建过程中的各种探索与争鸣,并对如何处理考古学文化交集现象,以及如何对考古学文化与类型进行界定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考古学文化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自身封闭的、与外界绝缘的孤立系统.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联系与继承、迁徙与传播的特点,不但决定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多元性,也揭示出考古学文化结构的开放性.就这个意义而言,考古学文化的“漩涡地带”,便是在文化的输出与输入的作用下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结果.易言之,文化与文化之间,以相邻地域为中心所进行的广泛而且频繁  相似文献   

9.
段培斌 《文物世界》2007,(5):23-24,30
考古学中的“文化”不同于一般人文科学研究中的“文化”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在一定时间、地域内,有着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质遗存”。这就规定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然是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实物。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考古学应当区别于其他学科,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否则,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就会模糊不清,考古学研究也就不能从其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去揭示隐藏在物质遗存背后的人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经过昨天的讨论,大家对“长江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倡导“长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取得了共识.我想,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长江文化”是在长江及其相关水系所网络的广大地域里产生和发展的古今文化,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
半坡文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一个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一词已经脱离了考古学文化的范畴,而成为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发展阶段的代称。过去那些因含有彩陶而被笼统地称为“仰韶文化”的各个“类型”,今天看来实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传统的所谓“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改称为半坡文化。迄今为止,通过田野调查和田野发掘所获得的半坡文化遗存,就其材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言,是同时期其它考古学文化所不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并构成人类自身区别于动物界、造成不同人们共同体分群之依据的产品的概括。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家所认识的在考古学遗存中所物化的古代人们共同体文化。文化理论是人类学家提出的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种种回答,考古学文化理论是科学的人类文化理论到考古学操作之间的中程。将考古学文化定义于不同的层面或方面以至整体全面,体现了考古学家对共同体文化把握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支配了他们研究古代人们共同体文化所能涉及的部分或全部,直接支配他们在田野阶段对古代文化的哪一类和哪一层材料或“信息”感兴趣;支配了获取这些材料或信息的手段、方法的选用和发展,最终支配了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整体水下。  相似文献   

14.
梁云  安婷宇 《江汉考古》2023,(6):120-130
“考古学文化”本质上是对考古遗存的一种群体性分类,与古代族群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葬俗来区分一个考古学文化内的不同族群,也可以通过葬俗的一致性来确认使用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同一族群。考古学文化各方面要素与族属的关联性,葬俗最强,陶器次之,铜礼器又次之,武器、工具最弱,葬俗在考古学文化族属研究中有很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古的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者多元的?上古的中国,地域辽阔,族类纷繁,考古学文化灿若繁星,无法用传播、扩散、辐射来涵盖一切,说一元无疑是荒谬的.从整体即中国文化来看,应该说是多元复合的.但从主体即华夏文化来看,却应该说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或者叫做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天有偏覆,地有偏载,上古文明的摇篮不出北半球的中热带到暖温带,大致在北纬15度至45度之间.中国从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到关东的松辽平原,有幸都在这个纬度带之内.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得天地之独厚,自然条件异常优越.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钟灵毓秀,在地形图上是浑然一块巨大的绿斑.它们都是平均海拔不高的冲积平原,来自太平洋的温润季风可以长驱直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几乎布满了这块世上罕见的绿斑.据已知的考古资料,长江流域有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即彭头山文化,距今8000年上下,与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出现的年代不相上下.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二元耦合的格局,大致可以说是:南稻北粟,南釜北鬲,南丝北皮,南“巢”北“穴’,南舟北车,…….玉器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绝,其中心在南方的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11日,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1931 -2011)教授因心肌梗塞于密苏里州克尔克维尔去世.在哀悼他的突然辞世时,世界考古学大会盛赞宾福德“以一己之力,激起考古学的一场知识运动”,“其乐观主义和学术热情足以影响了数代考古学家”.早在1999年底,《科学美国人》杂志就称,宾福德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宾福德的学术生涯几近半个世纪,明年就是宾福德发表新考古学宣言——《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五十周年纪念日.这半个世纪正是考古学史上告别分类-历史阶段,步入过程主义考古学和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宾福德不仅开启了新考古学潮流,而且一直站在考古学研究的最前沿.无论是早期对以基德( Alfred Kidder)的中西部修正分类方案为代表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的鞭笞,还是晚期与霍德( Ian Hodder)就考古学中的象征主义的交锋,还是与同属新考古学的施斐尔( Michael Schiffer)的行为考古学在中程理论上的论争,宾福德都有重要的论文.虽然宾福德为考古学提供了第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绝不可低估他在众多具体个案上的卓越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湖熟文化的年代范围.过去曾认为“上限可至殷商末期甚至更早些,……下则可至战国时期.1954年,虞侯矢簋的发现与研究,使吴国建国史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70年代以来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发现与研究,把吴国物质文化面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于是产生了“湖熟文化”的名称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疑问.笔者认为“湖熟文化”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对其年代范围重新加以确定.虞候矢簋铭文表明吴国是周昭王时期分封的国家.在此以后的考古学文化应称为吴  相似文献   

18.
论新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宾福德(L.Binford),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考古学家.新考古学又称进程考古学,是由宾福德于60年代倡导的,指的是从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研究考古学.这一理论方法对当代西方考古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是宾福德1968年主编的“New perspectives ofArchaeology”一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新考古学的思想,对于了解当前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文章中的观点,我们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不可以不了解,这便是译者向考古界同行推荐本文的目的.本文原名“As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基本上按原文译出,在少数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删动.  相似文献   

19.
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各考古学文化有着长期密切的接触,其分布范围向西抵达滁河流域,北界大体接近淮河干流,东临黄海海岸,南抵长江,是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廊道。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末,夏先生在《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义中谈到了有特定含义的“考古学文化”与一般m语中“义化”的k别,并对考古学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IlllLI年来,成为我国考古界的传统认识。进入九!年代,有一些研究者对考古学义化概念进行了一翻反思和讨论,不满足以往的解释,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过L的考古学义化概念,“比较多地注意物质遗存,而对其中所包含的非物质方血的州素不够重视”,H而对考古学义化概念予以修正,重新作了界定。I到有的研究者提出过L考古学义化概念“始终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闲之内”,“应作人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