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百年潮》2017,(10)
正孙毅将军是我军有影响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军事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笔者有幸在他身边工作、学习、战斗,前后长达六七十年。将军生前曾对我细说他多次聆听毛泽东教诲的往事,令人难以忘怀。有幸结识毛泽东孙毅曾在旧军队谋事11年,风雨漂泊,历经坎坷。他所在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步入中国工农红  相似文献   

2.
宋沉 《纵横》1997,(10)
提起孙毅将军,军内外许多人都很熟悉。他总喜欢穿一身洗得褪色的绿军装,戴着一顶军帽,当他在街上行走时,仿佛是一位普通的战士,迈着军人般坚毅的步履。那一撇由浓黑变花白的胡子伴随着他走过了战火纷飞年代成为他极富个性的特征。 孙毅 1904年5月出生于河北大城县一贫民家庭,童年时没有欢乐,贫困潦倒的家境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一年到头都是睡土炕,连个铺的东西都没有,家里除了过年吃点白面,平时就是红高粱……记得母亲时常嘱咐我,在外面不要和别人一块上厕所。因为老吃红高粱,拉出的尿也是红的,怕别人笑话。”  相似文献   

3.
史东篱 《文史春秋》2006,(4):M0002-M0002
孙毅是毛泽东特许留胡子的将军,毛泽东叫他“孙行”,人们称他“孙胡子”。  相似文献   

4.
孙毅将军,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孙行者"、"孙胡子"。1904年5月12日(清光绪30年3月27日)出生于河北大城县一个贫农家庭,曾在旧军队谋事12年,终没有找到出路。1931年12月14日,他所在的西北军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等直接领导下工作,并跟从他们左右,交往密切。他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2师参谋长时,在前线曾有10个日夜和毛泽东主席住在一个房子里,聆听领袖教诲。  相似文献   

5.
195 2年 1 1月 2 2日 ,毛主席由南方回京途中 ,在保定做短暂停留 ,跟随的有罗瑞卿等同志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薛迅陪同。主席很喜欢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五四运动爆发前来过。 1 949年 3月 2 4日 ,由西柏坡进京时也在保定住过一夜。孙毅同志等还用保定的特产面酱、小驴肉及白洋淀的鱼虾招待过他。主席说他当时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忧心忡忡 ,向身边的同志讲了李自成进京的故事 ,以史为鉴 ;另一方面 ,因北平的和平解放 ,又如释重担。北平作为千年五代帝都 ,它的历史文化 ,古建文物 ,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华 ,能得以完善的保护 ,为之幸…  相似文献   

6.
共和国历史上有三位年过百岁的老将军,他们是孙毅(1904-2003)、童陆生(1901-2001)和吴西,其中前两位已经去世,吴西则是全军唯一健在的百岁将军,也是在世的开国将帅中年纪最大的仅存的1955年授衔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将军,红七军唯一健在的将领。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了。  相似文献   

7.
正1994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一代骁将千秋英名——深切怀念陈正湘同志》一文,作者是我军第一批授衔的上将、中将,包括肖克、杨得志、王平、罗元发、袁升平、孙毅等。能够得到上述将领联名著文盛赞,可见开国中将陈正湘其人的不凡。一陈正湘,原名镇湘,字逸成,1911年9月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6月10日,由金塔县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中国甘肃网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塔文化专题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召开。来自北京、新疆、宁夏、青海及甘肃的十几位相关专家学者及酒泉市文物管理局、金塔县文物局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参会。为大力宣传、推介丝绸之路塔文化,揭示金塔县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论证在金塔建设全国首家丝绸之路塔文化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塔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等相关议题展开学术研讨。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孙毅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中国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首先揭露武汉大学“ 6·1”惨案的新闻记者陈仰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已45年了.他是解放战争时期武汉新闻界英勇就义的唯一烈士.陈仰平祖籍广西桂林,192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28年以后,他父亲陈显功先后在汉口地方法院任民庭推事,在汉口当律师.他随父在武汉居住上学.1935年他姐姐、哥哥受“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陈仰平从小受姐姐、哥哥的熏陶和影响,有强烈的爱国心.1938年武汉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的文字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源于他生活中的诗意哲学. 以苦作乐的哲学.汪曾祺的一生有许多不幸,这些不幸在他看来都充满诗意.他打成右派后,在昆明纱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呆了四年,前两年扛过八十公斤重的麻袋粮,干得最多的是喷“波尔多液”农药.后两年是在研究所打杂,主要是与马铃薯打交道,画《中国马铃薯图谱》,还写了许多与马铃薯有关的文章,俨然一个研究马铃薯的专家,过年时还带着自己种的马铃薯回家,与家人共尝.那四年,他与当地的人非常亲近,相处很好.他认为,在纱岭子这几年,对他确立今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汪老的人生平淡、传奇而又充满诗意,在这充以苦作乐的诗意人生中,他写下了许多充满诗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林春水,台湾新竹人,1928年3月生.他生长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年代.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压榨,使他从孩提时代就激发了自强和上进的精神.他盼望祖国强大,国家统一,台湾同胞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台湾光复时,他高中毕业.1948年他以台湾“公派生”资格考取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当时国民党政权面临全面崩溃,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深得人心.但是许  相似文献   

12.
张光年 《百年潮》2002,(1):61-63
冯乃超同志是我的老朋友和情同手足的老大哥.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者.我们大约在1935年就认识了,那时我们都在武汉,他在湖北省民政厅,我在武汉搞戏剧运动,得到他大力支持.1936年他的夫人李声韵应邀在我组织排演的一出外国话剧中饰演女主角,来参加过几次排练,后来她因身体不好,没有正式出演.  相似文献   

13.
卢弘 《百年潮》2004,(7):66-67
<百年潮>2004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徐梦秋的.徐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当年红军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我曾在红军和长征史料中,见过一些他的文章和照片.只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各种革命历史著作中,几乎都不提他了,原因是他后来在新疆叛变了革命.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件事却使此人一度又"浮现"出来.这是当年的一件轶事.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5.
1978年7月28日,是我人生中应该记下来的一天.在那一天,我和大姑姑、大姑爹一起,从长沙动身去看望软禁在安徽大别山中的父亲——李锐. 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经整整11年又两个多月了,我对他已经非常、非常陌生.确切地说,其实我从来也不曾非常地亲近过他.小时候打有了记忆起,父亲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我,他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头5年半都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在那些周末,他很少在家.  相似文献   

16.
黄恒美 《百年潮》2009,(12):38-40
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1975年我在中央读书班(地点在原中共中央党校院内)学习的时候,与他同班,从而相识、相知.此后和他有过不少接触,受过他的教导.他逝世后,我时常想写点回忆片段,以寄托怀念之情,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未能如愿.如今我已从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职位离休在家,多有闲暇,往事再现心头,因此萌生写点东西的念头,以了心愿.  相似文献   

17.
在1933年纳粹掌握德国政权前夕,爱因斯坦流亡到了美国.1940年10月1日,在二战的连天烽火中,爱因斯坦和他的养女玛戈、秘书杜卡斯宣誓成为美国公民.1955年5月,爱因斯坦在美国去世,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悼词中说:“他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于此地找到了自由的气息,为此美国人民深以为傲.”  相似文献   

18.
肖枫 《百年潮》2009,(8):46-52
对耿飚同志,我习惯叫他"耿部长".耿飚是在中联部干过大事、为我们党立过大功的人.老中联部人没有不晓得他的.他1971年来中联部,1979年离开进入中央,在中联部足足干了8个年头.耿飚在中联部这8年里,正是党和国家最危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吴稚晖这个名字在大陆已经不大提起了.他是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我们的史书上通常将他视为国民党政客.他虽早年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却到国民党里做了官,1927年又极力赞同蒋介石的血腥镇压.  相似文献   

20.
尼古拉斯.罗德斯(Nicholas Rhodes)是英国卓越的钱币学家。他1946年生于伦敦,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收集钱币。八岁时,他幸运地得到了令人敬重的渊博的伦敦已故钱币商阿尔伯特.鲍尔温的悉心指点。鲍尔温不但鼓励他收集钱币,而且指导他进行独立的钱币学研究。在学校里,他发现了一批很好的钱币遗赠。于是年少的他就开始在课业之余进行认真的研究。1963年,英国钱币学杂志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发表了他有分量的论文处女作《威斯敏斯特公学收藏的盎格鲁—撒克逊钱币》,那一年他才16岁。在写作过程中,他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