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7,(4)
青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年来不断积累和发展而成的生活习惯,以及贯穿始终的藏传佛教文化,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创造和发挥。它所蕴含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保护理念,不仅有利于实现对生态的保护,还能更好的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辛让平 《攀登》2011,30(2):59-61
人类必须文明地对待自然,应坚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两个原则。平等对待的原则是为了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为了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这两条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胡晓 《安徽史学》2016,(3):144-151
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变迁、传承和内涵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自然人文环境对各种类型地名的语言和实体内涵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在全国地名普查、规划、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环境对河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靳松安  张进 《中原文物》2004,24(4):31-35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北地区商贸活动与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较大差异,使得西北与其他地区互通有无成为必然,为西北商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了西北地区经济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自然和人文环境也对西北商贸活动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是占主导地位,这也是近代西北商贸活动一直能较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汪泉玉 《神州》2012,(28):229-229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建立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的道德伦理,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贵州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还应强调政治文明的构建,并且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全体一致通过将云南“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人称赞的是,提名区域的居住人口已达31万左右,但这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风貌。在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评价报告里,也明显提到了对“三江并流”区域内生活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赏。“三江并流”地区何以保持本区域自然环境相对平静、生态系统功能正常运作呢?在考察其中的因素时,当地居民的宗教文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自然和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宗教又属于文化的一类。在“三江并…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与所有生物的存在一样,多姿多彩的民族语言、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保证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村是其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也是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地区峰峦耸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因地就势建造家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文章从畲族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村落自然环境,对景宁地区畲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今后更好地保护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遗产的保护起源于二战时期。当时很多国家的遗产因为战争而遭受破坏,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国际社会呼吁建立一个组织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个观念十分先进,当时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的宗旨可以囊括保护世界遗产的理念: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遗产不仅是为了当代人,更为了子孙后代;把自然和文化遗产纳入一套标准框架内。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运河遗产及其保护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锋 《中国文化遗产》2011,(6):12-20,10,11,6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各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动态性和在用性等特征表现为尤其困难.我国是最早开凿和利用运河的国家之一,也是拥有运河数量最多、长度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运河保护面临问题最多、最尖锐的国家。以拟申遗的中国大运河为例,阐述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运河遗产保护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期望对解决我国运河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是人类认识水性、利用水系、发展农业、预防洪灾、开展水运的智慧体现,运河遗产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传承并相沿成习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模式.本文就满族与鄂伦春族的生育习俗进行比较分析,来看民俗对其民族的繁衍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意蕴.满族作为一个非常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影响,并善于把优秀文化迅速融和到自己文化之中的一个优秀民族,以颇含科学原理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发展壮大民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鄂伦春民族因其相对原始封闭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一些鄙陋的生育观念,使得妇女孕期和分娩时得到的保护极少,婴儿成活率极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思维意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习俗,而不同的习俗就会对其民族或社会群体产生不同影响,甚至影响到其民族的繁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学庙一度式微.近年来,或出于复兴儒学或出于旅游开发等角度,各地逐渐重视对现存学庙的保护与开发.福建现存的学庙大多始建于宋、明时期,分布于闽南、漳州和龙岩等地,究其原因,与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文教风尚发展程度、地方行政建置变迁及移民对福建地区的地域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提倡多元文化论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为了更好地遵循其“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履行并强化自身征集、收藏、交流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促进文化和国家的统一性,并为地区或国家创造一个更好的全球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历史是由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种、民族乃至国家的历史构成的,起源于不同化与历史背景下,并拥有各自的不同理念与习俗之不同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的长期共存,才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真实面貌。约从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和次第扩张,近现代的世界才开始逐步出现并形成为一个以西方明为主导的全球性体系,而明程度曾经高于或至少不亚于西方世界的广大第三世界地区则逐步沉沦衰落,  相似文献   

20.
赵越 《满族研究》2007,(1):94-99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满族在面对自然与利用自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和观念,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形态,并对清王朝前期的某些统治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