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珊珊 《神州》2013,(8):255-255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又以棉纺织工业部门为先导产业。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具有广阔的棉纺织品需求、消费市场,人们对纺织品需求和消费的增加,成为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纺织业部门最先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夏军 《民国档案》2005,(1):39-47
西藏历来为优质羊毛的出产地,民国初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与掠夺,西藏羊毛大多为英国商人收购。抗战后期,国民政府为改变英国把持西藏羊毛收购的局面,收回利权,并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制定了收购储销西藏羊毛具体办法。该组史料辑自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暨桐油研究所档案,对研究抗战后期西藏经济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均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从玫瑰战爭后,在英国建立起都鐸王朝的孷普?王权得到巩固。在十六世紀初年英国在欧洲只不过是个第二等的国家。从全国人口而论,只不过三百万;就版圖来說,仅包括英格蘭及形式上附屬的爱尔蘭。但是,英国在工業發展上,却是占着欧洲首要地位的国家;而在商業發展上,也是居着欧洲重要地位的国家。对此我們試圖加以初步的闡述,冀拋磚引玉,以就教史学前辈們,借获教益。百年战爭后,英国羊毛紡织工業有着長足进展。特别是到了十六世紀中,呢絨業已經变成英国工业的最主要部门,也成为英国的“民族工業”,羊毛停止出口。因为英国在中世紀里素以出产质量極好的羊毛聞名于世。它的主要市場是佛蘭德尔和意大利。百年战爭后,英国丧失佛蘭德尔这个主要市場庋谝欢ǔ潭壬弦哺哟碳て浔竟哪亟q生产的發展。并且呢絨業發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我們从呢絨出口的增加与羊毛出口的縮减的兩种比例的圖示中,可以看出它的發展梗概:在一三五四年,呢絨出口量可以統計的不少于五千匹,在一五○九年,則是八万匹,到了一五四七年則增到十二  相似文献   

4.
《环球人物》2012,(28):40-41
10月15日至21日,英国伦敦举行"羊毛周"活动。图为4名女模特牵着羊在牛津街上行走,号召人们将不需要的羊毛制品捐赠出来,进行回收利用或再出售。  相似文献   

5.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2,(14):10-10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肇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以手工纺织业的机械化为标志。  相似文献   

6.
英格兰西部诸郡是14至16世纪英国毛纺业的主要生产中心,是英国出口的宽幅优质呢绒的主要产地。西部毛纺业主要是乡村毛纺业。在西部毛纺业中,还较早出现了包买商制度和集中手工工场这些新的生产组织。然而,这个英国“原工业化”的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却失败了。由于羊毛供应不足和羊毛质量变差,以及东部地区新呢绒工业的竞争,西部毛纺业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它没有引导西部继续向工业化挺进,也未能根据形势变化而转变发展方向、找到新的经济生长点。这个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18世纪起却成为英格兰最不富裕的地区之一。英国西部毛纺业的跌宕命运,值得我们对“原工业化”论题作多向度反思。  相似文献   

7.
袁悦幸 《神州》2014,(12):281-281
煤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包括易挖掘,高热量,低价格的特点,煤最终走上历史的舞台并最终成为工业发展的主燃料变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各国也纷纷开始效仿英国的发展道路,从轻工业的纺织业始,以重工业的大量修建铁路终,煤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国是纺织业大国,但大而不强,2005年配额制完全取消后,纺织业面临新的困惑。为了实现纺织强国的梦想,在纺织业发展中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来解决纺织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维吾尔族现有五百九十五万人,是新疆十三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维吾尔族人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这里是著名的丝绸古道必经的地区。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塔里木盆地的中央是世界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风沙危害严重,勤劳智慧的维吾尔族人民,一代一代地和大自然搏斗,战胜了风沙与干旱,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绿洲,使塞外变成了江南。在古代,维吾尔族人就种植了棉花和桑树,发展了养蚕和纺织业,由于新疆盛产优质的蚕丝、棉花与羊毛,这就为地毯编织生产提供了最…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生产基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湖北地茂物丰,自古以来就是棉、桑、麻的产地,家庭作坊式纺织有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纺织生产也有100多年。1889年11月,清朝政府调当时洋务派巨擘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他在湖北开创新政,兴办实业,于1892年在武昌创办机器纺织业,建成纱锭3万枚,布机600余台的布局。设备购自英国,生产、技术与管理均聘请英国技师,工人有2500多人,奠定了湖北纺织工业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1.
在18世纪,英国大众服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色彩单调、质地粗糙、缺少装饰品的服饰逐步被色彩多样、质地优良、舒适美观、时尚得体的服饰所代替,即使是贫穷的人也购买时尚漂亮的二手服饰。一方面,服饰消费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大众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服饰消费欲望;服饰消费的变化也与家庭决策的改变以及婚姻、职业、非自愿消费、服饰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服饰消费又推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服饰消费不仅刺激了英国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且还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是一个有着悠久纺织历史的地区。已发现的考古遗存证明,福建的纺织业萌生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在宋元时期已达到中国乃至世界纺织业工艺的  相似文献   

13.
郭爱民 《世界历史》2008,(4):115-121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圈地运动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乡村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逐渐衰败,导致工人严重失业,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下降,骚乱频仍。为缓解社会矛盾,重塑自己在乡村社会中的形象,贵族地主提出了份田运动的倡议,份田制度逐渐得以建立。份田以精耕细作为特征,属劳动密集型农业。它的推广,补充了济贫法的不足,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农村的社会矛盾,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为英国世界工场地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英国商人阶层虽然反对政府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并且主张母国与殖民地之间保持和平关系,但这些反应主要是在经济利益推动之下的权宜之计,而并非出于改变帝国内部关系的深远考虑。英国商人在对殖民地问题做出反应时,是以"不损害帝国主权"作为底线的。这种情况与英国商人阶层在英国政坛上缺乏足够的代表力量结合起来,限制了英国商人阶层在影响英国政府政策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接近英国,基本跨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她在英联邦中地位的提高,以及近二十年来在南太平洋地区影响的扩大,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这一切固然是经济、政治及军事的影响与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畜牧业在澳大利亚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的羊毛及其加工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英国抑奢法对服饰的管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世纪英国社会奢侈之风盛行,人们争相购买昂贵的进口服饰。这不但造成大量黄金外流,而且严重破坏了身份等级秩序。议会和枢密院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抑奢法,规定某些质地、颜色的服饰专属于某一等级。然而,抑奢法并不适应英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也缺乏坚定的执行者和拥护者,所以收效甚微。但抑奢法的失败使都铎政府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由"重金主义"转变为"重工主义",却有利于毛纺织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33年中国提高进口关税,是在主权范围之内的合法措施,并带有较强的保护关税性质。‘棉制品进口税率大幅度的提高,是这一次关税改订最明显的特征。本文分别研究了中国民族纺织业、日本在华纺织业和日本国内纺织业与此次关税改订的关系,进而对中日之间围绕关税改订和棉麦借款进行的交涉,做了述评,指出了1934年关税再改订既有财政上的原因,更是国民政府内部对日妥协政策占支配地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在寒冷的冬季,羊绒、羊毛制品是我们保暖的最佳选择之一,羊毛纺织品以其华贵高雅、穿着舒适的天然风格而著称,而羊绒则有着"软黄金"的美名。羊毛,即羊身上的毛,它是人类在纺织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也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由于其保暖性好,弹性强,可用于制作呢绒、毛毯、毛衣等生活用和工业用的纺织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事实上,羊毛和羊绒是不同的,只有出自山羊身上的绒才叫羊绒,也就是山羊绒(就  相似文献   

19.
丁晓杰 《史学月刊》2007,(10):73-80
日本树立伪蒙疆政权后,为了掠夺该地区丰富的畜产资源,实行畜产统制政策。羊毛统制是畜产统制的核心,即对绵羊的增产改良、羊毛的收购、对外输出等,实行强制性的政府指导、控制措施。其中,绵羊改良是羊毛统制政策的重点之一。为了获取重要战略资源羊毛,日本将该地域作为大陆绵羊改良的基地,通过伪蒙疆政府、日系企业、蒙古绵羊协会等组织对肉、皮兼用型的蒙古原种绵羊进行改良,实质是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羊毛这一急需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20.
岳蓉 《史学月刊》2006,2(9):59-64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从权力政治学的角度考察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可以发现,中世纪王权在权力政治发展中的演变历程正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积累过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国家原则对封建原则的消解;二是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的冲突与斗争。在这两方面作用的互动过程中,王权在国家原则的制约下巩固与发展起来,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决定性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