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思华 《神州》2012,(6):6-7
天津皇会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皇会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天津皇会的申报和保护单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多年来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本文就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对天津皇会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其他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展开探讨,说明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将阐述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使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化传承职能得到更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霄冰 《民俗研究》2012,(6):112-122
在生活中自由自在生存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然会受到官方和媒体等外力的影响,变得官方化、商业化,表演色彩也会加重。遗产化后的民俗文化得以本真和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实实在在的传承主体。民俗的传承,不仅有赖于个体的传承人,而且更加有赖于传承人之后的那个民众群体。  相似文献   

3.
日本法律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超 《民俗研究》2008,(2):26-35
在我国目前大力开展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到“民俗文化遗产”的有关问题,往往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承”或“民俗”(folklore)相等同。本文集中介绍日本法律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界定及其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希望对我国学术界在讨论与“民俗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问题时,能够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日常生活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更完备的学术视野,还为其价值实现提供了现实社会基础。在日常生活逻辑中,民俗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稳定的、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现代技术的"另一种生活技术",代表着传统的民俗生活方式,保证了日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现代化背景下,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支配、"现代性的逃离"和民俗生活向往引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自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今获得了合法性和更大的话语权。作为"另一种生活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命运取决于它能否重回日常生活并发现满足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4,(7):1-1
<正>"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构成细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民俗不仅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还增强着民族凝聚力。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如今,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多还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许多民俗渐趋式微。太平堡龙船盛会是江西省龙南县客家人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一项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它在近年来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地客家人利用民间智慧,依靠宗族权威,发挥精英力量,采借国家符号,凝聚商人资本,在汲取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多元互动,共同推动了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经营与智慧,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应坚持民众主体化、传承活态化。  相似文献   

7.
赵锦萱 《风景名胜》2020,(1):0216-0216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化大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遇到的困境,本研究基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瓶颈分析,研究了数字化对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数字化对策可以有效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相似文献   

8.
袁洁 《旅游纵览》2022,(13):105-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这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象,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却在逐渐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同时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以期能够为旅游行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成为一场全民的文化运动,在看似热闹的保护背后却隐藏着对文化的无视甚至无知。如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北方的布老虎文化,作为原始图腾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正随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诱惑而遭到破坏,其本源的民俗文化内容和手工制作技艺不断遭到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行动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寻根,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对文化源头的记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寻找一种有效的工作框架。抢救和保护不能忽视文化本源,对于精神文化的源头记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张明生 《文物世界》2004,(6):62-62,48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刚起步,它应当怎样发展和运作,这是大众所关注的。笔者以为:刚起步的山西民俗博物馆,不仅要保护、收藏、展示民俗文化,更要有一种义务和使命感,把山西的民间艺术保护好,把山西的民间手工艺从濒临失传与消亡的困境中拯救出来,使它们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民间手工艺是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它的制作方法、技艺、流程等均具有非物质属性,其载体是民间艺人,若没有人去继承,民间手工艺人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另一方面,民间手工艺的直接产出物——艺术品,又是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物质…  相似文献   

11.
吉薇羲 《神州》2013,(1):24-24
酥油花是藏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酥油花的技艺传承方式,在技艺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合理分析,可以提高我们对藏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度和尊敬度,并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2.
董秀团 《民俗研究》2009,(2):143-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除了整体性的原则和措施,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探讨其传承和保护问题。说唱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云南为例,当地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保护与传承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仪式型说唱艺术.应关注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主导性;生活型说唱艺术,应强调传承人的关键作用;表演型说唱艺术,应以观众为核心来考虑其传承和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云露 《风景名胜》2021,(4):0056-00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因历代相传被各自民族视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形式而存续下来。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变迁与碰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民俗类型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失序的现实困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文化魅力独具,享誉海内外。本文结合重庆市万古鲤鱼灯的起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以及万古鲤鱼灯舞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品牌效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杜鹏跃 《民俗研究》2022,(2):139-147
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健康生活的提倡,民俗体育从国家、社会与学术层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山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民俗体育经历了从齐国的"民俗体育"、鲁国的"礼乐体育"向齐鲁民俗体育合流发展的演变过程.当下,齐鲁民俗体育遗产既丰富多彩,也呈现出传承不平衡的特点:黄河、运河沿线武术的传承最为兴盛,而棋类、拔河等体育活动则日益衰落.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齐鲁民俗体育加以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种类,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物质类文化遗产的那种稳定性,他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具有变异性。这种活态变异性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多困难,而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传承人的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传承人保护方法展开评述,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传承人保护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赵锦萱 《风景名胜》2020,(2):0015-0015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加,为了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从新媒体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通过分析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通过新媒体实现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并提出了有效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露 《神州》2012,(9):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丰富群众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分析"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条件,意在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辽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承载着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特别是对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具有深入性和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理论建设、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长效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遗产的遗存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寻求一种既满足其遗存价值保留又满足经济价值实现的协调发展方式。为充实和完善这一研究成果,本文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蚂[虫另]节为个案,分析蚂[虫另]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壮族蚂[虫另]节传承与保护现状,探讨蚂[虫另]节进行开发式保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就如何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提出相应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