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千世界中出人意料的事真是多矣!地处边题的温宿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志书的温宿县,竟然在方志人物志的编纂中成功地闯出一条生人人志的新路一在人物志中,除设“传”、“录”、“表”外,还记载生人事迹即先进人物事迹。温宿人轻装上阵,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物志编纂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温宿人的创新意义略论一二。一、生不立传与生可入志众所周知,格守“生不立传”之原则并非始于本届修志。“郡志之例,人物违世而后立传,此史家之常法也”(嘉靖《淳安县志凡例》)。“史传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章学诚《修志十议》)…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 提升志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方志半人物,人是志书记述的主体。新方志编修者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编纂理念,以人之活动为主线,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一地人类活动总貌,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新方志纠正了“方志半人物”的偏重和经济内容记述薄弱和弊端,增加充实经济内容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重经济、轻人文的倾向,编纂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编纂理念上有所薄弱,其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续修新志应从总结始,总结又应从“志果何物”始,总结“志果何物”应从多年争论的关键性问题始。文章概括出关键性的5个问题:志书的本性是什么?志书的属性是什么?志书的特性是什么?方志的功用是什么志书的体例是什么?文章的基本答案是: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方志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方志具有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资料性、规范性,方志的功用是汇集、保存文献资料,资治、教化、备查。在志书体例方面坚持详近略远,生不立传。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届修志初期,有方志学家提出主张:志书不是图片集,不应当多放图片。有些初人志界者,出于对名家的崇拜,在志书出版时真是遵守了,尽量少放图片0但也有些志书编纂者,不知道有些方志学家的意见,为了提高志书的档次价值率,多放了些图片,情况多样,不一而足。《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九条要求:“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志、传、图、表、录等。”将“图”排在第四位。在印制的志书上,排在什么位置呢?本文探讨。  相似文献   

5.
提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学会积极主办学术期刊,召开学术会议,举办论坛,组织方志工作者开展方志理论研究,编纂教材讲义及学术专著,取得丰硕成果,为完善志书体例、指导志书编纂、推动法治建设和方志学科建设服务,促进了方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新方志编纂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存在一些理论偏差,如特载、专记的滥用,述而不作、生不立传的原则受到挑战与否定等。  相似文献   

6.
方志要增强可读性以吸引读者,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通过设计周至篇目、选写志书内容、灵活运用笔法等手段,增强了志书可读性,值得二轮志书编纂者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7.
传统方志中记人载事的一个原则,是编纂者一般不对所记载的人、事、物发表议论,评议得失是非,即所谓“述而不议”。有的专家认为新志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朱祥清在《新编方志体例比较与思考》中,将“叙而不议”列为方志体例的“五大特征”之一。而从新方志的一些已出版志书或送审稿看,这个原则已被有意或无意地革新了。本文拟对此予以研讨,  相似文献   

8.
续修新志应从总结始,总结又应从"志果何物"始,总结"志果何物"应从多年争论的关键性问题始.文章概括出关键性的5个问题:志书的本性是什么?志书的属性是什么?志书的特性是什么?方志的功用是什么?志书的体例是什么?文章的基本答案是: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方志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方志具有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资料性、规范性,方志的功用是汇集、保存文献资料,资治、教化、备查.在志书体例方面坚持详近略远,生不立传.  相似文献   

9.
图表是志书不可或缺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志书中有增强史料完整性、科学性并能起到佐证其真实性的作用。“无图不成志,有志必载表”已成为当今方志学家们的共识。志书编纂者要充分认识图表在志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届各地新方志编纂都比较重视人物的收录和记述,但人物撰写仍然遵循中国方志界“生不列传”的陈规,只将少许在世人物事迹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到各专志的有关事件中,大部分内容干脆记事不记人。结果,各地新方志记述去世人物的《人物传》是成功的,对在世人物的记述却因编纂者受陈规束缚而发生了记述上的偏差。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志书的史家法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修志者对志书整体性的追求,做到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很关键。乾隆《西宁府新志》的编纂者杨应琚对“史家法度”有着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借助著述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他尽可能地体现方志的整体性,为乾嘉时期史派方志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置,既是旧志书的传统篇目,又是新编地方志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它在新、旧志书中的含义却大相径庭。最近翻阅了几部新志书和志稿,“建置”部分从标题、篇目到内容及其记述方法,可谓“异色纷呈”,五花八门。这是编纂者对“建置”概念的理解不同形成的。为编纂《乌苏县志·建置篇》,笔者学习了有关理论和志书、志稿,少有所悟,现将自己的肤浅心得梳理出来,以就教于各地各界方志同仁和老师。  相似文献   

13.
林浩 《福建史志》2007,(1):23-25
志书篇目是方志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特色,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因此篇目设置历来被方志学家和方志编纂者所重视。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橥(《方志学》作者)认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志例丛话》作者)也提出.一部志书的优劣.“但阅其门目,  相似文献   

14.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5.
志书中编排照片 ,既是新方志编纂中的一项新事物 ,又与方志传统相一致。古人云 :“无图不成书 ,有志必有图。”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 :“图者 ,史之无文词者也。无图 ,则不足表形象 ,志书不得不冗。”(《章实斋论文集》)胡乔木同志曾说 :“因为有些问题 ,用文字不容易表达 ,附一张插图 ,就容易把事物说清楚。”(《上海修志导向》)照片在志书中的运用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文字记述缺憾的补充 ,也是志书整体形式上对文字记述不足的补充。新方志运用照片强化志书“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 ,提高志书质量 ,反映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现已基本结束,面对已出版的州志和8部县志,体味着志书散发出来的历史与现实的气息,作为州志编纂者,内心充满“十年磨一剑”的沧桑感。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又面临年鉴编辑及续修志书的任务,修志工作还任重道远。为了将来的志书续修打下坚实基础和更高起点,有必要为文山州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方志理论的研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文章择其资料性与著述性,继承传统与体裁创新,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改革开放集中记述与分散记述,生不立传与人物简介,特载、专记设与不设,突出地方特色升格与不升格,第二轮志书是否复载前志内容等相互对立的理论观点,分析形成发展过程、二者关系、争鸣视角。  相似文献   

18.
人物卷是新志书中最吸引入的一个部分。人物因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成为一地地域文化中的亮点。通过了解入志人物的精神风貌,激发读者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并以乡情为纽带。更好地争取外力建设本地。这就是新方志人物卷“名人效应”的体现。作者还讨论了续志人物传编纂应解决的一些问题:定位要准确,写法要生动,入志人物的选择层面要拓展。客观对待“生不立传”。  相似文献   

19.
随文插图是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历代修志都十分重视图体的运用,以充实志书内容。宋代史学家郑樵认为,图与书相辅组成,必兼而有之,为书者,不可以无图。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说,“图可得形象”,志书无图不可以表形象,图可以使览者一望而周知也。现代绘图技术、摄影技术,为新方志运用图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新方志对图体运用极为重视,一般志书都配有大量彩色、黑白图照,无疑使志书增色不少。然而,不少志书的图照都集中于卷首,随文插图极为少见,极少数志书甚至没有一幅随文插图。这些志书编者忽略了运用插图表达事物,似乎随文…  相似文献   

20.
广西首府志———《南宁市志》在市民的翘首盼望中出版了 ,这是近千名修志工作者 17个寒暑辛勤劳动的结晶。我作为一名方志工作者 ,又是南宁市的市民 ,有幸参与市志的部分评、审工作 ,因而读之感到特别亲切。整部市志四卷五册洋洋洒洒770多万字 ,短时间要作出全面评介谈何容易。现仅就自己接触较多的综合卷 ,结合总结本届修志的经验教训 ,谈谈市志编纂者所作的探索及本人受到的启迪 ,以求教于方志同仁。(一 )增强志书记述内容的大众性 ,是扩大志书读者面的有益尝试。志书历来被看成“官书” ,因为它是“官修” ,为长官“资治”、“教化”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