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法惠 《史学月刊》2004,(8):115-118
汉代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川陕,南控荆楚,既受中原风俗的影响,又受楚风俗的濡染。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南阳提供了融会南北文化的空间优势,铸就出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潘明娟 《民俗研究》2009,(3):99-111
对《汉书·地理志》辑录的朱赣“风俗”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可知西汉后期完整的风俗区划层次体系,即5个风俗圈、13个风俗区和26个风俗亚区。《汉志》认为,风俗具有时代性特征和风俗区域观念,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对风俗区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风俗演进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建中 《史学集刊》2001,3(1):46-52
民国处于中国风俗从古代到现代转化的过渡时期。国外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和中国本土的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事象。这些风俗事象又与乡村的风俗形成对照,并且也在互相影响。如此,这一时期的风俗就呈现出显明的时代特征,和其他历史时期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4.
罗树杰 《民俗研究》2006,(1):251-256
由徐杰舜任主编,徐杰舜、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陈顺宣等撰写的《汉民族风俗史》终于在2004年12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分导论·先秦汉族风俗、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和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五卷,书后附录徐桂兰、唐怀宣等编写的1949—2000年汉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岑溪新旧婚姻风俗,反映当地婚姻风俗特点,体现风俗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第二轮志书断限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风俗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记述。认为风俗类的篇目"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妥当"。主张注意记述的全面性,门类设置齐全,涵盖风俗各方面;在章节后设附录,补充正文不足。注意记述新出现的风俗和传统风俗形式中新增加的内容,体现风俗时代特点。注意记述本地风俗和外地的不同之处,记述本地区内的特异风俗,体现风俗地方特色。注意记述风俗事象的模式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历代史书与地方志都十分重视对风俗的记述,风俗是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风俗篇撰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质量。但首轮新方志在记述风俗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志书未设风俗篇;二是部分志书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及迷信作为风俗记入志书;三是将风俗篇的内容基本局限于生活习俗中的衣食住行、婚丧、节会与禁忌等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习俗中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轮修志要做到:一是充分认识风俗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缺漏风俗部分的内容;二是专设传统风尚章节;三是专设新风尚章节;四是设置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并列章节;五是纠正首轮记述中有关风俗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8.
了解地情必从风俗开始。第一轮志书对风俗多有记载,第二轮修志有的不入志,有的尽管记有风俗的内容,但异议者不少。文章从正名、辨体、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对风俗志编纂的看法,以期提高风俗志的编纂质量。一是正名。针对风俗内容不同志书篇目名称不一致的现状,认为还是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好,这既符合方志的传统,包容性也比较大,又可以与民俗学中的民俗志有所区别。二是辨体。此处辨体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风俗志的体例内涵。篇目设计上应独立成志,不要放在某个门类下;记述方式既不能混淆古今风俗,又要理清风俗发展的变化脉络,要注意利用阶段性的、转折性的材料,把风俗事项的变化写好,以体现风俗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性与时代性。2.省市县风俗志的差异化。三是创新。针对目前风俗资料比较分散的实际,认为地方志办公室可以把风俗志编写作为一个课题,委托高校的专家学者撰写。并针对风俗文本资料少的现状,指出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志办公室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田野调查,以便更好地收集资料。同时还要重视风俗展现的景观化,不断提高风俗志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风俗通义》的民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汉东 《民俗研究》2000,(2):164-171
《风俗通义》,亦称《风俗通》。作者应劭,字仲瑗,汉末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历任萧令、营陵令、泰山太守等职,博览多闻,著述丰富。《风俗通义》是应劭研究民间风俗的专门撰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专  相似文献   

10.
越窑瓷器与越风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越窑瓷器与风俗的诸多关系 ,如越瓷尚青、敬鸟爱鸟、祭祀祈祷、尚五风习、喜狮、羊、鸡、蛙之风俗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金源文化以包容性和进取性著称。金在灭辽后并没有完全否定辽的制度、文化及风俗,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发展。金因辽俗,推陈出新,女真人对辽朝制度风俗、体育风俗、生活风俗的继承,既反映了其对体育及尚武精神的重视,也体现了金朝风俗的传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秦刻石新论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河源市博物馆馆藏的清道光三十年钟太安人寿幛是其族人及当地官员、儒生为庆贺钟太安人八十一荣寿制作的寿礼,是目前河源发现时间最早的刺绣寿幛。该寿幛纹样丰富,色彩鲜艳,寓意吉祥,是清代河源祝寿风俗的载体,也是民间刺绣精品。本文以清道光三十年钟太安人寿幛为对象,对纹样、寿序内容作简要介绍,就河源地区的祝寿风俗和清代寿礼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重视风俗教化是顾炎武礼学研究的重点。他将明末清初的风俗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倡言重建礼教,整顿风俗,保存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5.
秦刻石新论     
陈宁 《黑龙江史志》2009,(3):33-34,38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党超 《史学月刊》2012,(5):43-52
两汉时期,人们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风俗,偏重于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其一,风俗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始终保持永恒的主题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和谐;其二,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在对待风俗问题上,随着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化,采取的移风易俗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循、或宣化、或齐整、或批判甚至是整顿等,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之间保持着独立与顺从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清代陕西南部地区接受了大量的川楚移民 ,这一人口迁移浪潮对当地的社会风俗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清代中叶以后陕南地区社会风俗的特征之后 ,认为尽管川楚移民的进入对陕南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移民风俗的地理优选 ,进行了文化整合 ,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川楚地区 ,又不与北部关中地区一致的 ,陕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 ,民间风俗的嬗变不仅使陕南的自然、经济景观更趋同于同处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川楚地区 ,而且使陕南民众心理上更加认同江南地区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出版的一些第二轮志书在风俗记述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名称不确定,主要表现为对风俗、风尚、习俗、民俗、礼俗、时尚、风土等概念认识、理解上的模糊和差异;二是风俗内容缺漏,有的无风俗篇目,有的无风俗内容,有的缺少类项,致使风俗内容单薄;三是生产习俗多记述的是农业生产;四是风俗类事象与相近事物关系不明确、处理不当。第二轮志书应以“风俗”为类目名称,以集中反映地域风俗全貌为前提,借鉴现代民俗学内容分类理论,结合地方志书体例,力求全面、科学地记述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19.
李明 《安徽史学》2005,(6):74-79
本文依据区域风俗理论,以明清徽州区域风俗为具体考察对象,从自然环境、宗族制度、徽商群体、风俗层纵向传通态势诸角度,探讨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之成因,为徽州风俗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禁忌”是民俗学、人类学和宗教学中研究的一种风俗文化,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民族的禁忌文化,土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解读土族的禁忌风俗,探讨某些禁忌风俗的起源和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