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一些相同的汉语词汇,在两国有着截然相反的意思。比如“东洋”这个词,在中国使用的时候,通常指“日本的”,近代史上从日本进口的人力车,就被称为“东洋车”;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人也被称为“东洋鬼子”。而在日本使用的时候,通常是指“中国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有一个“东洋馆”,10个陈列室有一半展陈的是中国文物和艺术品,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到汉唐时期的画像石,从宋、明时期的瓷器、丝织品到历代的绘画书法,其中有许多是闻名于世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革,汉语词汇也同样发生了大变革。总的来说是随着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正式取得统治地位,白话词汇已较彻底地代替了文言词汇,如不用“之”“乎”而用“的”“吗”等。但从语言的本身规律看,这只是词语的更替,以多数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去代替少数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而所表现的概念则没有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最能反映“五·四”词汇的特点的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新词语,我们称之为“五·四”新词汇。本文拟以最能反映“五·四”新词汇的特点的《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为例,来探讨“五·四”新词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丹丹  王雪 《神州》2012,(31):153-153
现在汉字误用的状况十分普遍,使书面语不规范。文就对“像”和“象”两个字进行了区分,并且阐述了两个字历史来源。正因为两个字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相似用法,所以造成了现在使用上的错误。本文最后总结了在现代汉语中个字的用法及各自的特征,使人们能更加正确的、规范的使“像”与“象”两个字的。  相似文献   

4.
“劳驾”一词在英语中的翻译通常有“please”和“excuse me”两个较为常用的解释,但是也有许多表示请求意思的句子翻译成汉语后依然也会翻译成“劳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许多外国留学生只会用非常正式和普通的礼貌词语请求别人做事或是打招呼,“劳驾”一词虽然在中国人眼中非常普遍常见,但是外国留学生却并不了解其意思,也不敢枉加使用。所以,解释清楚“劳驾”一词在汉语和英语中意思并分析其使用中的异同对于教授外国汉语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他们学习地道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做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朴红瑛 《神州》2011,(8X):19-22
“做”是汉语中很常用但是用法又相当复杂的动词,汉韩词典中常以“ ”、“ ”为对应词。但“做”与“ ”和“ ”又不是完全对应的。正是一些词义和用法上的相似点和差异造成了很多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困惑,从而出现偏误。作者试图分清“做”与“ ”和“ ”之间的异同之处,总结它们的用法规律,帮助学生抓住不同点,正确使用“做”。  相似文献   

6.
袁淑芳 《神州》2020,(5):72-72
汉语词汇是汉语反映其文化的方式之一,色彩是最容易引起视觉注意的因素,二者结合形成的汉语颜色词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而形成了汉语颜色词独特的文化义。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汉语基本颜色词之一“红色”。以古语为主,对红色颜色词的文化渊源、产生及发展进行纵向研究,列举文献用例进行客观描述,归纳红色颜色词词义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肖东娟 《神州》2013,(20):173-173
拟声拟态词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词汇,然而。汉语的拟声拟态词远远没有日语丰富,因此,汉语母语学习者在进行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时常常觉得很困难,本文将从翻译理论一词义的“守恒”与“越界”角度来探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问题,从而为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拟声拟态词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词汇,然而,汉语的拟声拟态词远远没有日语丰富,因此,汉语母语学习者在进行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时常常觉得很困难,本文将从翻译理论--词义的“守恒”与“越界”角度来探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问题,从而为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玉娇  陈彧 《神州》2020,(5):76-77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利用赴柬埔寨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机会,把认知教学法运用于对柬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过程中。结果表明,认知教学法特别是在其它教学法辅助下的认知教学法能从词汇读写认知、词汇意义认知和词汇使用方面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促进柬埔寨华校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九五之尊”也可称为“九五至尊”。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九”、“五”两个数字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享有和使用这样一个概念,这个人就是皇帝。那么,为什么“至尊”一定要是“九五”呢?  相似文献   

11.
论日语请求行为得体性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请求行为普遍而且敏感,它是人类交际中不可避免的社会活动。得体性作为请求行为所必须遵循的礼貌原则,既牵涉到语言自身,又牵涉到许多诸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环境、地点、时间等社会文化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学生运用日语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时出现的语用失误,探讨中日两种文化在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旨在找出隐伏在这些失误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帮助日语学习者自觉改变和调整固有的框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原本没有文字而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借用别国文字的少数国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汉字和汉语词汇的借用。日本人可谓是学习汉语的最优等生,借用汉字的同时不断地把它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假借汉语给与日语的读音,有时还给它增添新意,使之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实例对日文借用汉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进一步对这种现象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推测。通过这种研究可以揭示日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对于学习者来说难以掌握的典型用法与汉语表达相比较,尝试认知语言学原理在对照语言学中的应用。本文使用的认知语言学原理为池上提出的事态把握理以及Traugott提出的相互主观化原理。其中,Traugott的相互主观化原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重新定义。本文的考察结果为,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体现了说话人主观的事态把握方式,而与其对应的汉语表达则体现了说话人客观的事态把握方式;另外,相互主观化现象在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有所体现,而在对应的汉语表达中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章可 《史学月刊》2020,(4):123-131
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compares two clusters of polemical language. One is comprised of critical uses of the term “Asiatic” in Russian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10s. The other is Chinese usag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of the term “Zhina,” a Japanese version of “China” which was perceived as injurious to Chinese national pride. The article traces how, in both case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gents criticized their own country and society by adopting an outsider’s perspective – that of the foreigner, who would classify Russia as an “Asiatic” country and call China “Z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relev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s of nationalist rhetoric in modern Russia and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reaching beyond thes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盛行通过日译本转译西方著作,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句法。笔者认为,比起一直以来通用的“欧化”的说法,把此现象称为“日化”更为贴切。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具体“日化”语言实例为证,论证了“日化”的语言事实。对于“日化”语言一直以来遭忽视的现象,笔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汉字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认真回顾汉语日本文学通史写作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叶渭渠、唐月梅著四卷本《日本文学史》的特色,认为这部著作为中国的日本文学通史写作树立了一块界标,也为后来的研究者铺下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以此为触发点日益高涨。中国人的日本观,也开始成为部分日本学者、研究者关心和注意的对象。然而,当时日本学界不少"中国通"只是以自己熟知的中国古代文献来解释两国间的现实问题。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更多的日本学者、研究者开始投身于"宣扬国威"的热潮之中。顺应这一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的潮流,实藤惠秀受青年研究者佐藤三郎相关研究的启发,提出了"攻日论"这一说法,现存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的《惠秀文存》,既是解明"攻日论"之说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性资料,而且也是反映实藤惠秀坦诚对待"非友好"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汉籍古典名著的今注今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三国志》而言,近二十年以来,中文及外文译本已多达十来种。然而有些译注者疏于校释,以至时有错谬。日本学者今鹰真等三人的《正史三国志》。(含裴注)日译本,有些地方还胜过了中文今译本。本文对日译本与中文今译本的译文进行了初步比对,从语言解释、底本校勘等角度列举了二者的得失,藉以说明进行汉籍今译工作时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