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浙南华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官方档案的解读,对20世纪初旅日浙南华工群体的兴衰史进行了研究。旅日浙南华工群体形成于一战之后,鼎盛于1922年,衰退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屠杀事件。虽然浙南华工群体的出现在日本悠久的华侨华人史上存续时间短暂,但是从其人数规模和社团组织等方面来看,应该是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证明了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并不仅仅是由华商组成,华工也曾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日本政府历来排斥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华工,因此华工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由杨昭全、孙玉梅所著的《朝鲜华侨史》一书已问世。作者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将朝鲜华侨史分为古代(殷末周初至清中期)、近代(1840年——1949年)和现代(1949年以后)三个时期论述,对华侨移居朝鲜的历史、近代朝鲜华侨社会的形成,现代北南朝鲜华侨的概况,以及日本统治朝鲜时期的排华事件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华侨与朝鲜人民融洽相处,促进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朝鲜经济文  相似文献   

3.
李理  赵国辉 《近代史研究》2007,29(3):100-116
1874年日本以琉球难船事件为由出兵"征台",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此事件与美国人李仙得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仙得时受雇于日本政府,充任"准二等出仕"。他向日本政府提出几十件备忘录及意见书,教唆日本政府接受台湾番地为无主之地的主张,并帮助副岛种臣使用奸计骗得了出兵台湾的口实。他还雇船雇员协助日本出兵"征台",所以,日本此次侵台,从策划到实施,李仙得都积极参与,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英国出于冷战的考量和为了换取日本在其东南亚殖民地的财产,在旧金山媾和时放弃了其东南亚殖民地对日本的赔偿要求,使得1962年初因发现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被屠杀的华人遗骸而引发的对日追讨血债的行动困难重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日本政府一再拖延的情况下,发动了对日不合作运动,公布了14项实施办法。此运动的发动及其影响,使日方深切地感受到新加坡在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并成为《日本国与新加坡共和国之间1967年9月21日协定》顺利签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北京政府外交部、加拿大移民局等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加拿大人头税法案的衰微以及《中加移民条约》提出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南北政局对中加订约交涉、排华法案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领事的订约努力与华社反对排华法案的抗争。加政府率先提出两国订约,却在1923年选择全面排华,这一历史转弯是加拿大朝野长期种族歧视、主张“白色加拿大”的必然,而中国南北对峙的局势又为其提供了外在藉端。《中加移民条约》是双边平等协商解决加拿大华人移民问题的正途之一。订约交涉虽以失利告终,但北京政府外交部与驻加拿大的中国领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平等订约、维护华侨权益的努力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6.
战前日本政府推行的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国家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束缚战前日本国民的精神桎梏。明治末期由政府所进行的神社整理,是地方改良运动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被称为神社史上的"第二次维新",它对国家神道深入到社会的最末端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战前日本的国家神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到20世纪初,是日本近代报业的真正产生和形成时期。虽然日本近代报业的产生比欧洲近代报业的兴起晚200年左右,但发展速度很快,并为日本现代报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日本近代报纸的产生及发展日本近代报纸是与日本近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产物,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不反映出日本近代社会的特殊性。1870年12月8日,在横滨由原幕府事务局大译官子安峻创办了近代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它是日本最早的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报纸。采用进口的“西洋纸”,铅活字排版印刷单面八开两张篇幅。创刊之…  相似文献   

8.
为缓和留日学生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培养留日学生的"中日亲善"感情,日本政府顺应国际上列强退还庚款以资助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趋势,于1923年3月在第46届国会上通过了《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并以此为基础,经与中方协商建立了一般补给生制度,正式开启了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工作。此后,日本政府为垄断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的大权,独自推出了特选留学生制度和选拔留学生制度,并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一般补给生制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于中国停付庚款和对华文化事业经费的扩张,日本政府的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政策也是几经变化,并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反映了日本政府、日本统治集团粉饰历史、企图逃脱战争罪责,欺蒙年轻一代、欺蒙世人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0.
始于1923年的"东方文化事业",被视为近代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标志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开发"华北经济,获取重要国防资源,在日本对华政策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并且成为对华政策的核心纲要之一。与此相对应,"东方文化事业"在事变后开始脱离"文化"之本位。经过前期策划,1936年起日本政府打着"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事业"之幌子,投入巨资设立"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等经济"开发"项目,直接为"开发"华北资源服务。"东方文化事业"因此沦为日本在华北经济扩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前后,时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先后发生了两次排华事件.事态的相关信息被报刊--载入,因此,本文试图以当时中国各报纸之文字将中、日、朝三方重新放置于同一场域中,通过媒体再现当时的真实场景,凸现媒体舆论的重要作用及不同媒体对事态的体认,从而探讨中国近代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调查工作中,28个集体屠杀案件中的太平门集体屠杀是被发现最晚的一个。由于这一案件至今未能找到幸存者,因此,加害方的日本老兵证言成为还原这一事件的重要渠道。此次,根据曾经供述太平门集体屠杀的日本老兵证言,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外的职工宿舍区找到了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宿营地,这不仅使得日本老兵的证言...  相似文献   

13.
权彤  石涛 《史学集刊》2020,(4):65-78
日本自古便时有疫病流行,19世纪后,霍乱、鼠疫等输入型疫病进入日本,造成了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阻碍了近代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预防疫病发生、降低损失,控制疫情蔓延,日本政府在积极引进西方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的同时,从法制化、程序化等管理体制层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日本在民众中进行破除迷信的宣传,普及卫生防疫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当今社会,疫病种类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以来形成的卫生防疫措施在诸多方面已经不能应对新的疫病危机,但是近代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过渡的做法,依然值得当代社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末民初(约1895—1923年)政治鼎革,文化剧变,人伦礼俗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该书系统地梳理了近代精英思想与礼俗变迁的辩证关系。作者一方面从孝道、贞节观念和社会礼俗等层面,多角度地研究了五四新观念的确立、传播及其局限;另一方面以此时的主要文化娱乐为个案,从社会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民初的京剧繁荣、商业化和坤角走红现象,并分析了"剧以载道"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富国强兵"政策,把扩军备战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使日本军事实力在20世纪初达到西方强国的水平,并能直接挑战西方国家的霸权.但日本的军备扩充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并不是简单地沿着直线上升.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裁军运动,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内和平反战力量的兴起、日本经济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和美、英等国在远东寻求新的力量均衡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发生后,日本社会内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运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一派,从军国主义立场出发,对运动进行了歪曲;日本部分有识之士,则对运动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起当代东南亚的排华事件,人们会首先想到不久前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和愤怒谴责的印尼“五月暴乱”。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东南亚各国的排华事件便一直此伏彼起,柬埔寨华人在波尔布特集团统治下的遭遇更是一起鲜为人知的排华事件。1975年前的柬埔寨华人柬埔寨古称扶南、真腊或吴哥,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中国南宋时期就有从事海上贸易的华商在此居留,称“唐人”或“新唐人”。根据法国殖民当局1921年的人口调查,在1890年时,柬华侨人口有13万。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后期和二战后初期,出现过中国人移居柬埔寨的…  相似文献   

18.
杨飞 《湖南文史》2013,(5):5-10
1923年9月,日本发生了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关东大地震,这次里氏7.9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骇人听闻。然而无数的死难并没有激发至善和大爱,而是让日本人深深感受到了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所带来的生存恐惧。开拓安全的生存空间,日益上升为震后日本的全民意志。大震四年后的1927年,“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相继出台,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曾经给予他们无私援助的中国,不断制造事端甚至惨案: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日军大肆屠杀我中国军民和外交人员;1931年9月,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抢占我东北三省;1937年7月,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头扎进军国主义侵华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介绍了1911年俄国远东地区当局以"防疫需要"为名大规模驱逐华侨和限制中国人入境等排华事件的主要过程,分析了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认为当时华侨在俄远东地区的广泛存在,引发了俄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在政治、国防方面的担忧和恐慌,便以"防疫"为名,以"排华"为实制造了这一标志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国境内排华活动达到高潮的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中国政府努力对难民进行了安置,并进行外交交涉,但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对外扩张主要由日本政府的强权外交和战争行为所推动,而日本文人则通过构建日本对外扩张的"合理性",以此参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日俄战争前日本文人构建日本向"满洲"扩张的种种"合理性",以此煽动日本民众支持日本政府对俄国开战向"满洲"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