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6年12月中旬,我在库尔勒市购得古钱4枚,其中“大历元宝”2枚,“建中通宝”1枚,“乾元重宝”当五十钱1枚。“乾元重宝”当五十钱,径35mm,穿8mm,重14.15g,外廓宽3.5mm,厚2mm。隶书,字体工整稳健,面肉欠平整。红铜质。正面外廓上有四、五个沙眼,最大径约1mm。背重轮。  相似文献   

2.
顺治通宝背荆钱在顺治钱中较为少见.尤其在出土清钱中发现不多。在襄樊汉江挖出的沙石中却多有发现。仅笔就集得10多枚,虽然比顺治背“襄”饯要少得多,但其版式却有多种。现选拓8枚介绍附后,并对顺治背“荆”钱的铸期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在合肥古玩城集市购得蚁鼻钱34枚,从中发现一枚阴文“两”字文钱,长14.1mm,宽8mm,厚2.6mm,重1.03g。其钱文“两”字与秦半两钱“两”字相近。钱面微凸,呈半圆状,质地青铜。上部尚存有浇铸柄,形制与普品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钱体无孔。其主要特征是笔划细如游丝,秦钱风韵十足。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在新疆焉耆县(四十里唐城)发现了一批唐代时期的钱币,内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突骑施钱、高吕吉利、“元”字钱、“中”字钱、“大”字钱等。笔者有幸在他人手中收购到一些,并将其归类,发现其中一枚“开元通宝”钱是银质的(见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笔者日前幸得一枚“裕民通宝”背“浙一钱”大钱,现就该钱结合历史背景,浅陋陈述,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6.
张毅刚 《中国钱币》2005,(1):61-62,78
“马道程宫”即谐音“马到成功”。该吉语钱目前已发现三枚:一枚为杭州屠君收藏;另一枚收藏于西安文物局;第三枚为笔者得于北京报国寺全国钱币交流会,据出售者说发现于四川绵阳。该钱径为587毫米,厚为41毫米,重80克(图1)。通过对比,三枚钱的文字与制作风格完全相同,版别也基本相似,均为黄铜。但杭州一枚钱径为58毫米,厚也为41毫米,重量却为125克;西安一枚钱径为61毫米,厚度不详,重为1314克。按常理三枚钱的体积、比重基本相同,重量不该如此悬殊,估计前两枚称量有误。马定祥先生在《太平天国钱币》一书中,将该钱正面文字释读为“太平天下王有…  相似文献   

7.
北宋的货币,铜铁钱并行。但铁钱的使用只限于少数地区。它们是平行的两套货币,其体制形式都以小平钱为基本单位,并可同时铸行其值相当于小平钱的两枚()或五枚、十枚不等的大钱,称为“折二”、“当五”、“当十”等。只以形体大小区别,除个别外一般不铸面值。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有时可以改值,如“当十”改作“当五”或“折三”等。  相似文献   

8.
宁夏发现一枚出谱八思巴“大元通宝”当十大钱。  相似文献   

9.
陈蔚 《新疆钱币》2000,(2):41-41
(一)清代乌什局始设于乾隆三十一年,所铸钱币品种单一,只有小平钱一种版式,在版别上有大小和轻重之分。笔者1999年3月在莎车发现一枚乌什局乾隆通宝背上十穿下大月纹红钱与在和田发现的乌什局背上十红钱相对比多一个下大半月纹;乾隆通宝“通”字也不相同,和田的那枚为三角通。  相似文献   

10.
邹志谅 《新疆钱币》2006,(2):6-7,16
《新疆钱币》1999年第2期蔡龙根先生在“漫议红钱的早期伪品”一文中提到了“光绪通宝”背满文“宝库”钱,作者以朱氏父子著《新疆红钱》所录钱拓为基础,以该书图534、535、536、537四枚钱为对象,对它们是否属部颁样钱或建省纪念币作了讨论。蔡先生因背文有出现传形,特别是二枚面文“一统万年”背出现传形,满文描摹咸、同朝铸钱“字头右侧多了一点”等,否定了它们是清代铸造,以为是民国年间“仅是钱商与藏家开个骗钱的经济玩笑”,换句话说,作者以为它们是民国年间臆造的伪品。《新疆红钱》所录这四枚钱,  相似文献   

11.
“新币十一铢”真伪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第1期《安徽钱币》上,刊马传德先生大作《我所知道的罗伯昭先生》(以下简称《马文》)。文中介绍罗伯昭先生1957年捐献给国家一批钱币中,有一枚新莽孤品“新币十一铢”,文中附有该钱的面、背彩色图片。《马文》说:“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真钱……是一枚千载难逢的稀世孤品。(马定祥先生)当即直言相告:‘此钱为王莽所铸,是一枚无庸置疑的创见珍品’。……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13.
笔者新近获得一枚钱币-汉粟双体“开元通宝”钱,圆形方孔,青铜所铸。内外有郭,径26mm,穿6mm,厚约2mm,重4.5g。该钱正面为“开元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为粟特文,由四个单词组成,直译为“天(圣)的突骑施可汗钱”或译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钱”。现将该钱刊出供广大泉家鉴赏,并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由凤阳临淮南关某村民处发现一枚名为“开和通宝”的小平钱,直径25mm。穿7mm,厚1mm,重3g。面背均为黑色,少有微绿,钱文隶书,深峻挺秀,铸工精美,与开元通宝相比,仅“和”、“元”一字之差。  相似文献   

15.
谦尊而光     
潘懿 《中国钱币》2007,(3):22-23
“谦尊而光”背“孜”大铜钱是戴葆庭先生半个多世纪前发现的,至今未闻有第二枚面世,应当还是天壤之间的孤品。据见过实物的前辈讲,该钱地张并不特别光洁,而轮郭文字皆精,字口有明显斜度,铸工是颇考究的,惜乎钱体有裂,不十分平整。长期以来,泉界以珍罕花钱视之,于其出处则不曾详加研讨,或许是未予重视吧。  相似文献   

16.
熊梅 《巴蜀史志》2005,(5):54-57
清代后期以来,值元宵和中秋之夜,川渝避渐流行起各类“偷”俗:“偷灯”、“偷汤圆”、“偷梓潼”、“偷膏”、“摸秋”、“送瓜”等。此类“偷”俗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与重庆地区的汉族居住区。里沿江走势,是一种由广东和湖广省迁移而来的风俗化。而令,“偷”俗的绝失部分都已衰落,唯“偷青”独存,这与“偷青”寓意的变化及承载此风俗的物质条件简易可行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韩兵 《钱币博览》2006,(2):45-45
去年底的一天,我偶然在路边一卖些许小古杂件的地摊上.发现一枚中华民国三年袁世凯侧像壹元“银样币”。感到很稀有。问价8800元。我正将币拿在手中细细察看,只听摊主介绍它的来历:“此枚银样币是一农民在旧房处翻盖新房挖地基时发掘一瓦罐,罐里共有79枚银元,其中包含此枚银样币。”  相似文献   

18.
李家奎  鞠起志 《安徽钱币》2007,(3):32-32,I0002
鞠起志藏有一枚祖传贵州官钱局铸造的“估平壹两足钱”银饼,径24.0mm,高11.0mm,重36.3g。  相似文献   

19.
韩兵 《钱币博览》2004,(4):23-23
古代花钱是我国古代钱币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钱的分类较多.主要包括咒语钱、吉语钱、生肖钱、钱文钱、镇库钱、赐赏钱、打马钱、秘戏钱等。其中吉语钱种类最多.它以吉祥含意为主,其内容有以长命百岁为主题,往往与富贵、幸福等内容相联系.如。长命富贵”、“福寿双全”、“福寿康宁”、“福禄寿喜”、“龟鹤齐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有以高官厚禄为贺辞,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载谢世平同志的《介绍两枚周元通宝样钱》一文中说:一枚钱背有“飞龙戏珠”,另一枚“背穿上是一尊手持拂尘的坐像”,“经鉴定上列二品为铜制样钱”。又说:“五代后周时期用铜制‘样钱’,而且钱背制有‘龙’、‘佛’图案。”对于这一论断,实不敢苟同。笔者详察刊出的二枚被称作为“样钱”的“周元通宝”原拓墨本,拙见以为它不是样钱,而是后铸的厌胜钱。今不揣粗浅,求正于钱币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