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是新世纪美国本土遭受到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使美国当局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而根据这一变化,至使美国不得不改变一贯的行事作风,对其政治、经济、及其对外政策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对在中东和中国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尤为慎重。  相似文献   

2.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国务院暨陆海军部共同制定了《美国对日投降后各项初步政策》分发各同盟国,该政策从维护美国长期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战后日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占领目标和处置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国民政府外交部将其全文翻译,并几经易稿撰写了《对美国对日投降后各项初步政策之意见书》,对美国的占领目标和各项占领政策进行了分析评论,敏锐地指出了该项政策所反映的美苏分歧。本件史料对战后美国占领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占领菲律宾后,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大力发展"美式"教育,扶助开办公立学校,并支持兴办私立学校。华侨利用这"有利"条件,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情结的感召下,倡导开办私立华侨学校。美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华文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客观上得益于当局为维护其殖民统治所奉行的相对"自由"的教育政策,对华侨社会认同中华文化及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华文教育在菲律宾虽然历遭坎坷与曲折,但这一时期奠定的华文教育基础却很难从根本上动摇。广大华侨保持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一旦局势改变,华文教育便会兴起。这是美国殖民时期华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致,这种影响在如今的华文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4.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这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反满抗日斗争,也波及到了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断绝抗日游击队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决定在东北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的"集团政策"对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严重摧残。"集团政策"改变了朝鲜族传统的居住地域、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构建形态、破坏了部落民之间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日本曾三次制定西安作战计划。该计划的内容虽时有变化,但总以控制西安为重点,以北上占领延安,消灭共产党,或南下占领重庆,使国民党屈服为目的。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从中反映出日军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动向,折射出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的关系,成为日本在华势力消长的晴雨表。正是由于西安和陕西的屏障作用,才使重庆政权得以偏安,也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安然无恙,西安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人那儿除了空话以外你什么也不能得到.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但只是说说而已!" ——时任英国枢密院议长斯坦利·鲍德温(1867-1947) 软弱的"不承认"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按说,珍珠港位于美国的夏威夷,距离日本超过5000公里.这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万里之遥,如何美国还是会挨了一闷棍呢?往远处说,这恐怕得追溯到10年之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军占领了沈阳和长春,20日又占领了丹东、营口、凤城等"满铁"沿线重要战略据点……这是日本欲变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为殖民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币原内阁媾和及安保政策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币原内阁时期(1945.10.9~1946.4.22),日本处于二战后美国主导下的盟国占领初期。以首相币原喜重郎、外相吉田茂为代表的战前“稳健派”,坚持对美英协调主义传统路线,探索媾和及安保对策,尽管尚未形成为政府决策,但其对美英圈倾向性前提的确立,却为占领后期日本制定对美英为主片面媾和及对美结盟政策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以币原内阁对美协调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美国占领政策为前提,具体分析币原内阁媾和及安保决策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揭示币原内阁对美协调未臻彻底、美国对币原内阁由肯定到疑忌再到否定的原因所在。  一、初步表明亲美敌苏立…  相似文献   

9.
曾景忠 《史学月刊》2008,24(2):80-90
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其与军部的配合,演出了一场侵华的军事外交二重唱.先是,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夺满洲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曾加以劝阻.继而,在军方的压力下,日本内阁屈从军部,为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辩护、掩饰.中国对事变的处置,采取"诉诸国联"的方针,而日本运用外交策略,破坏中国"诉诸国联"的活动,以配合日军在东北的占领,逼迫中国军队撤出东北,并骗取美国的姑息.这促使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相似文献   

10.
Gao L 《世界历史》1999,(5):49-55
殖民主义者总是采用军事暴力手段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以移民的形式来达到其经济掠夺和长期霸占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不例外.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继承沙俄在中国"南满"的权益,经营旅大租借地和"满铁"及其附属地为契机,便开始了移民侵略政策的实施."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大力推行移民侵略政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到抗战胜利以前,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推行了"武装移民"、"百万户移民"、"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等"满洲移民"侵略政策,并将其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日本"满洲移民"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日本人口的大移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险恶用心,其中以治安、国防的军事意图尤为突出.本文仅就日本"满洲移民"的军事战略意图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因开战当时就对战争目的缺乏统一认识,加之战后美国实施的占领政策以及之后日本国内近现代史相关认识的"政治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所发动的对外战争有着多种称谓,并且战争称谓问题至今仍被热烈讨论。因此,现有的称谓基本上均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官方则一直在使用"之前的大战"一词。各种称谓中,"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均能表示1941年12月8日以后展开的战争,而从所涉地域来看,"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则明确了日本当时战场之所在,另外"太平洋战争"一词则更让人联想到发生于太平洋上的日美战争。至于国际通用且价值中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日本的视角出发对其自身参与的战争进行叙述时,此一称谓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感觉"上来看都不甚适合。因此,现今"太平洋战争"一语虽被广泛使用,但展望未来,在选择能将1941年12月8日以后的中国战区亦纳入其中的恰当称谓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抹消其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东亚战争"或"亚洲·太平洋战争"这两个用语。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朝鲜实行了保护国政策。本文试图对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及其实质略加分析。日本占领朝鲜王宫的目的 1894年7月23日,两千名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了朝鲜王宫。朝鲜王宫守卫军虽然开枪进行抵抗,但寡不敌众。日军不仅占领了王宫,劫持国王和闵妃,还解除了驻在汉城的朝鲜军队武装。另一支日  相似文献   

14.
曲梦晨 《史学集刊》2017,(5):118-128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1941年8月1日,美国宣布禁止任何石油和石油制品输往日本.4个月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占领马来亚等地.美国的禁运政策如何一步步发展?其对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有何影响? 美国为何重视东亚? 美国介入远东甚至说整个近现代美国远东政策的开始,始于美西战争后对菲律宾和关岛的占领.1898年4月25日,美西战争以菲律宾和古巴为主要战场爆发.三个多月后西班牙崩溃,被迫于当年年底同美国签订了《巴黎条约》,该条约保证了古巴的独立,菲律宾、关岛以及波多黎各则被划给了美国,美方向西班牙支付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菲律宾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对日政策上,中国政府在反对美国长期单独占领日本、反对旧金山片面对日媾和以及积极恢复中日邦交等方面与苏联政府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合作,制定出既保证本国利益,同时又体现出中苏同盟关系的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   

18.
翟晓敏 《世界历史》2005,1(4):67-77
经过13年的谈判,美巴于1977年9月7日签署了关于归还运河主权和保持运河永久中立的两项条约。美国政府同意,经过23年过渡期,于1999年12月归还运河区主权,但将永远保有以武力维护运河中立的权力。1977年美巴运河条约改善了美国的国际处境,标志着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新阶段,其实质是以放弃对运河的直接占领来换取对运河的永久控制。本文利用美国国会记录等原始资料,探讨了美国为何以间接控制取代对运河的直接占领,分析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思考和利弊权衡,有助于理解美国的拉美政策及美国霸权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钓鱼岛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2):89-95,127,128
尼克松政府时期是美国关于中国钓鱼岛政策的基本定位时期。在返还琉球群岛的过程中,美国单方面擅自将钓鱼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此产生。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保持"中立"立场。在《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一方面对日作出了默许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却极力淡化甚至回避对其采取实际行动。在与台湾当局交涉钓鱼岛的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否决了将钓鱼岛"施政权"从日本手中重新收回的建议,并建议日本与台湾当局进行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通过军事侵略、经济扩张、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贯彻其大陆政策,牧羊业向大陆的扩张是日本大陆经济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促进了日本牧羊业的发展,作为其殖民地的朝鲜亦卷入日本的牧羊业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及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又设立了"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朝鲜主要担负向大陆绵羊改良提供所需种羊之任务.日本在朝鲜发展牧羊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侵略政策"提供军需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