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放假了,儿子却愁眉苦脸。也难怪,白天我们上班,就留儿子一人在家。现在的家长都不放心孩子外出,儿子也找不到玩伴。而且,为了防止儿子频繁看电视,白天我都会拔掉电视天线。所以,听到儿子叹气放假最没意思时,我琢磨着要给儿子的寒假生活注入一些新鲜元素。  相似文献   

2.
一转眼,蹒跚学步的儿子上幼儿园了,我和妻子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一丝担心,这是从未离开我们视线的儿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能走得稳吗?上幼儿园的第二天,儿子小小的心里就背上了包袱,清早一睁开双眼,便奶声奶气地喋喋不休,不得到妈妈同意“休学”的许诺便赖床不起。但不久,儿子就  相似文献   

3.
儿子从小体弱多病, 因此被全家精心呵护着,成为一个懂事、听话、温顺的“乖”孩子,性格也由此变得内向、遇事不敢争先。特别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大方、活泼,有的在绘画上有特长,有的弹得一手好琴,小小年纪就考过了钢琴八级……我们心里着急,想通过培养儿子的特长来提高他的自信心,可儿子不感兴趣,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从日常生活入手,注意抓住一些机会鼓励他多参与其中。平时节假日,我们喜欢出去游玩,每看到优美的风景,总是要拿出照相机摄影留念。每当此时,儿子总是不愿意当风景的主角,而抢着帮我们拍照。这时,他爸爸也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这是快门,那是取景框……一开始儿子学拍照时掌握不住要领,把我们拍得不是头顶着天,就  相似文献   

4.
我和儿子都没有习惯这样地让座,但我们都会习惯的,就像我们终究要习惯让孩子去独闯天下一样。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我们俩人只有一个座位, 那么,请让座给我。儿子很吃惊,因为以前都是父母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后来,他慢慢懂得了要  相似文献   

5.
鼓励的作用     
儿子出生时,我和丈夫的工作都刚刚有点起色,为了不影响才打拼出来的事业,就把儿子交给老家的父母带。在儿子上小学两年级的时候,为使他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才把他接到城里来上学。由于长久分离和感情上的疏远,儿子跟我们很生分。特别是儿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在班里排名常常是倒数十几名,渐渐地,我们对他越看越不顺眼,以至于经常训斥他。如此一来,儿子更木讷,更沉默了,与我们的感情也更加地疏远。我和丈夫都有点心灰意冷,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那么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去年暑假,我和丈夫的恩师从老家来我们这里作客。恩师从教已经四…  相似文献   

6.
儿子的小姨在市里一所中学教英语,喜欢男孩的她格外喜欢我儿子,所以一放暑假,她就抽空到我家来。小姨的老公在北京工作,夫妻俩收入都很高,所以来了之后,屁股还没在沙发上坐热,就要带儿子去逛超市。平时,我们是限制儿子吃  相似文献   

7.
布朗人喜欢用自己制造的竹夹剪捕老鼠。有一家父子俩,做了许多竹夹剪,要上山支放。上山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在火塘边嘱咐儿子:“明天一早,我们就要上山支放夹剪了,但放夹剪,有许多忌讳;犯了忌讳,老鼠就不钻我们的夹剪了。”“有些什么忌讳呢?”儿子问。“第一,要起得早,避免出门遇到人。”父亲告诫儿子,“第二,从出门到归家不能讲一句话,我怎么做你就照着怎么做,不许问。如果讲了话,破了口,犯了忌讳,好运气就走了。”儿子听完父亲的话,连连点头:“您放  相似文献   

8.
从小我们就不断教育儿子要讲礼貌。久而久之,4岁的儿子基本上"谢谢"、"对不起"还是能常挂在嘴边,而且这种意识渐渐深埋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原则。有一天,我带儿子到外公家去玩。晚饭后,我  相似文献   

9.
儿子真好     
邻居张大伯对我说:“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见到你儿子在楼道上打扫卫生,接着跑步、锻炼身体,过了一会儿就搬张凳子坐在阳台上读书。我家小明,快10点了,喊了几遍,叫他起床都不起床。唉,你家儿子真好!”我听了真感欣慰。其实,儿子所做的事并不是我们安排、督促他那样做的,而是他从小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去年,我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也不是我们为他请家教、送他上培训班的结果,而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爱儿子,但不溺爱。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天到朋友家去玩,朋友17岁的儿子突然拿着一件衣服,指着一处并不显眼的污点大声喊:“妈妈,你怎么搞的。怎么把我衣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5):22-22
我是晓给我儿子的,你不是我儿子你就别往,心里去了。你们家吃饺子,我们家吃面条,你就吃你们家的饺子,我还能上你们家说你不能吃饺子,馅儿不好?打死你部不愿意。  相似文献   

11.
抢牛桩     
一个街子天,孤儿没有吃的,就拔了一根牛桩去卖。富翁的儿子看见牛桩,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就喊人去抢。抢了半天,牛桩终于抢到手了。富翁的儿子亲自扛上牛桩,忙着跑回去想尽快告诉自己的爹妈。富翁的儿子刚一跨进院子,就大口大气地喊:“阿爹、阿妈!你们快来看呀,我们抢到了一样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富翁抬头一看,打断儿子的话说:“你这蠢才,快把牛桩甩出去,牛屎臭坏我了!”儿子一听,(目古)大了眼睛,用力把牛桩往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美文】被我们设计的孩子朋友聚会,话题不知不觉又扯到孩子身上。我们这个年龄,有的孩子还在上学,有的已经工作了。说到孩子,老张重重地叹了口气。他的儿子去年大学毕业了,至今还在家呆着。不是没有单位要,是他自己不肯去啊。老张愁眉苦脸地说,早在儿子读大学的时候,他就四处托人,为儿子联系好了一家事业单位,笔试和面试也总算通过了,儿子却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问题,死活不肯去报到上班。原来儿子对老张描绘的人生蓝图一点不感兴趣,他的想法是自己开个网  相似文献   

13.
妻子从家长会现场带回一条好消息:兼语文老师的班主任表扬了我们的儿子,班主任当着全体家长的面夸我们儿子的一篇作文写得好,妻子还没讲完,我赶紧抢着说“:好歹俺也是个作协会员,老子英雄儿好汉!……”“打住,我话还没说完呢,儿子的作文题目是《爸爸不会走路》!”妻子一脸的得意。“啊!儿子不会丑化当爹的吧?”我一下子如坠九霄云雾。还好,儿子出去玩了,书包就放在书桌旁,我得看看儿子在作文里说些啥,我快四十的人了,不至于不会走路吧。妻子说“:好好看看吧,教育孩子贵在以身作则,你慢慢看,好好琢磨,儿子的水平不亚于你。”我一下翻出儿子的…  相似文献   

14.
拥你入眠     
儿子从出生后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当我决定把他送进托幼园时,心里曾有过很多犹豫和担忧。我不知道,在陌生的托幼园,儿子是否会适应。7月1日是送儿子进托幼园的第一天。那天早上,阳光和煦,晨风凉爽,儿子走在我和妻子前面,一路蹦蹦跳跳。进了学校,步入教室时,远远的我就听到很多小朋友的哭声。我有点担心,不知儿子在我们离开后会不会也哭得这样伤心?在教室里,面对着众多  相似文献   

15.
妈妈,我很好     
儿子患流感已经几天了。小嘴巴里说不清已吞下了红黄黑白的多少药片,可还是咳嗽、流涕。这一天,妻子下班回来,见依然病蔫蔫的儿子,那平时温顺的脾气就突然爆发了。瞄准我一通夹枪带棒的责骂,看着4岁的小孩子难受的样子,心里本就不舒服,我自然不能服气,于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过起“招”来。这时,谁也无暇顾及小脸红红的儿子了。突然,我们两个都呆住了。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儿子竟把打入“冷宫”多日的小电子琴抱出来,放在小凳子上,小手煞有其事地在黑黑白白的琴键上游走呢。在断断续续的叮咚声里,儿子正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儿子见我俩停…  相似文献   

16.
我的儿子初中刚刚毕业。儿子这段成长期和老师的对立,有时双方关系甚至剑拔弩张,想起这些,我就想,我们做家长的既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也不能伤害老师的自尊心,有时感觉像是在走钢丝,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  相似文献   

17.
儿子腾腾今年五岁,他从小就跟爷爷、奶奶长大。到了三岁,我们把他接回来上幼儿园。可是,腾腾非常割舍不下对老家的情结,尤其是对两位老人的感情。时常,儿子就会在我们面前讲起爷爷奶奶的故事,以及他的一些小伙伴们,讲着讲着,儿子就眉飞色舞,异常兴奋。老人住在近郊,不算太远的路程,平时,我一个月几乎都要回去两三次,看望老人。每次回去,我都要带上儿子,让他高兴地玩上一天,正好老人也想看看日夜想念的孙子。这一阶段,我发现他养成了不少坏毛病,我很恼火,总觉得老人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如果再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为…  相似文献   

18.
刘锴 《南京史志》2009,(6):16-16
儿子今年13岁,却已是一名初中生了;儿子生于普通的工薪族家庭,却已是小城惟一的“终身荣誉游客”了;JD子虽然尚在读书,却已拥有了自己的“账户”……每每谈及这些,我和老公最感欣慰的是:我们给儿子安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他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儿子还没出生时,单位同事和亲友们就抱来了一大撂《育儿手册》,  相似文献   

19.
儿子进了幼儿园,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少了,反而让我慢慢发现了他不少缺点,比如早上爱赖床,胆子小,等等。身为教师,职业的敏感让我不得不正视这些问题,毕竟儿子还小,幼苗不扶正,以后长成歪脖子树后悔可就迟了。下班接儿子的时候,小家伙气呼呼的,说:“妈妈,你怎么把我  相似文献   

20.
在深深的山林里,在清清的箐水旁,住着德西一家。德西家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树大要分枝,人大要分家。德西的三个儿子长大了,长大了自然就要分家。父母担心分家后儿子不知道怎样做人家,就把三个儿子喊来,先问大儿子:“你如何孝敬老人,怎样做人家?”大儿子回答:“我要盘庄稼,种出粮食来养双亲。”老人又问二儿子:“你准备如何孝敬父母,怎样做人家?”二儿子回答说:“我要做生意,找回钱来赡养老人。”最后,老人问三儿子:“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