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黄花梨"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已被"黄花黎"取代,黄花黎并非某一树种的科学名称,而是文博界及收藏家有关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取名黄花黎原因有三:第一,史籍中多处有"花黎"之称,如《诸蕃志》《海槎余录》《黎岐纪闻》及海南、广东的地方志都有所记录。第二,"花黎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花黎木为中国之特产,也是中国硬木家具中唯一完全生长于中国本土的木材,主产于海南岛黎母山及其周围林区。将"黄花梨"称为"黄花黎",也是为了凸显这种植物的海南黎族地域特色。第三是区别于进口的豆科紫檀属花梨木类的树种。  相似文献   

2.
黄花黎在许多明清家具研究权威的著作中已用上了“罕见”、“绝迹”的文字,并进一步认为黄花黎成为鉴别明代家具的标志之一,更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述对黄花黎难以割舍的挚爱。对于黄花黎家具的追逐、推崇,不仅在中国,而且欧美的一些收藏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六、黄花黎的基本特征与习惯性分类在前一部分已经讲了许多黄花黎的特征,要达到不管是新、旧材料或家具一眼就能识别其是否为黄花黎绝对不是纸上谈兵所能做到的,主要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从原木到板材、板材到家具,比较不同年代的材料与不同年代的家具,自己摸索的经验与识别方法是鉴别、收藏黄花黎家具最好的钥匙。1.GB/T18107-2000《红木》国家标准除了对降香黄檀(也即本文所称的“黄花黎”)的科属、产地及中文拉丁文学名作了规定外,也对其木材构造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界定: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散孔材至半环孔材。生长轮颇…  相似文献   

4.
周默 《收藏家》2005,(9):67-69
黄花黎在许多明清家具研究权威的著作中已用上了“罕见”、“绝迹”的文字,并进一步认为黄花黎成为鉴别明代家具的标志之一,更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述对黄花黎难以割舍的挚爱。  相似文献   

5.
周默 《收藏家》2008,(10):63-70
榉木(Zelkova spp.)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用材在家具发展史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可能是其它木材难以企及的。榉木又称椐木,汉·许慎《说文解字》“椐,桢也,从木,居声,九余切。”“愦,椐也,从木,贵声,求位切。”这是有关榉木比较早的注解与注音。文博专家王世襄在多部明式家具研究的著作中对于榉木及榉木家具的评价并不逊于黄花黎、紫檀,“论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实不应在其它贵重木材家具之下”(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第143页,  相似文献   

6.
四、近现代对于黄花黎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一)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1.“降香黄檀”论主要是坚持从植物分类学及木材学的科学角度来认识用于制作明清家具的黄花梨。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①林仰三、苏中海(《中国木材》1993年第2期第43页):A.黄花梨原叫花梨或花榈。B.为了区别于清代中期以来大量进口的另一类花梨,故根据原花梨材色多数带黄而冠以黄字;另一类则成为新花梨。  相似文献   

7.
周默 《收藏家》2005,(11):47-54
在前一部分已经讲了许多黄花黎的特征,要达到不管是新,旧材料或家具一眼就能识别其是否为黄花黎绝对不是纸上谈兵所能做到的,主要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从原木到板材、板材到家具,比较不同年代的材料与不同年代的家具,自己摸索的经验与识别方法是鉴别,收藏黄花黎家具最好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胡德生 《收藏家》2007,(1):55-56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的升温,对于古典家具材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模糊概念和错误认识。本人曾写过有关明清家具材质方面的文章,时过境迁,过去的认识显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很不够,有些具体问题看来明显是错误的或不够全面准确,须对古典家具的材质做一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具用材主要有:黄花黎、紫檀、酸枝、花梨、铁力、乌木、鸡翅木、楠木、樟木、影木、黄杨、榉木、榆木、桦木等。近年从国外进口的大批木材,品种繁杂,名称也很混乱。有些商家故意玩弄文字游戏,广大消费者又缺乏对各种高档木材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植被·根脉     
明式家具微缩工艺 微型明式家具具有无钉构造体系,造型优美简洁,结构精巧坚固,而且特别注重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完美地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审美观念,以简洁、纯净的造型反映内在气质,显示出文人雅士归于平淡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制做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一时期传统家具的突出特点是采用较为贵重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优质木材各具不同的色彩和纹理,用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多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