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6月底,笔者来到重庆市素有"石刻之乡"之美誉的大足,零距离亲近大足石刻。步入宝顶山摩崖景区,一尊雕塑展现在突出位置,这就是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创建者和"总设计师"——赵智凤。这位艺术大师生于1159年,卒年不详。他5岁为僧,首建圣寿本尊殿,清苦创作70余年,为宝顶山石刻艺术奋斗终生。笔者站立在他的塑像前肃然起敬:是他,精心设  相似文献   

2.
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南崖,第八龛,88平方米的整块崖壁上,千手观音头戴四十八佛宝冠,额生慧眼,静静俯瞰众生。830只手层层叠叠地从主尊的左右和上方伸展开来,状如孔雀开屏。整龛摩崖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行走过800年的岁月,刚刚经历了国家"一号工程"的她,古老而年轻地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3.
2000年宝顶石窟气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宝顶石窟区2000年的气象、地温、相对湿度、大气降水、日照等气象观测结果分析,结合宝顶石窟岩石性能,初步得出气象要素除气压对石刻区造像无直接影响外,温度、日照、蒸发、降雨、相对湿度、风等都对石刻造像从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石刻佛教经典开始于北齐。北齐的唐邕自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在今河北武安县北响堂山(即石鼓山)刻了许多佛教经典,这对后代佛教徒从事大规模石刻佛经有很大的影响。①四川在东汉延熹年间就有了佛教的摩岩造像。②南北朝时,刘宋孝武帝大明中(公元457——464),道汪在三峡中摩岩造像。③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北魏僧人释玄嵩在茂县造阿弥陀佛像。之后,随着北地僧人络绎不绝地到蜀中传法,北朝的造像风格也就传入了四川。在唐代以前,四川是否有人发起刻造石经,现在还未见到这方面的记载和实物。唐代,四川  相似文献   

5.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800年的风雨沧桑,让千手观音伤痕累累。对这样一尊文物造像如何认识、如何保护?此次抢救性保护工程是对我国文物保护专业领域的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能力的一次考验。在具体的修复方案制定和修复实践中,项目组对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综合实践、合理取舍,相关各方专家也对本次修复工程思考良多。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于起源和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秦汉以上。但是,至今保存的道教石刻,无论从全国和四川来看,都为数不多。至于介绍和研究道教石刻的文章,就实在太少了。四川的石刻造像,据不完全的统计有二百处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刻,道教雕刻很少。四川的道教石刻现已发现的,有绵阳的玉女泉,灌县青城山的三皇造像、安岳县的玄妙观、剑阁县的鹤鸣山、丹棱的龙鹄  相似文献   

7.
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反映道教的石刻造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有安岳玄妙观、大足南山、石篆山、舒成岩;绵阳玉女泉、剑阁鹤鸣山、江油窦圌山、灌县青城山、丹棱龙鹄山等地。其它还有蒲江、夹江、乐山、宜宾、乐至、南充等均有小量的道教造像和题刻。本文对上述石刻作简要分析。 一、四川道教溯源 《华阳国志·巴志》引《洛书》云:“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而有伏羲、女娲、神农”  相似文献   

8.
佛饰毫光代表佛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无上状态以及佛放光说法。大足石刻尤其注重毫光的形态呈现,出现了大量饰以毫光的佛、菩萨造像。此文意在以宝顶山石刻的佛毫光造像为中心,探讨其来源及意义。宝顶山以及夹江、敦煌等地的毫光造像是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盛行的产物,毫光出现的特定位置、形态及所依附的尊像均有着不同的意涵。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图”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图,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我在四川简阳县收集到一批铁钱,约4.5公斤。这批铁钱锈蚀甚为严重,经剥离、整理后,字迹尚能清楚辨认的共有一百多枚,七十余个品种,均为两宋铁钱,上起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下迄南宋端平(1234年),无端平以后的铁钱。据有关资料记载:四川历年来出土的铁钱均到端平为止。端平三年蒙古兵入侵占据成都,各铸钱炉停铸,一直到嘉  相似文献   

11.
《四川文物》2003,(1):37-37
二○○二年七月二十日至七月三十一日中日联合石窟调查组对四川安岳县圆觉洞、卧佛院、千佛寨、玄妙观、华严洞、毗卢洞 ;绵阳市的玉女泉、碧水寺 ;梓潼的卧龙山 (千佛崖 )、七曲山大庙 (石殿 ) ;蒲江县的飞仙阁 ;重庆市大足县的石门山、石篆山、南山、北山、宝顶石窟 (摩崖造像 )进行了初步调查 ;同时还参观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绵阳市博物馆。此次调查得到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同时增加了中日双方学者的相互了解 ,加深了对四川省石窟、摩崖石刻传承关系的认识 ,并为双方开展下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日联合石窟…  相似文献   

12.
覃旺 《中国地方志》2020,(1):114-123,M0007
宜州铁城是南宋末年广西地方官吏专为抗击蒙古军入侵而建筑的一座城池,它与宋蒙(元)战史、广西地方史紧密相关。笔者在考释遗址内现存摩崖石刻及结合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宜州铁城创筑的缘由、发起者、过程及结果作了探讨,并考察推动铁城建筑的重要人物——胡颖和云拱在广西任官期间的事迹。宜州铁城的创筑反映了在蒙古"斡腹之谋"的背景下,广西一度成为宋蒙战争的重要战场以及宋庭对广西边防经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1.概况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是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龛高7.7m,宽12.5m,占崖立面面积97m2;造像内容有千手观音主像一尊,男女立像4尊,2力士,2饿鬼,手眼一起的千余只千手,以及流云、法器、宝塔等。整龛造像雕  相似文献   

14.
海龙囤是播州土司的军事城堡,原名龙岩新城、龙岩囤,修建于南宋末年,本为南宋王朝与播州豪酋杨氏联合抵御蒙军的战略工程.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使之成为对抗明廷的军事堡垒.龙岩新城、龙岩囤的称呼仅见于播州土司对海龙囤的指称,史料记载中均称之为海龙囤.海龙囤、龙岩囤的名称,与周边的海龙坝、海龙塘、龙岩山等地名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宝顶的名称与开窟造像的历史 宝顶在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出大足县城向东北约10公里是倒马坡,从此上山就是丘陵,不仅是松柏成林,而且是梯田满坡。未到宝顶以前,路旁的高观音、三块碑等地方,都有摩岩造像。一直到四山环绕的宝顶,随处都有佛教造像的遗迹。可见两川谚语:“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并非空话。宝顶在封建时代也确是为信仰佛教的许多善男善女们所景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宋蒙(元)关系史》── 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宋蒙(元)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宋蒙(元)关系中人物、事件的个案研究,缺乏系统性。即使是本世纪70、8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宋蒙(元)关?..  相似文献   

17.
熟悉孟子经典的人对这句话不会陌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东山即是峄山,位于邹城境内,如今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峄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诗》《书经》《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而秦始皇泰山封禅的途中,峄山则是重要的前站,历代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慕名登临,留下了峄阳、孤桐、子思、春秋“四大书院”和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  相似文献   

18.
骆琳  高伟 《东南文化》2008,(3):35-42
通过对刘志洲山的地面石刻全面调查,对该山现存的石刻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本文详细介绍了调查所发现的岩画和文字两大类石刻,考证连云港市刘志洲山的面石刻的年代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佛教一般认为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四川的佛教则是由汉中等地经广元传入,而最后终于大足。因为广元、乐山、大足等四川境内著名的佛教石刻造像均有源渊关系,并与北方的造像有直接的关系。然而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四川的佛教石刻艺术除了此北传路线外,很可能存在着其它传入途径。其理由如下:首先,四川地区早期佛教石刻作品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佛教造像由北传入四川最早的目前所知为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千佛崖南朝造像以中段的“天成窟”造像为代表,其主像坐于宝座上,磨光馒头状肉髻,长目略呈矩形,鼻梁狭长…  相似文献   

20.
王晓薇  王丽敏 《文物春秋》2011,(4):59-61,80
河北曲阳县黄山新发现明代摩崖石刻一处,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官修祁州伍仁桥时到黄山采石的情况。这则石刻在金石方志和文献古籍中均未见著录,本文对其进行了录文,并分析了摩崖石刻所反映的取石修桥情况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